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 北京 100081)
提要 分析了资源核算问题提出的背景,探讨了我国资源核算演变的历程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资源核算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自然资源 核算 价值 价格
1 资源核算提出背景
国内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两种,其一是“国民帐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简称SNA),它是1953年由联合国制定的,1968年进行了改进,现已为大多数西方国家所采用,它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收入与支出、资本贸易、国际收支四个综合帐户以及投入产出、资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等;其二是“物质产品平衡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 简称MPS),它最早产生和发展于原苏联,主要包括综合财政表、投入产出表、劳动力平衡表、资产平衡表、非物质平衡表、物质产品平衡表等,其主要总量指标是社会总产品或社会总产值、物质消耗、国民生产总值、积累总额、消费总额等。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沿用MPS,并曾经过两次的修改和完善,吸收了MPS和SNA的优点,特别是1992年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代替国民生产总值作为主要核算指标。
SNA和MPS两大体系在资源环境问题尚未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和威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年代,它发挥了巨大作用,无疑是正确的。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高速增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等等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它们不仅严重地削弱了生活福利,甚至威协了人类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沿用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度量经济发展状况显然是不合理的,原有的核算体系必须进行改进,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致命的缺陷:(1)它仅记录了人造资本的消耗,很少或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投入及环境问题;(2)它没有将自然资源作为国民财富加以核算;(3)它将环境治理费用加进国民生产总值,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未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一个国家可以耗尽本国的自然资源,污染它生存的环境,以此为代价可能在短时间内使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但其严重的后果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缺乏后劲,形成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
[1]。
自本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许多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都致力于此问题的解决,努力对资源环境进行核算并且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概念逐步得到认识和深化以后,国际上已普遍采用“可持续收入”(Sustainable Income)指标作为可持续发展指标,也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第一部分第8章“为持续发展制定政策”中指出:“应在所有国家中建立环境与经济一体化体系,应发掘更好的方法,用来计量自然资源的价值,以及由环境提供的其它贡献的价值,国民生产总值和产值核算应予扩充,以适应环境与经济一体化的核算体系,从而补充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产值核算的方法”。对资源环境核算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迫在眉睫的现实,它是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导向和监测作用,因此,资源核算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我国资源核算演变历程
我国的资源核算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发展较快,成果丰富且引人注目。纵观我国资源核算的进程,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2.1 消化起步阶段
早在1985年,我国有关科学工作者就对资源价格严重背离其价值不合理现实进行了反思和探讨,但是尚未达到对资源展开核算的高度。1987年李金昌等翻译了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雷佩托(Repetto)博士的《关于自然资源核算与折旧问题》、《挪威的自然资源核算与分析》等研究报告,由此引发了国内有关人士对资源核算的关注。此后,李金昌等又撰写了《实行资源核算与折旧很有必要》
[2]、《资源核算应列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等系列文章,探讨资源核算的意义与重要性,呼吁尽早开展这项工作。1988年国务院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得到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成立了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体系课题组,下设各资源子课题。为了更好地开展该项研究工作,1989年国务院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在伊春举办了国际自然资源核算培训班,在这次培训上,众多专家不同程度地介绍了世界各国自然资源核算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丰富我国有关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促进国际间的交流,进一步消化吸收资源核算的思想,普及资源核算的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理论研究阶段
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课题立项后,迅速组成了相应的子课题组,包括水资源(含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等,开展了系列的资源核算理论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的方法、理论,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弊端及其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可能性和纳入的形式、理论与方法。其中李金昌所作的工作是开创性的,发表了系列论文。在理论研究阶段,构建了资源核算的理论框架,研究了资源价值与价格问题,确立了资源价值基本理论和计算公式,确定了资源核算流程图,该流程包括每一种自然资源进行核算(第一层次)、自然资源综合核算(第二层次)、自然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三层次)等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这些论点较快地以阶段性成果-《自然资源核算初探》一书形式出版
[3],1991年对该书进行了补充修改,书名为《资源核算论》[4],并翻译成英文《Natural Resource Account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以李金昌教授为团长的资源核算代表团曾携带这一成果前往美国、法国等国家交流访问,该成果引起国外同行专家的关注,受到了高度评价。如美国环保局顾问H·波斯金博士对资源定价很感兴趣,激动地说:“你们打算搞出一个综合的经济社会指标体系是很有意义的,可以更好地同其他国家相比,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搞出综合的经济指标体系对资源环境计价。”
2.3 实践阶段
我国的资源核算理论研究与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中森林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最为深入,李金昌等曾以白山市森林资源为例进行了实践应用研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对于水资源核算,水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子课题组(主持人韩国刚,于连生)提出了水资源实物量核算、水资源价值量核算、水资源水质核算等三个方面核算的理论框架,作者对水资源价值量核算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是还没有以何种形式如何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成熟理论和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和探讨。
3 我国资源核算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资源核算研究现状,我们会发现,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已引起高度关注,并且将其视为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加以重视和努力实施。其理论与方法正日益完善和趋于成熟,实践经验也逐步得到积累并不断修正有关理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还有许多工作有待于开展,它依然存在众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研究的不均衡性
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尽管已经开展了相当长时间,但各资源之间的研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些资源如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研究进展很快,并且已经接近应用的程度,而有些资源如水资源、空气资源等进展很慢,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这就从整体上制约了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进程,这可能与资源的特点及其是否复杂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对相对薄弱的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给予必要的投入,进行攻关,突破难点,早日实现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整体目标
[5]。
3.2 理论有待于完善
资源核算的理论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仍然还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主要表现在:首先,资源价值理论尚没有统一,价值来源、价值确定方法、价值模型没有规范且争论较大,它成为将资源以价值量方式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最大障碍;其次,如何将单项的资源核算综合起来,构成整体的自然资源核算体系,它的实物量、价值量核算表达方式如何确定,没有实质性突破;第三,通过何种途径将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之与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具有很好的接口,对原有的核算体系没有很大的冲击,相互之间仍然具有很大的可比性,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及其缓慢,然而它是非常重要的,和必须进行的工作,它是将研究成果能否被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这一点没有突破,将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难以实现的。
3.3 研究人员素质难适宜性
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的工作,它涉及到众多学科领域,如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国民经济学、地理学、经济学等等,它要求研究者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也需要相关人员的密切协作共同攻关,实际上,这方面的研究起源于资源环境问题的探讨,研究人员大多局限于资源环境学界,他们具有丰富的资源环境科学知识,相应的其他相关方面知识相对薄弱,而经济学界只有部分人士参与工作,他们又缺乏系统的资源环境学训练,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相互对话的机会较少,各自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该项工作的进程。
3.4 研究成果的可实用性差
勿容置疑,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是这些凝聚着科研人员心血的科研成果,大部分还只局限于学术交流阶段,距离实用性还有相当的差距,这可能与学术界同政府之间的协作不密切有关,也与学术成果缺乏得力的推广和广泛的实用性有关,因此,为了增添可实用性,必须走出纯学术领域的圈子,深入研究实际问题,加强同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协作。
3.5 资源价值量研究力度不大
资源的实物量核算是价值量核算的基础,同价值量相比,实物量核算较价值量核算容易得多,数据也最为齐全,正因为如此,实物量核算的有关成果最为丰富,而价值量核算研究的成果却很少见。在研究力度上,由于价值量核算研究涉及面广,难度大,风险高,其研究投入不尽如意。实际上,资源价值量核算是极其重要的,以水资源为例,进行水资源价值量核算不仅有助于界定水资源的产权关系,而且还有助于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建立节水型社会,对于防止水资源污染、缕顺水资源的价格体系及建立水资源市场是极为有利的。
4 资源核算研究发展趋势
*
4.1 由实物量核算向价值量核算转变
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体系的研究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此项研究工作目前大部分处于实物量核算阶段。实际上,核算应包括实物量、价值量、水质核算三个方面,而且价值量核算更加重要。因为可以通过财富货币表现形式更加明确地掌握了解资源财富的变化,可以运用此数据来修正国民生产总值,真正地将环境资源纳入国民经济体系之中,从宏观上观察、分析和有效地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因此,随着资源实物量核算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进一步完善,必将转入价值量核算的研究。价值量核算研究的重点是合理地制定出自然资源价格,这工作虽然很困难,工作量大,然而又必须予以解决。可以估计,自然资源定价的研究,必然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价值观念的转变,引起价值观念的变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4.2 进一步深入研究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自然资源定价的研究,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价值理论的研究,即建立在什么价值理论的基础上。
目前,价值理论有两种,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的效用价值理论。其理论的内容我们在此不作详细介绍。这两种理论在为自然资源定价过程中出现了矛盾。因此,必须构筑一种新的理论,解决自然资源定价出现的困惑。特别是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更加迫切和重要。它需要科学工作者的不懈的探索和大胆的科学实践。自然资源的定价的研究,并不是纯属于自然科学问题,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需要加强同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协作和交流,同时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价值理论的研究,尽管很艰难,仍然是今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4.3 将资源、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待定价问题解决之后,资源、环境进入国民帐户有了前提和条件。人们便可以从价值量的变化来衡量资源、环境的状况。人们还会进一步探讨水资源进入国民帐户的形式,如表格的形式等等,它如何与实物量核算建立关联,如何与水质核算联系起来。由于水资源核算是由多部门、多层次、多环节、多因素组成的,它们纵横交错,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必须作细致认真的工作,才能运用这些资料修正国民生产总值,消除由于消耗资源、环境而带来的国民经济的虚假增长,完善国民经济体系,这是历史的必然。
4.4 将资源核算作为资源管理的工具已成为必然
自然资源的核算,为我们提供了资源、环境变化的信息,可以说是一个资源的报警器,通过它,可以导向经济行为,可以测知国民经济运行是否正常,可以了解资源供求状况,这可以帮助我们实事求是地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如何运用核算所提供的报警信息,使之在宏观调控和微观经济行为中起作用,是今后研究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6]。
参考文献
1 李金昌,高振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及其根源,北京科技报,1989.1.14
2 李金昌,高振刚,实行资源核算与折旧很有必要,经济纵横,1987(1)。
3 李金昌主编,自然资源核算初探,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4 李金昌主编,资源核算论,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5 姜文来
王华东.我国水资源价值研究现状及展望.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12(1)
6 姜文来著.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