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污染治理篇 >> 治理技术 >> 水体污染治理技术 >> 文章正文 | ![]() ![]() |
|
|||||
| |||||
厌氧—好氧生物膜处理污水、污泥的研究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何圣兵 王… 文章来源:中国给水排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5 | |||||
何圣兵1,王宝贞1,王琳1,崔洪升2 摘 要:以微生物隐性生长能够降低污泥产量的理论为基础,采用厌氧—好氧生物膜工艺进行污水和污泥的组合处理。系统对COD、NH4+-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9.99%、85.14%和70.06%,同时获得了较低的剩余污泥产率(0.204gMLSS/gCOD)。与传统工艺相比,剩余污泥产量降低了约2/3,减轻了后续污泥处理工序的负荷。 在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中,剩余污泥的处理及最终处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其处理费用约占整个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的50%~60%。对于生物污泥的理想解决方案是开发出一种无泥化工艺,在实际情况中比较现实且能够实现的方法就是在污水处理的同时使污泥的产量最小化,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泥的产量和处置费用。 1 方案 试验采用厌氧—好氧生物膜技术来进行污水和剩余污泥的合并处理,其理由如下: 2 装置和方法 试验装置如图1所示。 贮水箱与平衡水箱用钢板制成,容积分别为300L和50L。厌氧和好氧生化池尺寸均为16cm×16cm×64cm(有效容积为16.3L)。斜板二沉池容积为8.5L,斜板的安装角度为70°,生化池和二沉池用有机玻璃加工而成。 3 结果与分析 试验装置自2000年3月中旬初开始接种污泥,通水约一个月后开始检测系统的COD、NH4+-N、TN和MLSS。 从图2可以看出,当原水的COD为237~516mg/L(平均为366mg/L)时,出水COD为20~56mg/L(平均为35mg/L),对COD的去除率为85.54%~94.47%,平均去除率为89.99%。整个厌氧—好氧系统对COD的去除率较高,且稳定性较好(原水的COD变化范围较大,出水的COD一直<60mg/L)。在试验的中、后期,出水中的COD含量有升高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是系统一直没有进行外排泥,而老化死亡的污泥在分解时会产生大量不可生物降解的细胞残留物质。同时随着污泥浓度的增加,微生物的内源呼吸将加剧,从而又会产生大量的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使得出水中的COD上升。内源代谢过程总是伴随着不可生物降解物质的积累和衰老细胞的溶解及其胞质释放。 从图3、4可以看出,当原水的NH4+-N为23.89~42.65mg/L时,系统出水NH4+-N为2.57~5.87mg/L,平均去除率为85.14%,这说明好氧池的硝化效果良好。此时,TN由31.7~53.64mg/L降至9.65~15.68mg/L,平均去除率为70.06%。试验发现,因同化作用而去除的N仅占TN去除量的16%左右,所以可推断在好氧生物膜反应池中存在着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由于高浓度的附着相污泥所造成的好氧—厌氧微环境使得一部分硝态氮在好氧池中直接发生了反硝化,从而使系统具有较好的脱氮性能。在试验后期由于老化衰亡污泥数量的增加,出水中NH4+-N和TN的含量有所上升。 4 结论 ① 采用厌氧—好氧生物膜工艺将污水与污泥合并处理,可以在不影响出水水质的前提下较大程度地降低系统的污泥产率,而且系统在较长时间内不需要排泥,简化了污泥处理的复杂程度并降低了其处理费用。 参考文献: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于市政景观 小区污水再生利用研究 和污水打交道的中学生出征世 污水人工快速渗滤处理技术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生物膜水解-好氧一体化高效处 PCR-DGGE技术在城市污水化学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5)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4) |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