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污染治理篇 >> 治理技术 >> 固废污染治理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白色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白色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
作者:唐赛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7-21

一、 “白色污染”现状

⒈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一词最早来自对残留在农田土壤中的地膜对农田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比喻,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地膜产量和覆盖量最大的国家,地膜的广泛应用成为农业增产的重要农业资材,曾一度被喻为“白色革命”,但由于塑料地膜用后不易回收利用又较难降解,日久残留积累在农田土壤中形成土壤板结,影响作物扎根、通气通水,甚至减产又被称为“白色灾害”或“白色污染”。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次性塑料包装膜袋、快餐餐具应用迅速增长,其废弃物一部分被随意丢弃散落在自然环境中,部分随从生活垃圾进入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垃圾处理不是卫生填埋或焚烧回收热能,而是垃圾搬家,由市内运到郊外露天堆置或浅埋,一遇大风,重量轻、体积大的塑料废弃物,特别是超薄塑料袋则随风四处流散,漫天飞扬(戏称为“群膜乱舞”)或悬挂树木枝头或电线杆上(戏称“万国旗”)加上被随意丢弃在铁道两旁的聚苯乙烯泡沫餐具(戏称为“白色长廊”)以及漫延在江河湖泊、排灌沟渠的塑料残膜、片等,又被形象地比喻为“白色污染”而倍受社会的责难。

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由“节俭性”向“消费性”转变,一次性商品的使用量大幅度增加,但市民回收废弃物的积极性远不如五、六十年代,同时由于人们对塑料废弃物带来的环境问题缺乏认识,因此一次性塑料制品用后被随意、随地抛弃的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引发了新的环境问题。

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理,如:⑴城市环卫基础设施拖欠帐多,垃圾收集容器、处置设施严重不足;垃圾未分类收集,能回收的未回收利用;垃圾的最终处置方式基本上停留在裸露堆放或浅埋的水平;一些城镇将江、河、湖岸作为天然垃圾场。⑵在交通、旅游等窗口行业,除铁路系统外,还没有建立起与生产经营相配套的垃圾收集系统,对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放任自流。⑶管理薄弱。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缺乏相关法规,以及人们的环境意识比较淡薄,造成滥用和随意乱扔乱倒的现象相当普遍所致,并非塑料材料本身的责任。

“白色污染” 主要是指对环境造成的 “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两种负面效应。

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市容、景观的破坏,如散落在自然环境、铁道两旁、江河湖泊的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和或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这些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被称为“视觉污染”。人民群众对此反应强烈。

潜在危害是指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而带来的长期的深层次环境问题。其危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物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⑵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导致死亡。

⑶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其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且长时间不易降解。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也不适于堆肥化处理。现在社会上反映最强烈的是“视觉污染”,而对于塑料废弃物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大多数人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白色污染”一词在提法上不大科学、也不够严谨,但作为一种现象的描绘,作为反映广大群众对治理环境污染的关切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当前把“白色污染”一词仅指一次性塑料废弃物也是不全面的。因为近年来开发了许多替代品如纸质、纸浆模塑、植物纤维、全淀粉等餐饮具、它们虽是采用天然材料为原料,比较易腐烂降解,但由于加入了防水防油剂,又增加了腐烂降解和回收利用的难度,实践证明它们在用后回归自然仍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且其降解快慢又相当大程度取决于环境条件。因此对任何一类降解的一次性餐饮具和一次性塑料制品废弃物均应加强收集处理,不应乱扔,才可避免新的“白色污染”重演,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为前车之鉴,应引以为戒。由此,“白色污染”的确切定义应是:无论那一类材料的一次性消费品,其废弃物如不妥善回收处理,而听任其随地丢弃,对市容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另一方面,我们对塑料也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把“白色污染”和塑料材料等同起来。众所周知,塑料是一种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新材料。它既是一种材料,也是一种消费品,总的来说,它也是一种物质。任何一种物质均有其生命周期,在达到其生命周期终了的全过程便是降解过程,塑料本身也是可降解的,但其降解过程可以根据产品应用要求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加以延缓、抑制或加强、促进。我们平时看到的塑料老化(发脆、硬化)便是降解的一种表征,但其达到降解终点周期较长。而且日常常用的塑料制品,已经通过稳定化技术,即加入光、热稳定剂、抗氧剂等延缓或抑制其固有的可降解性,而且大部分塑料是热塑性塑料,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因此塑料产品坚实、耐用,用途十分广泛,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促进各部门的技术进步和丰富方便人们生活起了积极作用,当今它已和钢铁、木材、水泥并列成为四大支柱材料,这便是塑料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环保要求,又可在一次性塑料中加入促降解剂,塑料制品在完成它的使用功能后,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可加速降解。因此它已成为塑料家族中带环保功能的一名新成员。

⒉“白色污染”现状

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轻、坚实耐用,价格低廉的优点,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且呈不断增长趋势。据有关材料介绍,全世界塑料产量1998年已达1.5亿吨,比1990年增长51%。我国1998年塑料原料产量约676万吨,进口量800多万吨,塑料制品产量近1600万吨,比1990年产量增长3倍多,成为世界上塑料制品生产第二大国。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8年国内包装塑料近400万吨(包括自我配套用的在内),其中难以回收利用的一次性包装材料以30%计,则每年产生的塑料包装废弃物约120万吨;塑料地膜产量40多万吨,其废弃物由于混入了大量沙土,较难回收利用,通常农民把它们捞到地头烧掉,回收量甚微;一次性塑料日用杂品及医疗卫生用品约40多万吨,综合上述各项,塑料垃圾年产量达200多万吨。

近十几年来,随着商品经济、交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城市数目的增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大幅度增长。城市生活垃圾组成中的塑料废弃物也迅速增加。按重量计算,约占3-10%,按体积计占20-30%。

据有关部门调查,北京市生活垃圾日产量为1.2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含量约为3%,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生活垃圾日产量为1.1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含量约为7%,每年总量约为29万吨。天津市生活垃圾日产量为0.58万吨,其中塑料含量约为5%,每年总量约为10.6万吨。

近几年,“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响,铁路沿线、旅游景区、长江、大中城市的城乡集合部等地区的白色污染尤其受到各级环保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同时也已经引起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尽快治理。

⒊“白色污染” 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治理“白色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管理部门要从行政、经济、技术三个手段并用。从现实情况看,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⑴没有全国性的专门法规

治理“白色污染”不能光靠企业或个人的自觉性,在某些方面应有强制措施,要对市民和餐饮、交通行业的工作人员的行为具有约束力。比如,要求企业或个人对自己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塑料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对随意抛弃、堆放塑料废弃物的个人或单位要进行处罚。

⑵缺乏相关的经济政策

调动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和发挥企业回收利用的积极性,需要给予这些企业以优惠政策。现有的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尚不足以使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行业形成良性的市场机制。为了不增加政府负担,同时体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应要求产生废弃物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业或个人要交纳回收处理费,作为对回收利用者的补偿。这种作法在国外已较为普遍,在我国这类经济政策还欠缺或还不大完善。

⑶管理工作跟不上

城市、风景旅游区、交通干线、水域等的“白色污染”主要是管理不善引起的。餐饮业、商业、铁路、水运部门对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没有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听任顾客直接扔在地上或水中,甚至一些工作人员对已收集起来的废弃物又抛弃到车窗外或水中。城市街道和旅游区的配套设施还不健全。商场、饭店、公园等繁华地段的垃圾箱密度太低,还没有设置分类垃圾箱。市容环卫部门虽有规定禁止乱扔废弃物,但执法、检查的人员很少,有法不依,有禁不止的现象很普遍。

⑷各地的管理思想还不统一

有的地方对“白色污染”的防治尚不够重视,还未将这个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有的地方主张通过“以纸代塑”和使用可降解塑料来解决;有的地区强调依靠回收利用来解决;但如何进行综合防治,思想上尚未获得共识。

⑸人们的环境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大城市居民的环保观念虽比前几年有所提高,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但还没有落实到自身的行动上,随手抛弃废弃物,乱倒、乱扔生活垃圾的行为随处可见。新闻媒介对“白色污染”的报导缺乏对居民日常行为的引导教育。产生塑料废弃物的生产、经营单位没有责任感,没有认识到自身应履行的义务,没有回收、利用、处置的压力。

二、“白色污染”治理技术

⒈管理方面

⑴对包装废弃物的立法

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处理法》,其中对一次性塑料包装材料和制品、塑料地膜等明确规定应当采用回收利用、易处置或在自然环境中易消纳的产品。目前国家环保总局正在起草《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条例》,对固体法中有关包装废弃物的原则规定做进一步的细化。现已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

⑵将铁路沿线和长江的白色污染列为优先治理的重点

长期以来,交通运输单位对运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直接往车外、船下倾倒。随着交通运输量的增大,这种粗放经营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为此,1995年起原国家环保局就开始与铁道部着手研究治理铁路沿线“白色污染”的措施。1997年7月全国爱卫会、卫生部、铁道部、原国家环保局联合颁布了《关于维护旅客列车、车站及铁路沿线环境卫生的管理规定》。《规定》严禁乘客、乘务员向车外抛弃废弃物,实施垃圾袋装化处理等,现各项管理制度基本落实;旅客、工作人员向车外扔倒垃圾的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铁路沿线积存的垃圾也得到了较好的治理,重要铁路沿线两侧的“白色长廊”基本消失。

随着三峡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船舶垃圾产量增长很快。这些垃圾全部被倒进江中,不仅影响水质,而且影响到葛洲坝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对此1997年12月,交通部、建设部、原国家环保局联合颁布了《防止船舶垃圾和沿岸固体废弃物污染长江水域管理规定》。《规定》禁止向水中抛弃垃圾。船上要配备足够的垃圾收集容器,要有船舶垃圾记录簿及垃圾管理计划等。

1998年7月18日,温家宝副总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对治理“白色污染”做了重要指示。要求在一年内解决长江、太湖流域、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问题。根据这一要求,国家环保总局与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国家旅游局于当年9月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重点交通干线、流域及旅游景区塑料包装废弃物管理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有:铁路车站、车内,长江及太湖等内河水域航运的船舶上禁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铁路沿线、长江、太湖流域沿岸禁止倾倒垃圾;对已在沿线(岸)堆积的、水中漂浮的垃圾要求在限期内清理干净;交通运输工具上及旅游景点、景区要配备足够的垃圾收集容器等等。

⑶强制生产者回收包装废弃物的试点

1997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选择北京、天津两市作为试点,要求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回收使用后的餐具。具体收集、处理工作由回收公司承担。生产企业根据各自的产量向回收公司交纳收集处理费。两年来,试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北京市的回收率已达60%,天津市已达50%。

⒉技术方面

我们大家都用过或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塑料制品,它们有许多优点,强度大、坚实耐用,但它们在完成使用周期后较难降解,从环保角度出发,这些优点又可以被认为是缺点或不足,但是塑料的发展历史还不到100年,比起其它传统材料几百、几千年的发展史来说是短暂的,因此存在一些缺点或不足也不足为奇,问题是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是采取消极的办法、一刀切淘汰禁用?“以纸代塑”?还是采用积极的办法,正视其存在问题,采用科技进步和综合治理的办法去解决,后者是新世纪赋以我们的环保重任。

治理“白色污染”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采取积极对策,运用行政、科技、经济手段综合治理。当前应在加强管理、制订有关政策法规,扶植有利于环保的企事业发展,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和抓好舆论的正确导向等前提下,借鉴国外3R1D,即减量、回收再用、再生利用、降解等的治理对策,实施省资源化(减容、减量)、再资源化(回收利用)、无害化(可降解)等多法并举、防治结合的对策和措施。

⑴省资源化(减容、减量)

省资源化即减容、减量,是减少或抑制塑料废弃物的产生量,包括少用,即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或少用;或通过填充天然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减少塑料用量,不仅节省有限资源,也可减少污染;或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功能,延长寿命、一物多用,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的消费量;减薄,即在保证应用性能前提下,通过改变原材料配方和产品结构设计,使产品达到轻量化、薄壁化;减容,即通过压实、溶解、消泡等方法减少塑料废弃物的体积,以及开发适量包装,抑制过剩包装等。以上做法不仅可减少原料用量、用时也可减少垃圾产生量和体积,随之也节省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能耗,这是治理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也是防患于未然和从源头抓起的好办法。

⑵再资源化(回收利用)

再资源化即回收利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包括从立法、回收、生产、检验、销售等一整套系统工程问题,是各国积极开发,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有效方法,从塑料废弃物总体而言,相当一部分是易回收利用的。但对一次性塑料废弃物而言,必须根据各地废弃物的种类、质量、数量、流向及处理方法,易回收又具有回收利用价值、经济合算的应尽最大力度去回收利用,包括材料、热能、燃料油、化学品等,这不仅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从节约地球有限资源,有效利用再生资源的角度均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回收利用无论在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回收体系的建立,高效回收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以及回收料的产品方向等均会面临许多技术经济方面的难题,有待于政府和民间加大科技投入,通力合作作为重点问题研究解决。

⑶无害化(可降解)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一次性塑料废弃物是很难收集的,如堆肥袋、垃圾袋、超市和早市用的轻型塑料包装袋等,或即使强制收集,经济效益差甚至无效益的如中餐餐具、地膜等,这些领域采用可降解塑料就比较适宜。经过近十年的跟踪应用实践证明,我国开发的降解塑料具有以下特点:①实用性:其应用性能和卫生性能与普通塑料相近或相当;②降解性: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较快地降解,成为易被环境消纳的无害化碎片或碎末;③安全性:降解过程中产生和降解后残留的物质对环境无害或无潜在危害;④经济性:价格与同类普通塑料制品持平或略高。我国降解塑料具有代表性的是当前天津丹海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淀粉基生物降解技术和系列产品,其工艺特点是淀粉液态下真空脱水,微细化处理及覆羟改性技术等,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具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其薄膜中淀粉含量可高达50%以上,育秧钵和注塑制品可高达80%,这意味着产品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而且可以节约石油资源,减少塑料垃圾一半以上,符合省资源化从源头抓起的原则,另外由于加入了大量淀粉和促降解助剂,其废弃物有利于垃圾堆肥化处理,是回收利用的一种独特方式,符合再资源化的措施。因此,根据国内外经验对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即使强制收集经济上不合理的一次性塑料产品,推荐采用可降解塑料被认为是最佳选择,在短期内可降解碎裂成无害化碎片,从而达到塑料垃圾减容、减量,减轻或抑制环境污染的目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可以完全降解回归自然。

聚苯乙烯餐饮具国家已经发布6号令,要求在2000年底前禁止生产和使用,为此许多省市和部门都在加大研究开发各种替代产品的力度,如纸板餐具、纸浆模塑餐具、植物纤维模压餐具、淀粉膨化餐具、光/生物降解聚丙烯餐具、淀粉填充型聚苯乙烯发泡餐具、光/生物降解聚苯乙烯发泡餐具以及淀粉、植物纤维与完全生物降解塑料聚己内酯共混的发泡餐具、脂肪族聚酯完全生物降解塑料涂敷天然材料餐具等等。均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也各自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的问题 ,这是符合新产品发展规律的,但无论哪一类产品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围绕技术、性能、市场、价格、环保等因素综合评价,然后结合宏观政策引导,由市场去检验和鉴别。

降解塑料作为高科技产品和环保产品已成为当今世界十分关注的研究开发热点,它的发展不但扩大了塑料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矛盾,对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又是一个补充,而且从合成技术上展示了生物工程和合金化技术在塑料材料领域中的威力和前景,因此降解塑料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无论从地球环境保护的实际角度,或从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资源,还是从合成功能性高分子、医用高分子的学术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降解塑料的研究开发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技术与
    电镀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的现
    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技术
    白色污染治理技术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