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影响评价 >> 文章正文 | ![]() ![]() |
|
|||||
| |||||
土地利用生态区划评价研究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唐国滔 文章来源:资源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10 | |||||
1 研究区概况 岳阳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东接湖北省通城县,东南连平江县,南抵汩罗市,西南以湖洲与沅江市、南县交界,西与华容县、君山区毗邻,北与临湘市、云溪区、岳阳楼区、君山区接壤。县界极端位置,东至月田镇钟山村钟家山南麓,南至长湖乡民主村王家寮分水岭,最西、最北均以东洞庭湖湖洲与君山区相接。全县土地总面积2761.51平方公里,占岳阳市土地面积的19.51%。 1.1 自然条件 岳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境内四季分明,严寒酷暑期短。年平均降雨量1295.4毫米,集中在3-8月,历史上最大年降雨量2336.5毫米,最小年降雨量787.4毫米,相对湿度85%,无霜期288天,年平均气温16.5-17oC,极端最高温度39.3oC,极端最低温度-11.8oC。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64.1小时,四季所占日照数比例分别为30.67%、53.33%、46%、32.33%。岳阳县西依洞庭湖,东有铁山水库,中部有新墙河自东向西宛延贯穿全境,新墙河全长108km,流域面积2370平方公里,径流深571mm,年径流量4.45亿平方米。境内水资源总量达185.39亿平方米,其中地下水53.12亿立方米。它主要集中分布在县境西部平原地区。岳阳县内自然条件极适宜林木生长,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79413.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8.76%,有林地面积70939.79公顷,森林覆盖率31.67%,森林蓄积量685339立方米。岳阳县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蕨类植物35科、175种,种子植物167科、694属、1586种,其中木本植物89科、261属、758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7种,其中Ⅰ级有银杏、伯乐树等5种,Ⅱ级有中华猕猴桃、八角莲、杜仲等8种。境内有陆栖野生脊椎动物165种,其中哺乳类18科、40种,鸟类31科、82种,爬行类8类、26种,昆虫115科、641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穿山甲、大灵猫、大鲵等14种。 1.2 社会经济条件 岳阳县于1983年8月19日县建制,归岳阳市管辖,岳阳县隶岳阳市至今。2005年,岳阳县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康王、三荷、西塘三个乡镇划入岳阳市经济开发区,现全县辖12镇8乡和1个湖管系统,共558个行政村。2005年,全县总人口68.25万人,非农业人口12.89万人,占全县人口的18.88%,农业人口55.36万人,城镇化率为30.54 %。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18.8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35.4:30.7:33.9。2005年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3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30亿元。岳阳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7854元,比上年增加955元。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二产业比重逐步增大、第三产业比重维持不变的发展格局。岳阳县具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三面环绕长江流域五大开放城市之一的岳阳市,县城距市区仅24公里,107国道、京珠高速、京广铁路与规划中的武广铁路并行贯穿全县。在县城西面12公里处建有东洞庭湖鹿角客货码头,通过鹿角客货码头,南面溯湘、资、沅、澧四水可以到达湖南省的各个地区,北面出城陵矶到长江口可以通江达海。构成了县域水陆交通网络骨架,形成水路、公路、铁路三位一体的组合交通优势。 2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2.1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机制 一般而言,土地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不同的土地利用规模和布局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普遍认为,生态用地的数量越大,对环境的正面影响越大;建设用地数量越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大;而农用地对环境的影响是正负兼有,生态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普遍认为是正面的,它的规模越大对环境产生的正面影响也会增长,但与生态用地相比较而言,其正面影响较弱,化学农业对环境的影响被证明存在负面影响,化学农业用地规模的增长,其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会增长,但影响的增长程度较建设用地负面影响的增长程度要小得多[2]。 2.1.1 建设用地对环境的影响 2.1.1.1 城乡居民点用地 城乡居民用地的增加,占用大量农用土地资源,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了土壤透水排水和吸热散热功能,降低了土壤系统的价值功能;城乡居民点建设占用的耕地一般都是城镇周围的优质农田和菜地,而新开发、复垦的补充的耕地不仅分布偏远,而且质量较差;城乡居民点规模的扩大,大量人口向城镇聚集,导致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大,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加速了水资源的枯竭,同时,随之形成的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大,导致水质急剧恶化,又严重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更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城乡居民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人口密度的增加,垃圾、污水的排放易使生态环境失衡,物种减少、生态系统功能减退;城乡居民点用地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生活烟尘、油烟的排放造成的,由于居民生活燃气化率不高,餐饮业的油烟污染排放控制不严格都是影响大气质量的重要原因。 2.1.1.2 工矿用地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气通过降雨,污水中的污染物通过水循环和渗透以及废渣中的污染物质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土壤地力退化,质量下降;矿业开采中的挖掘采剥改变矿区的地质、地貌、植被,侵占大面积土地,矿山开采中产生的大量粉尘,污水以及采矿中的重金属污染,导致土壤资源面积大量减少,土壤肥力降低,引发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土壤生态环境破坏;工矿用地引起水质污染,工矿用地建设造成水量、水面减小、降低水资源的生态功能,增加防洪成本;大型工矿企业的建设增加地面载荷引起地质灾害、污染地下水,造成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的不便和成本的上升;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不达标排放,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尾矿、矸石山自然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引起大气污染。 2.1.1.3 交通用地 交通用地包括公路、铁路、桥梁、城市道路等设施用地。随着高等级公路的修建,大量占用农用土地,路面建设导致地面硬化,降低了土壤的通透水能力;交通用地的使用过程中,机动车辆往复行驶,道路路面扬尘,汽车尾气排放,粉尘飞扬、油料的大量使用等等,使得公路作为线性污染源,成为了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线性交通用地往往要开挖一些山体,造成山体边坡失去稳定性,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线性工程的交通用地破坏生物生存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完整性,导致物种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恶化。 2.1.1.4 水利设施用地 水利设施的建设占用大量的土壤资源,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建设,造成地面负荷增加,可能引发地震,还容易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导致土壤质量的退化;人工修建的水利设施破坏水的天然交替循环,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功能,限制了水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条件。但是,水利设施的修建可以改善区域内的农业灌溉条件,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1.2 农业用地对环境的影响 大量陡坡地和低坡地开发成为耕地,造成河流源头保水能力下降,遇到雨量丰富的年月,很容易形成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同时,大量泥沙被水流冲刷迁移,引起水质浑浊,河床抬高,河道堵塞等等;农业排灌措施的建设,改变了农业生产的灌溉条件的同时,排水使得大量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流失,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直接影响土壤的生产能力。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畜禽水产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粪便、加深了养殖水域富营养化的程度,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农业生产中喷洒的农药、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物质散布于大气中,对大气产生不良影响。农业用地的增加对环境也有着积极的影响,生态农业用地的建设可以起到涵养水源、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及增加土壤肥力和土壤水分的作用;农用地还具有吸收CO2、释放O2以及吸尘、滞尘等净化作用,可以提高地下水补给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对于维护地形地貌原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坑塘水面的增加还可以扩大水域面积,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形成人工水生态系统,增加空气湿度[3]。 2.1.3 生态用地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用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本上是正面影响,蓄洪、分洪、排洪用地可净化水质、增加水域面积,增加土壤养分和水分,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调节气候,夏天降温,冬天保温,还可以降低旱涝灾害风险;草地、林地、湿地等生态用地可以增加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护本地的动植物种类和资源,改善地方生态环境质量,还具有调节气候、蓄洪、蓄渍、供水、调节气候、减少噪音、降低地表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净化水质、防止盐水入侵、补注地下水、缓冲和减除洪患等功能。 2.2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2.2.1 重用地、轻养地,耕地质量持续下降 岳阳县土壤以红壤为主,北半部紫色土分布较为普遍,土壤酸碱度在5.0-6.5之间。由于受到气候、地形、母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农民长期超量使用农药、化肥,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对土壤的掠夺式使用方式,重用地,忽视在使用过程中对土壤的培肥提质,导致土壤的成分和性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肥力不高,同时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进入湖泊、水库和河流,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2.2 工矿开发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岳阳县矿产开发历年破坏土地较严重。矿藏开采对土地和植被破坏主要是露天开采直接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矿山开采过程中废弃物需要大量面积的堆置场地,从而导致对土地的过量占用和对堆置场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乱采滥挖诱发塌陷、滑坡、泥石流等生态破坏现象。 2.2.3 水土流失严重 岳阳县的水土流失严重,面积达6558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2.6%,主要分布在月田镇、黄沙街镇、新墙镇、城关镇等乡镇,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耕作土层,带走大量的土壤养分,造成作物产量下降,植被退化,林地水土流失引起山洪爆发、塌方等灾害,土壤的流失还给下游江河湖泊、农田、河流和水利工程造成严重的淤积危害。 2.2.4 农村居民点环境质量差 农村虽然有较为纯净的空气,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多数居民点的环境状况堪忧。目前,岳阳县居民点生活生产设施简陋,生存环境差。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道路、排污等基础设施缺乏;居民住房大多都是当地农民自行修建的,设施简陋,结构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牲畜棚紧邻住房,排水、排污等处理简单,居住环境差。 2.2.5 工业企业造成环境污染 岳阳县有大小企业4620家,重点污染企业主要是造纸、建材、医药、化工等行业,重点乡镇有鹿角卫生纸厂、筻口镇的水泥管厂、华丰纸公司、新开的君峰水泥厂等。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增加矿产资源的采选和冶炼,产生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大气污染物,化学耗氧量、重金属等水污染物和工业固体废弃物。 2.2.6 血吸虫病疫严重 岳阳县位于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区面广人多,涉及全县14个乡镇、197个行政村,疫区人口的50万,湖南省血吸虫感染率人数占全国1/4,岳阳县是湖南省血吸虫感染人数最多的一个县。血吸虫病造成岳阳县县水土资源难以利用,人民生活困苦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3 土地利用生态区划评价 3.1 划分原则 根据岳阳县的定位、性质、规模、区域产业、产业结构等方面特点,综合考虑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3.1.1 科学、客观的原则 土地利用生态区划必须坚持科学、客观的原则,客观分析各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编制提供合理建议。 3.1.2 前瞻性原则 土地利用生态区划应在规划方案编制前进行,作为规划方案的编制和政府决策的参考依据,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规划方案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实现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的目标。 3.1.3 系统性原则 土地利用生态区划应把整个区域范围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综合考虑各种土地利用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4 实用性原则 生态环境功能分区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研究成果必须为方案的编制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3.1.5 可操作性原则 土地利用生态区划方法应尽可能选择简单、实用、可行的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应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使其真正成为规划方案编制和政府决策的依据。 3.1.6 可持续利用原则 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不仅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评价各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应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生态区划,建立一种具有可持续改进的环境管理机制,保障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土地利用生态区划分是一种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空间差异的分区方法,它是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关系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本研究在划分土地利用生态区划分时,选取如下指标构成土地利用生态区划指标体系[4](图1): 生态环境类指标:生物丰度指数、水面覆盖率、森林覆盖率、绿肥播种面积和后备土地资源比重等; 资源环境类指标:土地垦殖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耕地占土地总面积比、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和土地利用率等; 社会环境类指标:人口密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率、农业劳动力数量和工业劳动力数量等。
3.4 综合区划结果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 |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