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产业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污染治理篇 >> 治理技术 >> 水体污染治理技术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印染废水脱色技术发展近况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印染废水脱色技术发展近况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21

 

  化学混凝剂可分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目前出现的无机混凝剂包括金属盐类和无机高分子聚合电解质,其中以铁盐、镁盐、铝盐以及硅、钙元素的化合物为主。根据应用情况来看,碱式氯化铝、硫酸铝、三价铁盐等单纯铝盐都对一些水溶性染料废水的脱色率不高,且使用的pH范围较窄。硫酸亚铁对于大部分水溶性染料均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例如处理硫化染色废水,色度去除率为95%,硫化物和BOD去除率为96%和59%。但由于硫酸亚铁脱色的机理是将生色基团还原,还原产物为有机小分子不能被有效混凝去除,因此CODcr的去除率不高,且对溶液中碱度的消耗较大,混凝剂的用量也较大[15]。

  氧化镁、硫酸镁等镁盐,利用其在水溶液中生成的氢氧化镁的强烈吸附作用,对含磺酸基团的水溶性染料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脱色率、CODcr去除率分别可达98%,70%以上[16]。Sato等[17]采用MgCl2和Ca(OH) 2处理活性染料和分散性染料废水,其效果要好于Al2 (SO4)3、PAC、FeSO4/CaOH2。其机理是Mg2+与羟基、羧基或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稳定的螯合物,这些螯合物可通过絮凝作用从废水中去除。 但镁盐也存在pH范围窄的缺点。 

  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实践表明,采用无机混凝剂包括铁盐、铝盐、镁盐及无机絮凝剂对以胶体或悬浮状态存在于废水中的染料具有良好的脱色效果,如分散染料、硫化染料、氧化后的还原染料、偶合后的冰染染料、颜料以及分子量较大的直接染料和中性染料;而对不易形成胶体微粒的水溶性染料如酸性染料、活性染料及部分小分子的直接染料废水则混凝脱色效果不理想。 

  2.3.3 有机絮凝剂

  通常,用于印染废水处理的有机絮凝剂主要有表面活性剂、天然高分子及其改性絮凝剂、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三大类。

  A.表面活性剂

  由于长链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基带有正电荷,能中和染料分子的负电荷,同时具有孤立电子对的核心原子与染料分子的极性基团发生络合反应,其非极性端为憎水基,能吸附在絮凝体的憎水基团上,从而使染料絮体去除。因此分子量越大、碳链越长则表面自由能越高,越易发生络合反应。

  表面活性剂用于印染废水处理的报道很多,醇性醋酸十八胺可用于处理不溶性染料,如处理含硫化黑B染料的染棉布废水,染料去除率可达99.2%[18]。Stoica L用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十六烷基溴化吡啶盐结合Al2 (SO4)3 在pH值为4-11时对含酸性和直接染料的丝绸印染废水进行混凝气浮处理,脱色率可达90-100%[19]。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染料分子的络合作用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因此单独使用往往难于达到很好的效果,需要和铝盐复配使用。

  B.天然高分子及其改性絮凝剂

  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由于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无毒,易于生物降解等特点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用于印染废水处理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主要有天然淀粉及其衍生物、木质素衍生物、甲壳素衍生物等三大类。 

  废水处理中大部分微细颗粒和胶体都带有负电荷,为了提高淀粉和木质素分子对这些小分子物质的作用能力,进行阳离子改性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阳离子离子化淀粉和木质素可以用于处理阳离子染料、直接染料和酸性染料废水,脱色率均超过90%[20 ][21]。

  C.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合成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分子量高,分子链中所带的活性官能团多,因此在水中的伸展度大,絮凝性能好,用量少,pH范围广,同时在过滤、脱水等固液分离操作方面都具有优越的性能。 目前应用效果最好的是高分子絮凝剂PAN-DCD,它是以聚丙烯腈为主链,用二氰二胺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侧链改性,使之变为水溶性的、带多种活性基团的两性聚电解质。PAN-DCD对中性染料、活性染料、酸性染料的脱色效果良好,脱色率均达90%以上,对印染废水兼有脱色和去除COD 的双重效果,若与聚合铝复合使用,去除效果更佳,最高COD 去除率为63%[22]。另一类值得注意的脱色剂是近几年出现的双氰胺甲醛缩聚物,它对于印染废水具有优异的脱色效果,但是投加量大会提高处理成本。

  针对活性染料和直接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强亲水性的磺酸基和羧基,在水中溶解后都带有负电荷的特点,关键是破坏或封闭染料的亲水基团,降低其水化作用,然后在絮凝剂的作用下脱稳、混凝、絮凝,达到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目的。最近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成功TJ系列脱色剂,它具有絮凝和沉淀双重作用,可以有效脱除各种活性、酸性等可溶性染料,脱色率达到98-100%,为我国印染废水处理提供了一条良好的途径;此系列脱色剂是采用胍类聚合物,封闭染料的亲水基团,将染料沉淀出来。在生化处理后或预处理过程中均可是使用此脱色剂,对于水处理设施没有特定的要求。 

  2.4 其它的脱色处理技术

  除吸附、氧化和混凝脱色外,国内外对离子交换脱色、超滤膜脱色及生物脱色技术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其中,对常规方法难以脱色的水溶性染料采用离子交换的方法处理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其研究集中在离子交换树脂和离子交换脱色纤维的开发研制两个方面。

  对于微溶性染料和分子量较大的染料组份可以采用超滤或反渗透技术进行脱色处理,但考虑到经济可行性,目前超滤技术多用于高浓度染料及染色废水处理,尤其是对不溶性染料的回收利用。 

  由于印染废水中染料组分的可生化性差,常规生化法在脱色方面一直不能另人满意。目前的解决方法除采取预处理改善废水可生化性外,主要是筛选优良脱色菌和强化生物处理过程。强化生物过程、优化生化工艺等以新近开发应用的厌氧-好氧系统、生物炭法、生物铁法、强制充氧等为其典型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脱色效率。采用酶催化的方法,可以有效分解,但是降解速度慢,目前还看不到近期应用前景。就其总体而言,生物脱色尚无突破性进展,还必须与其它处理方法结合使用。

  3. 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到目前为止,各种脱色方法从经济性、技术性、对环境影响和实用性考虑都有一定的缺陷。吸附脱色具有只吸附染料,但不破坏其结构的特点,但目前使用的吸附剂往往存在吸附量不够,或再生不容易的缺点。高级氧化法脱色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但其昂贵的价格成为制约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一些传统的氧化方法如次氯酸钠、过氧化氢、臭氧和紫外氧化等证明对废水脱色并不有效,采用强化物理化学与酶催化降解的方法可能将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Hager D.G., Industrial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Am. Dyestuff Reporter, 1998, 62(11) :69-75

  2. Lin,Sheng H., J.Chem.Technol.Biotechnol., 1993, 58(2) :159-163

  3. 赵东源,陈尔庭等,天然蒙托土对印染废水吸附处理的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1993,

  4. 15(5) :23-7

  5. S.Karcher,A.Kommuller and M.Jekel, Removal of Reactive Dyes by Sorption /Complexion with

  6. Cucurbituril, Wat.Sci.Tech., 1999, 40(4-5):425-433

  7. 5. Matsui M et al., Reaction of Water-Soluble Dyes with Ozone, J.Soc.Dyes.color., 1984,

  8. 100(4) :125-127

  9. Matsui M et al., Ozonation of Dyes : Reaction of Chrysophenine G with Ozone in Water,

  10. Am.Dyest.Rep., 1983, 72(1) :35-39

  11. Kerzhner B K et al., Khim.Tekhnol.vody.,1979, 1(2) :60-63

  12. Shimizu Yoshiaki et al., shaiga-kenritsu Tanki Danki Daigaku Gakujutsuzasshi, 1977, 18 :1-3

  13. Takahashi Nobuyuki et al., kogyo Yousi., 1982, (285) :10-16

  14. Japan Atomic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Japan, kokai 80 84589

  15. W. G. Kuo, Decolorizing Dye Wastewater with Fenton‘s Reagent, Wat.Res., 1992, 26(7) :881-6

  16. Yamada kenji et al., Japan, kokai 29 44352

  17. A Uygur, A Review of Decolorisation Treatments of Textile Waste Waters, J.S.D.C., 1997,

  18. (113) :211-217

  19. S Hung-Yee and H Ching Rang, Ultraviolet Enhanced Oxidation for Color Removal of Azo Dye

  20. Wastewater, 1995, 84(8) :30-34

  21. 管锡君,翁飞,亚铁盐混凝处理水的"泛黄"问题,环境科学,1990,11(3) :38-40

  22. 许坤等,氢氧化镁对水溶性阴离子印染废水脱色的研究,环境化学,1998,17(1) :94-99

  23. Sato Hiroshi et al.Jap.pat.NO.77,115,562

  24. Furuya Nakao et al,Japan,71 12310

  25. Stoica L et al, Rev.Chim., 1981, 32(1) :53-56

  26. Rachor et al., US 3912706

  27. Dilling et al., US 4001202

上一页  [1] [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柔性复合污水净化技术在印染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