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绿色视点 >> 文章正文 |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
|
|||||
| |||||
生态河道:让河流自由“呼吸”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潘希 文章来源:科学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7 | |||||
河流治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曾几何时,用水泥硬化河道、河岸的做法风行全国。实践证明,给河流“穿”上“水泥外衣”不仅不利于水质的改善,反而把有生命的河流变成了窒息的死河。可喜的是,近年来一些城市开始改弦更张,采用生态修复的措施,还河流于自然。 在过去特别是近几十年,人类通过改变河道系统,以实现包括生活供水、工业供水、农田灌溉、水电、水运、废物处理、采矿、防洪等一系列的目的。董仁杰说:“这些活动不但引起了河道本身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引起了河道生态系统的巨大变化,包括河道水质变化、蓄水量降低、鱼类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美学和旅游价值的损坏甚至丧失等。” 随着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包括河道在内的生态系统修复问题,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科技、环保等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也由此提出了“生态河道”的概念。 董仁杰介绍说,“生态河道”是指在确保河岸工程具有抗洪防止河岸侵蚀结构的前提条件下,以恢复重建河流生态系统及其景观为目的,通过对河流护岸工程的生态设计和调控,采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使受损害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及其景观格局,恢复甚至加强河流生态系统合理的内部结构、高效的系统功能和协调的内在关系,将杂草丛生的退化河岸建设成所期待的净化水质能力和景观效果好的水生植物生态系统,提高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 “生态河道包括自然生态河道和人工建设或修复的生态河道。生态河道建设以保护和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具有一定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了生态效果,把受人类严重干扰和破坏的河道修复成为水体与土体、水体与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近自然状态的河道。”董仁杰说。 据了解,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了很多人工河道,但逐渐发现周围湿地越来越干,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也开始了河道改造的工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纷纷大规模拆除了以前人工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其实,拆除的资金投入要比铺设昂贵得多,但这些国家普遍认为,保持河道的自然环境对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水质、防止水资源流失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国际上,无论是对自然河道还是对大型的引水工程,要尽量营造河道的天然状态已成为共识,具体行动包括:除去以前人工在河岸或河底建造的水泥板,软化河床;尽量使河流自然弯曲;让两岸长出多种野生植物,使河水中的水生生物与岸边的植物、栖息昆虫、小动物、鸟类等形成天然的生态环境和平衡,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也增加了河水的自我净化功能。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生态河道的改造原理与方法主要采用“河流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即用微生物或微生物菌群来降解河流水体中的有机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从而使河流水质得到改善,河流生态得到恢复或修复。 “其实,自然的水系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是需要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方能维持健康的。也希望看到阻塞的河道被沟通成了通畅的水网,河水恢复了昔日的清澈;原本光秃秃的驳岸被各式植被点缀得生机盎然。就像身体之血脉的城市水系,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善待。”董仁杰说。(2006-10-09 )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水坝对河流下游的冲击及对策 [日记]感受生活 感受幸福 [日记]如果一条河流死了 用科学的眼光重新认识河流 试论河流生态修复规划的原则 走进玉树:通天河与三江源 三江源河流湖泊众多 占全国湖 论对天然河流水资源开发中的 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评估准则 流域尺度的河流生态修复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