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荒漠化与沙尘暴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防沙治沙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防沙治沙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青海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17

  青海新闻网讯 6月17号是第14个全国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快防沙治沙步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我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受高海拔干旱、寒冷气候影响,省内土地沙漠化现象比较突出,全省以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东岸以及三江源地区为主的沙化土地总面积达到了1.8亿多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7%以上。多年来,我省广大林业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在一片又一片黄沙里筑起了绿色的屏障。今天的《新闻焦点》节目,请听青海台记者张薇薇采访的录音报道《防沙治沙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6月初,记者来到了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这里是我省沙化最严重的地区。茫茫戈壁荒滩,只能看零星的绿色,而远处是正在不断移动的沙丘。

  共和盆地包括共和县、贵南县和兴海县河卡镇,盆地总面积是2070平方公里,其中沙化土地总面积是1900万亩,占到了盆地总面积的92%。

  海南州环保林业局工程师卢元儒:

  (出录音)

  海南州的荒漠化主要集中在共和盆地和环青海湖地区,其中共和盆地它是黄河上游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境内的切吉滩、塔拉滩以及木格滩是全省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目前共和盆地严重荒漠化土地达到了150多万亩,强烈发展的荒漠化土地达到了90多万亩。每年土地的退化速度达到了1.8%。严重的荒漠化减少了大量的生产用地,同时,直接威胁着河流、湖泊、库区的安全。国家大型水电站龙羊峡库区周围,已经被塔拉滩的流沙所包围,每年进入库区的泥沙量达到了3130多万立方米。

  (录音止)

  卢元儒告诉记者,黄河在海南州境内的长度是411公里,每年输入黄河水量达37.8亿立方米。海南州境内的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系。但是由于青海湖荒漠化面积不断增加,每年约有36万吨的泥沙进入青海湖,青海湖地区的荒漠化面积在海南境内达到了22.5万亩。

  海南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使生态战略地位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目前,海南州生态形势极为严峻,由于土地沙化,全州退化草场面积达到了1300多万亩,占天然草场面积的26.4%,退化草地面积逐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积达1900多万亩,严重的荒漠化不仅影响着海南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黄河上游的畅流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还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据了解,我省现有沙化土地1200多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7.5%。其中流动沙丘110.3万公顷,固定沙丘128.7万公顷,戈壁313.1万公顷。

  青海省林业局造林处高级工程师沈文录:

  (出录音)

  我省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环湖周围、黄河源头和长江源头区,西起茫崖镇,东到泽库县和日乡,呈西宽东窄的带状分布,东西长近10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

  (录音止)

  他说,目前,全省沙化土地四大区域中,柴达木盆地沙化土地面积为945.5万公顷,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的75.3%,主要分布在格尔木、德令哈、都兰、乌兰及大柴旦、茫崖、冷湖,属于典型干旱荒漠化区;共和盆地沙化土地总面积为35.7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2.8%,主要分布在共和县的塔拉滩、贵南县的木格滩;青海湖盆地沙化土地面积为11.7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青海湖东岸的下巴台、湖北岸的甘子河、湖西北岸的鸟岛一带;黄河源区沙化土地面积是68.4万公顷,主要分布在玛多、玛沁黄河沿岸阶地和星星海等湖岸地带;长江源区沙化土地面积190万平方公顷,主要分布在治多、曲麻莱,在玉树、称多和唐古拉山乡也有分布。

  沈文录:

  (出录音)

  我省土地沙化的总体趋势是:局部地区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如共和盆地的沙珠玉沙漠绿洲,柴达木盆地的香日德、诺木洪、格尔木绿洲等地区,但是整体上仍然呈蔓延扩大趋势,沙化土地从1958年的597万公顷,近年来增加到了1200多万公顷,在近50年间,全省增加沙化土地560多万公顷,每年以2.5万公顷的速度扩大,沙化速度远远大于治理速度,属沙化严重发展区。

  (录音止)

  土地沙化作为一项复合型自然和人为灾害,给我省的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作为长江、黄河的发源区和世界最高的荒漠化区,给长江、黄河中下游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

  省林业局造林处处长李文:

  (出录音)

  荒漠化使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在西起茫崖镇,东到贵南木格滩的千里风沙线上,有1330多万公顷草场退化,20多万公顷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水土流失问题更加严重,退化土地总面积达到了3340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46%,其中沙化区沙化土地面积1700多万公顷。

  (录音止)

  他告诉记者,土地荒漠化还减少了大量的生产用地,全省牧区因草场退化、沙化每年损失鲜草700多万吨,减少畜牧饲养量480万个羊单位,每年畜牧业损失达7亿多元。全省受沙化危害的村庄340多个,其中103个村子危害较为严重。据统计,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和青新公路公路沙害累计里程达到了4040多公里,其中严重路段810多公里。

  (出录音)

  据不完全统计,土地沙化每年使畜牧业、农业、交通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2亿多元。

  (录音止)

  土地荒漠化给我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进一步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记者跟随海南州林业环保局的同志从共和县恰卜恰镇出发,沿共和县到沙珠玉乡的县乡公路向南走。在沿路的沙珠玉乡,海南州林业环保局的工作人员指着公路两边荒漠化的土地告诉记者,以前公路两边都是望不到边的良田,后来变成了荒滩,沙珠玉乡的上村、上卡力岗村曾经是沙漠化最严重的村庄。

  沙珠玉乡隶属共和县,这里干旱少雨,全乡沙漠面积达到了50多万亩,主要集中在沙珠玉河两岸,形成一个沙盆,每年在强大的西风作用下,流沙不断地向东南方向移动。长期以来,风沙灾害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海南州环保林业局工程师卢元儒说,过去这里树木很少,风吹沙走,形成恶性循环。一片片草原、一块块农田被风吞噬,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出录音)

  扎布达村搬迁了三次,群众就把帐房扎在自己的院子里,他们就在院子里住着,房子里进去一看,房子全部裂了缝。

  (录音止)

  他说,这些年,通过防沙治沙,植树造林,沙珠玉乡的治沙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沙珠玉绿洲防护林体系已经成为全国防沙治沙建设的典范。

  在占地一万两千多亩的沙珠玉治沙试验站,印入记者眼帘的是茫茫的黄沙土上一片片绿色的树林,开着黄花的柠条、带刺的沙棘,茂盛的杨柳林和不远处移动的沙丘。

  沙珠玉治沙试验站技术员赵学兵是这里的第三代治沙人了,他的爷爷、父亲都把青春留在了这里。1997年,赵学兵从青海大学农林系毕业后,又义无反顾选择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继续和沙漠做着顽强的斗争。

  (出录音)

  我们沙珠玉从59年建站以来,首先建立了防护林带,营造了沙珠玉防护农田林网,然后慢慢开始治理,以前采取粘土沙障,然后开展丘间地造林,飞播造林,现在主要在丘间地进行深栽造林,用植被恢复的综合技术,主要在沙丘上采取沙障,围栏封育,用一些高科技,象尼龙网格沙障等,进行综合的植被恢复。我们这片主要在青海引进一些治沙的新技术的应用,和中国林科院、北师大进行合作进行试验。目前,我们在这也摸索了一套治沙经验,这些技术向全省推广,见效比较明显。我们三代人治沙在沙珠玉,从我爷爷开始建站已经来了,看着沙珠玉一年一年的变化确实很大。当时这一片都没有树,这一片都是人工栽植的,经过几代人努力,才建立起来的。

  (录音止)

  在几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下,沙珠玉治沙试验站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封沙育草区、固沙造林区、农田林网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防护体系。

  沙珠玉治沙试验站站长杨德福:

  (出录音)

  2000年以来,我们站上完成了乌柳深栽造林1100亩,利用粘土沙障,柴草沙障治理流动沙丘700亩,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治理流动沙丘200亩,建立了一处将近2000亩的柠条采种基地,累计治理流动、半流动沙丘近2100亩。通过努力,咱们治沙试验站为高海拔干旱荒漠地区的防沙治沙和植被恢复探索出了较为有效的治理途径,对全省干旱荒漠化植被恢复和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录音止)

  杨德富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已经完成了100亩防风固沙林带的建设任务,并着手开展林网病虫害防治工作和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目前,沙珠玉地区已经治理了8000亩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目前,沙珠玉地区有林地面积约2000多公顷,其中农田林网260条,面积300多公顷,四旁植树8万多株。这些农田林网和防风固沙林对当地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共和盆地的生态安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沙珠玉乡珠玉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子,全村有人口200多户,1700多人,人均耕地4亩多。村党支部书记严生珠告诉记者,以前,由于自然原因和过度放牧,造成这里环境恶劣,每年的风沙不但使庄稼颗粒无收,还造成房屋倒塌,许多老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现在,通过防沙治沙等生态项目,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了,群众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以前搬走的群众又搬了回来。

  严生珠:

  (出录音)

  原前,黄沙漫天飞,沙进人退。我们老百姓感受最深的,一年得两三回的种(地),地里种给了,风一吹那些种给的种子全部吹得出来了,有些沙子全部压掉了,在二茬又种给,就一回两回那么种着。现在生态保护着,树林多了,气候好了,雨下的好点,亩产也高了,老百姓的收入也提高了。

  (录音止)

  经过全省人民的不断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部分地区的沙化问题已基本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并积累了一些防沙治沙工作经验。

  省林业局造林处高级工程师沈文录:

  (出录音)

  在沙漠化土地治理中,我省大力推广了生物固沙、沙地青杨深栽、免灌造林、保水剂等新型技术,采取封、造、管结合,乔、灌、草齐抓,网、带、片并进,生物措施和工程治理“双管齐下”的办法,大规模推广科学防沙治沙,使治沙成效明显提高。

  (录音止)

  沈文录告诉记者,特别是1991年全国治沙工程在我省启动,使全省防沙治沙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财政共投入治沙资金达到了近1亿元。“十五期间”,全省累计防沙治沙面积达1223.5万公顷,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39.3万亩,人工种草造林260.6万亩,封山封沙育林178.7万亩。

  省林业局造林处处长李文说,随着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步伐的不断加快,我省已经将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地区、龙羊峡库区周围等风沙严重危害地区纳入重点治理范围,并借助“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对土地沙化进行综合治理。

  (出录音)

  现在共和县的沙珠玉治沙站、塔拉滩、海晏县湖东等地区已经成为我省防沙治沙方面的典型。杨树深栽造林、封沙育林技术成为我省治沙方面成功的技术模式。沙化治理面积达到了37.3万公顷,对局部地区沙漠化程度的减轻和沙化土地的逆转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我省沙化土地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途径。

  (录音止)

  他说,根据省林业部门对全省沙化土地进行得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青海高原上的沙漠化土地发展速率目前已明显减缓,沙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发展速率已由上个世纪末的年均扩展474万亩减少为现在的年均37.5万亩,沙区植被覆盖率不断增加,局部地区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我省还将进一步加大土地沙化治理制度,让更多的绿色阻挡住黄沙,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

  听众朋友,录音报道《防沙治沙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播送完了,感谢您的收听。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我国沙化现状及今后防沙治沙
    英国致力于构建“人人家园”
    守望家园:循环经济不能拔苗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