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正文 | ![]() ![]() |
|
|||||
| |||||
绿色革命的回顾与启示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侯起秀 文章来源:水信息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17 | |||||
[摘要] “绿色革命”一词是用来形容从1960年到1990年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力蓬勃发展的一段时间。绿色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十分珍贵,因为随着全球粮食价格的提高,标志着新的粮食危机的到来。本文回顾和初步分析了绿色革命的历史过程,认为必须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稳定粮食生产以避免绿色革命产生的问题,必须重视发展和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以应对全球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关键词] 绿色革命 回顾 启示 1 绿色革命的历史回顾 1.1产生的背景 历史上,人类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当肥沃的土地越来越少,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就意味着要把贫瘠的土地变成耕地。19世纪,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悲观情绪日益增多,著名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就是典型的例子。随着医药学和公共卫生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寿命在不断延长,更多的儿童茁壮成长,解决吃饭成为使人畏惧但必须面对的难题。 20世纪,西方国家大规模投资农业科学研究,导致农业产量戏剧性的突破。以英国为例,小麦产量从每公顷0.5吨增加到每公顷2吨花费了近千年的时间,而从每公顷2吨上升到每公顷6吨仅用了40年时间。现代化种植模式、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加速了提高产量的进程。在20世纪下半叶,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获得了稳定的食物供应,消除了饥饿的威胁。 但是,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应用缓慢,主要原因是殖民统治者对殖民国家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没有投入。随着殖民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这些国家的人口以历史性的速度快速增长。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饥饿和营养不良成为普遍现象。特别在亚洲,一些国家日益依赖富裕国家的食品援助。接连不断的旱灾使印度已经不稳定的局势更加恶化。1967年美国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的报告指出:全世界在如此大的范围遭遇了极其严重和旷日持久的食品问题,必须开展一项人类历史上空前大规模和长时期的创新努力,才能够真正解决全世界的食品问题。 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率先建立了一个根据发展中国家的不同条件,帮助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国际农业研究组织。第一笔投资就是用来研究发展中国家两种最重要的农作物:水稻和小麦。种植改良后的品种,与化肥、农药、灌溉的扩大利用相结合,导致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农业产量戏剧性的增加。美国国际开发署官员威廉姆第一次用“绿色革命”这个词来描述这种农业大发展的现象。 1.2 巨大的效益 在绿色革命中,有两个国际研究机构做出了突出贡献。一个是设在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以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勃劳格为首的小麦育种家,利用日本“农林10号”矮化基因的品系,与抗锈病的墨西哥小麦进行杂交,育成了30多个矮秆、半矮秆品种,其中有些品种的株高只有40厘米~50厘米,同时具有抗倒伏、抗锈病、高产的突出优点。另一个是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成功地将我国台湾省的“低脚乌尖”品种具有的矮秆基因,导入高产的印度尼西亚品种“皮泰”中,培养出第一个半矮秆、高产、耐肥、抗倒伏、穗大、粒多的“国际稻8号”品种。此后,又相继培养出“国际稻”系列良种,并在抗病害、适应性等方面有了改进。 上述品种在发展中国家迅速推广开来,并产生了巨大效益。墨西哥从1960年推广矮秆小麦,短短3年间达到了占种植面积的35%,总产接近200万吨,比1944年提高5倍,并部分出口。印度实施绿色革命发展战略,1966年从墨西哥引进高产小麦品种,同时增加了化肥、灌溉、农机等投入,至1980年粮食总产量从7235万吨增至15237万吨,由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菲律宾从1966年起结合水稻高产品种的推广,采取了增加投资、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于1966年实现了大米自给。 在绿色革命时期,我国研制和推广的杂交水稻不仅产生了巨大效益,而且成为这一时期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杰出代表。 1.3 产生的影响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970年,在发展中国家大约20%的小麦和30%的水稻采用高产品种;1990年,这两种农作物采用高产品种增加到大约70%。同时,水稻和小麦产量翻了一番。高产和高收益提高了农民扩大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的积极性。随着高产品种的推广和农田水利的发展,每年农民都能够在同样的土地上收获更多的农作物。从1970年到1995年,亚洲国家的农业产量增加超过100%,同时人口增加是60%。以前普遍存在的饥荒不复存在,小麦和大米的价格大幅度降低,每个人的谷物和卡路里利用量增加30%。 (2)对社会的影响 绿色革命导致农业高产,因此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随着农民收入、粮食加工和市场服务的增加,农村的商品输入需求增加,刺激了农村非农业经济的增长。从1970到1995年,在亚洲农村每个人的实际收入翻了一番,农村贫困人口从1975年的近3/5下降到1995年的少于1/3。尽管人口增加了60%,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从1975年的11.5亿下降到1995年的8.25亿。在印度,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在50%—65%波动,但此后一直稳定下降到1993年的1/3。研究显示农村贫困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为农业增产,以及食品价格的降低。 1.4 主要的问题 (1)收入不平衡 大的农场主是新技术的主要受益者,因为他们有条件得到灌溉水、化肥、种子和贷款;小的种植户没有受益,甚至受到伤害。绿色革命降低了农产品价格,抬高了投入价格,实行了机械化作业,大的农场主就采取增加租金的方法迫使承租人离开土地,因此,使农村的就业机会减少和工资水平下降。 (2)导致环境损害 过多的和不适当的使用化肥和杀虫剂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屡屡发生的农民中毒、杀死益虫和其它野生动植物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过度灌溉导致了土地盐碱化,不得不放弃一些原来肥沃的耕地。在一些大量利用井灌的地区,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由于主要种植几种绿色革命推广的农作物品种,导致农业品种多样性的丧失。 (3)推广的品种不适于旱地种植 绿色革命推广的品种存在要求肥水条件高、不适于旱地种植等问题。这些品种仅在灌溉条件好和降雨充沛的地区得以大面积推广,而在降雨稀少的地区则难以种植。 (4)高产作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低 90年代初,又发现绿色革命推广的作物品种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低,用作粮食常因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不良而削弱了人们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最终使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的持续发展受阻。 2 绿色革命的启示 有人在总结绿色革命促使农业产量能够大幅度提高的原因时认为,世界上一些国家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像以色列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它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主要技术是优化土地管理,配套灌排系统,使用化肥、良种、农药等。但是,离开了灌溉,其他措施对提高产量的作用微乎其微,灌溉是提高产量的首要因素。 1950~1980年的30年间,世界粮食单产由每公顷1吨提高到每公顷2.3吨,每公顷年均增长43公斤,是前50年的31倍。1960~1970年新增粮食的70%依靠提高单产,1970~1980年新增粮食的80%依靠提高单产。世界银行估计,发展中国家粮食增加量的92%是依靠单产的增加而获得的。与此相对应,1950~1980年的30年间,世界灌溉面积年均增加400万~500万公顷,是1800~1900年的100年间年均增加值的67~83倍,是1900~1950年的50年间年均增加值的2.5~3.1倍。现在全世界的灌溉面积为2360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6,而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却占总产量的1/3以上。 但是,另一方面,绿色革命存在着明显的推广品种要求灌溉条件过高的缺点,这就使绿色革命的技术很难在水资源匮乏或者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得到大规模的推广,例如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同时,推广绿色革命技术也在很多地区造成水资源浪费现象,使大面积耕地因盐碱化而不能耕种,为满足灌溉需求的大量引水工程已造成河流干枯,地下水利用造成地下水超采。1998年联合国的文件已经预言下个世纪第一位的问题是人口问题,第二位则是水问题。法国总统希拉克在1999年3月召开的水的部长级会议上说:人类本世纪为能源而战,而下世纪将为水而战。1997年是“马尔萨斯人口论”发表200周年,一些悲观论者又根据人口与水的问题提出了“悲观的世界”论。因此,今后的农业增产既需要利用生物技术培育耐旱品种,更需要通过节水技术提高灌溉的生产效率。 3 结语 全面地看,绿色革命实现了工业化国家把先进的农业技术成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使之与当地条件相适应,创造了一个提高农业产量空前的奇迹。绿色革命也使大量的穷人摆脱贫困,也帮助许多非穷人避免了如果没有绿色革命将面临的贫穷和饥饿。对于穷人的帮助主要是间接形式,例如,降低食品价格、增加就业机会等。采用绿色革命的技术很重要的条件是依赖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在很多情况下,地区之间存在采用绿色革命技术上的不平等。尽管农业生产力提高了,但是饥饿依然存在。为了利用绿色革命取得的成果,农民需要有钱和途径来获得土地、水等资源。既没有钱也没有途径的贫困农民被绿色革命所抛弃。实际上许多人变得更为贫困。与此同时,绿色革命有许多负面的特别是环境的影响仍然没有被充分认识和及时纠正。 实际上,绿色革命并没有真正解决饥饿问题。40年后的今天,随着全球粮食价格的提高,标志着新的粮食危机的到来。对于40年前那场“绿色革命”,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之为“第一次绿色革命”。之所以称之为“第一次绿色革命”,是因为潘基文冀望国际合作,开发新一代农耕技术,发起“第二次绿色革命”。我们现在重新回顾绿色革命的历史就是要使我们认识到要彻底结束饥饿,必须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稳定粮食生产以避免绿色革命产生的问题,必须重视发展和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以应对全球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作者:侯起秀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总工办)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没有相关文章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8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安网备案:4420003010510号 本站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