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规划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贵州省国土资源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9
    贵阳市是特大城市和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进入新世纪以来,贵阳市的城市规模、综合经济实力和产业聚集能力逐步增强,已成为辐射全省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的加快,贵阳城市经济圈进入起步阶段。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依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贵阳市、安顺市和黔南州发展实际,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认真制定和实施《贵阳城市经济圈“十一五”发展规划》,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优势,做大做强贵阳城市经济圈,培育发展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规划范围、区位与资源
    贵阳城市经济圈的规划范围初步划定为以贵阳市为中心、辐射半径大约为80~100公里的区域,包括贵阳市各区市县,安顺市的西秀区、平坝县、镇宁自治县、普定县,黔南自治州的龙里县、惠水县、福泉市、贵定县、瓮安县、长顺县;规划区域国土面积24547.6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93%;2005年总人口754.6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9.2%;其中有特大城市1个,中小城市3个。
    从区位上看,贵阳城市经济圈地处西南内陆腹地的长江、珠江上游地区,面向东部发达地区,近邻成渝经济区,同时又是泛珠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贵阳城市经济圈基本形成了以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等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全省重要的对外口岸,是西南地区联结华南、华中、华东的重要陆路交通枢纽;贵阳城市经济圈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电子信息和航天航空生产基地,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贵阳城市经济圈自然资源丰富,资源开发组合条件良好,比较优势突出。该区域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植物种类繁多,自然景观奇特。矿产资源丰富多样,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38种,其中,磷矿保有储量达25.48亿吨,富矿总量占全国的53%,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一位;铝土矿保有储量4.2亿吨,居全国第二位;此外,煤、重晶石、硫铁矿、重稀土、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也具有比较优势。区内年平均降水量1188毫米,水资源总量187.17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乌江、鸭池河、蒙江等,平均河网密度为0.4971。生态环境良好,生物资源多样,林地面积达708万亩,成片草地5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9.5%;有种子植物166科、908属和大量的珍稀保护动植物种类,其中野生药用植物约1705种,约占全省药用植物总数的66%。城市经济圈内以喀斯特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资源十分突出,已开发建设黄果树、龙宫、红枫湖等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1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一批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遗址和民族文化村寨,已逐步成为我省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一定影响的旅游热点地区之一。
    (二)经济技术基础
    有一定的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到2005年,贵阳城市经济圈规划区域内的生产总值达到717.4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6.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507元(1178美元),为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近2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7.15亿元,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2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5.32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9%;社会销售零售总额241.13亿元,占全省社会销售零售总额的39.7%。以县域经济为重点的区域经济加快发展,8个市县区进入全省在建的20个经济强县行列,其中云岩区生产总值超过140亿元。
    产业基础明显增强。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阳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重大进展,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区域经济优势得到逐步发挥,初步形成了以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体系,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航天航空、能源、电子信息、现代中药、装备制造、特色食品等工业初具规模,区内聚集了黄果树烟草集团、开磷集团、宏福集团公司、中铝集团贵州分公司、贵航集团、中国振华集团、南方汇通、贵橡集团、西洋肥业、贵州神奇集团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圈内有贵阳(新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贵阳(小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白云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园区和白云省级经济开发区、安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金阳知识经济园区、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龙里医药工业区、惠水长田工业区等开发区和工业区,现代工业基础、产业技术创新和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城市经济圈加快发展以优势资源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奠定了重要基础。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已形成一批大中型商业中心、金融中心、人才市场和区域性专业批发贸易市场,旅游业发展初具规模。2005年城市经济圈规划范围内三次产业结构为10.7:46.3: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7.7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2.3%。
    开放型经济不断扩大。随着贵阳城市经济圈对内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投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引进了沃尔玛、北京华联、青岛红星集团、日本京瓷、首都机场等一大批国内外优强企业,利用省外国外资金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正在成为全省对外贸易的主要区域和投资的热点地区。
    初步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贵阳城市经济圈包括七区、两市、十一县,共辖209个镇乡,其中建制镇85个,乡124个。2005年总人口754.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7.87万人,城镇化水平43.4%左右,比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高16.5个百分点。贵阳城市经济圈城镇首位度达5.5,属首位型城镇体系;除贵阳市为特大城市外,其余均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其中,贵阳城区(贵阳市区)人口199.56万人,核心区(南明、云岩两区)人口106.44万人;安顺市中心城区(西秀区)人口26万人;清镇市区人口11.5万人;福泉市区人口5.07万人;其它县城人口(除长顺以外)在3.5~6.5万人之间,中心镇人口在0.5~3.0万人之间,一般镇镇区人口在0.2~0.5万人之间。经济圈内城镇形成以贵阳市区为核心、大中城镇为主导的密集区和以安顺市为中心、中小城镇为主导的密集区,以贵阳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呈“十”字型分布,其中城市4座、县城7座、中心镇14座,总人口240余万人,占经济圈城镇总人口的73.2%。贵阳大中城镇密集区是由贵阳市区、平坝、惠水、龙里、修文、开阳、息峰、清镇构成,城镇人口274.72万人,占城镇人口的83.8%;安顺中小城镇密集区由西秀、普定、镇宁构成,城镇人口54.69万人,占城镇人口的16.7%。经济圈内城镇职能大致可分为综合型、工矿型、旅游服务型、能源型和农贸型;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分工不够明显。
    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集聚程度较高。在城市经济圈内集中了全省大部分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科技人才,其中,有大专院校15所,各类科技人才30万人以上,拥有国家在省和省地市(县)科研机构上百个,9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0多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起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贵阳市全社会科技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基础设施条件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阳城市经济圈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市政等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以综合交通网为重点的经济网络初步形成,提高了区域的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水平,为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及管道运输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经济圈的经济网络。贵昆、湘黔、黔桂、川黔铁路在贵阳交汇,并且基本实现了电气化,贵阳南站已建成为西南最大的铁路枢纽;贵黄高速公路、贵遵高等级公路、贵新高速公路、贵毕高等级公路、贵开公路、贵惠公路等6条公路呈放射状向外延伸,南下出海大通道横跨城市经济圈,初步建成了贵阳绕城高速公路,大部分市区县实现了与中心城区的高速公路或二级以上公路联结,成为我省通往省内各地和周边省市区的重要公路交通枢纽;城市经济圈内已建成贵阳龙洞堡4D级机场和安顺黄果树支线机场,龙洞堡机场是全国重要的骨干机场之一,已开通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和香港、泰国以及省内支线机场的40多条航线。
    城镇基础设施。贵阳市已基本完成城市主要干道的改扩建,中心城区的城市现代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安顺城区、清镇市、福泉市及重点小城镇的城镇主要道路已基本硬化,市政设施进一步完善。县城以上城市的供水率均为100%,总供水能力约164万吨/日,还有一批水厂在扩建和新建之中,城市供水基本满足发展需求。县城以上城市均建有排水管沟,目前运行的污水处理厂仅有8万吨/日(贵阳市),在建污水处理厂13万吨/日(贵阳市),清镇市污水处理厂2.5万吨/日,其它城市还未建污水处理项目。
    电力设施。基本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工程,主干电网和区域电网覆盖整个经济圈;已建有贵阳电厂、安顺电厂、清镇电厂、东风水电站、普定梭筛水电站、红枫湖水电站等电源点,总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以上。
    二、城市经济圈发展环境条件
    (一)发展阶段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城市群和城市经济圈将成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力度,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十年重点突破”的新阶段;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十一五”及到2020年,也将是我省推进跨区域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阶段。
    总体来看,贵阳市已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城镇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初步具备了加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促进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预示贵阳城市经济圈步入起步阶段。这一时期既是城市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了比较高的积累率、投资率、经济增长率,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将逐步升级,同时也是一个各种矛盾凸现的时期。如果能够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发展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发展环境
    从国际环境方面来看,21世纪是城市群、城市(都市)经济圈主导经济发展的世纪,我国城市经济圈无论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是参与国际竞争上,其作用都日趋突出。“十一五”期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将全面融入世界贸易组织体系,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将形成,这为贵阳城市经济圈的企业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市场变化加快,将促进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为贵阳城市经济圈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融入国际大市场,逐步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城市经济圈创造了条件。
    从国内环境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强化了加快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体制与环境明显改善,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日趋紧密,沿海地区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东部地区企业开拓西部市场的力度加大;泛珠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为贵阳城市经济圈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造了新的机遇,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趋势看,国家加大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了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优势互补,为贵阳城市经济圈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和条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家将更加重视统筹发展,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国家投资重点向农村、社会发展、环境等公共领域倾斜,为贵阳城市经济圈抢抓机遇,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了新的机遇。
    从我省发展环境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贵州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能源建设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为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十五”以来,我省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为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省委、省政府将推进“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作为全省“十一五”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为贵阳城市经济圈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在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之发展成为全省的一个重要区域增长极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三)挑战与不利因素
    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总量小,整体实力较弱,参与全国性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大,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趋同比较明显,经济结构层次较低,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突出;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还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行政区为主体的传统经济发展格局尚未打破,没有形成推进区域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相互联动、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面临的困难较大;劳动力素质偏低,高层次人才匮乏;转移人口和解决就业的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牢;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深化改革面临新的挑战。
    三、贵阳城市经济圈的总体发展构架
    今后10~15年,是贵阳城市经济圈进入构建成形、成长壮大、拓展延伸的重要时期,需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和推动模式。“十一五”期间,应重点推进现有规划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推进整合资源构建特色经济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起城市经济圈的基本框架,为下一步城市经济圈的成长壮大、拓展延伸和建设黔中城市群奠定坚实基础。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依托省会中心城市、大型交通枢纽和产业集聚优势,进一步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重点,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加强区域合作与体制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力争在经济、科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着力打造在西部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省会城市经济圈和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极,充分发挥贵阳城市经济圈在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努力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二)基本方针
    1、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面对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抢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国家把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资源接替区、我国全面融入WTO、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的建立等所带来的机遇,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促进城市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
    2、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构建城市经济圈,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深化改革,体制创新,消除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和优强企业,为城市经济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坚持区域一体化统筹发展。应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部门经济束缚,按照区域一体化和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加强统一规划,优化生产力布局,完善统一市场,促进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城市经济圈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4、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要以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城市经济圈的优势。
    5、坚持以科技与人才为依托。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必须依托科技、依托人才,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强城市经济圈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6、坚持可持续发展。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环境、人居环境,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战略、模式及步骤
    1、发展战略
    为促使贵阳城市经济圈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工业化、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实施四大发展战略:
    工业强圈战略。推进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必须依靠工业化,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方向,加快优势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以此带动周边邻近地区的发展。因此,大力实施工业强圈战略,进一步加快重点工业区和开发区建设,调整优化工业发展布局,重点培育发展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中药、新材料、特色食品、煤化工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批销售收入上百亿的工业企业,为推进城市经济圈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在城市经济圈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科教与人才兴圈战略。推进城市经济圈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教育和人才,充分发挥经济圈内人才积聚的优势,依托省会城市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聚集能力,努力增强城市经济圈的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区域发展一体化战略。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趋势,充分利用城市经济圈的有利条件,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着力塑造区域经济的整体优势,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和产业、市场的相互渗透,积极构建区域一体化框架。
    2、发展模式
    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是核心区(贵阳城区)——贵阳市与周边城市协调联动的过程,必须采取“双向进入、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重点是增强核心区(贵阳城区),壮大次中心极点(周边城市),逐步带动圈内非中心区的发展。“十一五”期间,主要采取以下推进方式:
    “强极”推动。进一步增强和完善核心区(贵阳城区)的辐射带动力,以做大做强城市中心区为目标,着力提高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完善城市功能,使之成为整个城市经济圈的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信息中心、交通枢纽、综合服务中心和国际交流互动平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良好的示范效应,发挥集聚与辐射作用。
    “壮点”带动。加快城市经济圈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建设,重点培植若干个现代化中心城区和中小城市,形成富有活力的次中心区,使之成为联系广大经济腹地的纽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点轴联动和重点推进。采用“点—轴式局部联动和重点推进”的发展模式,对区域内的产业优势突出、经济关联度高、联合积极性强的城市(城镇),率先实行双边的或多边的联合;强化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优势整合、分工协作,突出重点城镇、重点产业带、开发区和工业区发展,加快产业集聚,以点带面,逐步实现整个城市圈的协调联动。
    3、发展步骤
    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需要较长的过程,发展战略步骤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即2005~2010年,着力构建经济圈的以综合交通运输网为重点的经济网络体系、现代城市体系、特色经济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区域整合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城市经济圈的基本框架。
    第二阶段为起飞阶段,即2010~2020年,在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形成产业集群、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扩大城市经济圈规模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化城市集群、现代化经济网络、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市场体系、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黔中城市群的基本框架。
    (四)发展目标
    围绕形成中国西部重要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战略目标,突出城市经济圈建设和以重化工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基地建设;以实现五个统筹为重点,基本形成区域合作的良性机制,努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经济圈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到2010年,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现代化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教育科技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初步建立起城市经济圈以交通为重点的经济网络,以特色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群或产业带,以现代化城市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的现代城镇体系和组团式的山水园林城市群,以要素市场为重点的区域市场体系,以区域合作、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为重点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城市经济圈的基本框架。力争生产总值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辐射带动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到2020年,力争贵阳城市经济圈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10倍左右,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努力把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集群,形成对全省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特色旅游目的地,树立起生态型循环经济城市和开放融合的西部都市形象。
    三、“十一五”期间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左右,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000元以上(约合2300美元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力争达到5%以上,到2010年达到100亿元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力争达到15%以上,到2010年达到800亿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力争达到13%以上,到2010年达到600亿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200亿元左右。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达到14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43%左右。
    经济结构调整主要目标: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3:40;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体系;城市经济占经济圈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50%,转移农村人口60万人以上。交通、城市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城市经济圈的经济网络框架。
    城市建设和发展主要目标:城镇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城市经济圈规模适当、布局和职能合理、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城市环境优美、产业支撑有力的现代城镇体系,逐步实现中心城市、卫星城市和重点小城镇相互协调、相互联动。
    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主要目标: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年均增长7%,2010年分别达到13000元和4000元左右。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主要目标: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8%左右,城市建成区绿化率提高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本解决结构性污染,区域内80%以上的水体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Ⅱ类以上标准;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90%,中心城市和县城以上城镇的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以上;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四、构建城市经济圈七大支撑体系
    推进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要以构建七大支撑体系为重点,加强区域合作,为城市经济圈的逐步形成和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一)建立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及信息网络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主干公路网建设的机遇,结合国家和省干线公路网建设,重点围绕经济圈内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打造新的增长点、产业聚集带,着力加强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一批交通运输枢纽及站场,努力建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力争建成贵阳中心区以城市主干道、环城高速公路、环线铁路和城市轻轨相结合的现代城市交通运输体系。
    大力提升城市经济圈的信息化水平,努力构建区域现代化信息网络,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企业信息化平台,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发展,力争使城市经济圈的信息化水平达到全国发达地区水平。
    (二)建立现代产业支撑体系
    努力建成区域各个经济板块功能明细,产业布局合理,产业链不断延长,优势突出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五大”工业产业集群和“两大”区域服务经济网络体系。即以息峰-开阳-瓮安-福泉为组团的磷及磷化工产业群;以小河―乌当-清镇―平坝-西秀为组团的机械电子工业集群;以白云-修文-清镇为组团的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以振华集团等一批优势研发单位及企业为重点,建设新添科技园区、白云新材料科技园区、金阳高科技产业园区和知识经济园区,三者连接形成环贵阳中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龙里谷脚药业工业园-修文扎佐药业工业区-清镇药业工业区—乌当医药工业区—安顺民族药工业区为据点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以及以云岩-南明-金阳—小河为组团的现代服务业网络体系和以黄果树-龙宫-红枫湖为龙头、以经济圈各个旅游景区(点)为结点的现代旅游经济网络体系。
    (三)建立现代城市支撑体系
    “十一五”期间,围绕贵阳城市经济圈总体发展目标,做大做强中心区(贵阳城区),着力培育安顺副中心区,加强以清镇、修文、息峰、开阳、惠水、龙里、贵定、平坝、瓮安、福泉等县城(市区)为区域次中心的环状卫星城镇体系建设,着力构建黔中地区组团式的山水园林城镇密集群。力争到2020年,在基本形成以贵阳城区为核心,以卫星城市为区域次中心,以重点城镇为支点,城乡经济一体化现代城镇网络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城市群。
    (四)培育发展区域市场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位、集聚、交通、通讯、资金、产业基础等优势,以提高市场化水平和建立区域大市场为重点,强化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打破地区分割,建立区域性的商品、资本、人才、劳动力和技术市场,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统一开放的区域现代市场网络体系。
    (五)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支撑体系
    以可持续发展和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以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和循环经济示范为重点,依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护林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城乡一体化绿化工程建设,统筹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构建比较完善的城市经济圈生态环境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基本建立统筹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起有利于区域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利益补偿机制。
    (六)建立和完善城市(镇)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以建立现代城市(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为目标,统筹城市(镇)建设和发展,打破行政区域管理体制,着力统筹贵阳城市经济圈的水、电、气、污水和垃圾处理、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区域内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促进资源整合,努力实现社会公共资源共建共享。
    (七)建立推进城市经济圈发展的体制和政策体系
    重点是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利益共享、促进区域一体化的政策体系和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以支撑贵阳城市经济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政策体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实施统一政策,消除行政壁垒,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平等参与竞争,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和有效配置。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长期合作开发的利益共享机制和政策体系,着重建立实行统筹集中建设、实绩各有所得,调节资源供给地与资源加工地之间在统计、税收等方面利益的合理分配制度和分配运作机制。
    建立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协调体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各方在市场、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企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优势集成和互补,着重建立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协调体制、合作框架、统筹规划和产业、财税、用地、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开发等相关政策措施。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营造公平、开放和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着重联合建设共同融资平台,建立透明、便利、规范的投资促进机制,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培育和健全资本市场,形成资金来源广泛、投融资方式多样、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的开放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五、“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加强以交通、信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市经济圈经济网络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围绕建设城市经济圈现代交通枢纽,构建经济网络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以交通、信息、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10年,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基本形成城市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力争实现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重点城镇和工业基地、旅游区的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基本把贵阳建设成为西南地区现代化交通枢纽,初步构起城市经济圈的经济网络框架。
    1、加强以公路为重点的综合交通网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以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干道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交通网络建设,力争基本形成适应城市经济圈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框架。
    (1)公路交通网建设
    按照城市经济圈的“点-轴式”和“组团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打造产业聚集带,加快建设联结经济中心、工业基地、重点旅游区和资源开发重点地区的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重点建设贵阳城市经济圈的环线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干道,力争逐步构建“六放三环六连接”的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干道相联结的现代公路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建设和完善六条放射性主干线(“六放”是指贵黄、贵遵、贵新、贵毕、贵开、贵惠等六条向外延伸的放射状公路),重点建成贵阳扎佐至遵义高速公路复线,加快建设贵开高等级公路、花溪至惠水二级公路并延伸到广顺(长顺新县城),形成贵阳至遵义、贵阳至安顺、贵阳至都匀三条高速公路大通道,为建设通道经济带创造条件。
    建成沙文联结龚家寨-白云-金阳-久安-石板-金华-花溪-小河-龙洞堡“一环”高速公路;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联结修文-扎佐-新场-羊昌-百宜-下坝-谷龙-龙里-孟关-花溪-石板—麦坪-清镇-百花湖-麦架-修文的“二环”高速或高等级公路;积极做好联结息峰-开阳-瓮安-牛场-福泉-贵定-昌明-惠水-广顺-平坝-江龙寨-站街-卫城-小红岩-广田-石洞-息峰“三环”公路的规划和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重点建设改造“六条”中心城区与经济带、主要工矿区和重点城镇的连接公路。即息烽—开阳—瓮安—福泉接贵新高速公路;乌当-东风-猫场-哪旁-洛北-贵定公路;白云-麦格-卫城-新店公路;清镇-马场-广顺-平坝公路;普定-西秀-双堡-广顺公路;普定-轿子山-蔡官-七眼桥-旧州-双堡-江龙-镇宁-落别-普定公路。
    (2)铁路运输网建设
    在加快黔桂铁路扩能改造的同时,力争完成贵阳铁路枢纽扩能改造;创造条件争取建设贵阳城市环线铁路和轻轨,改造或新建一批通往重点工业区的铁路支线或站场,抓紧建设好龙里次级铁路枢纽和200万吨以上的货运站;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做好渝黔铁路复线建设的前期工作,努力提升城市经济圈的铁路运输能力。
    (3)航空运输网建设
    重点实施贵阳龙洞堡机场扩建、配套、升级建设工程,力争初步把贵阳龙洞堡机场建成国际机场;同时,进一步完善安顺黄果树机场设施;积极推进贵阳机场与省内外机场的联合,努力提高安全和服务水平。力争到2010年,贵阳至全国主要城市及海外和省内支线机场的航线达到80条以上。
    2、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无障碍信息平台
    重点构建城市经济圈内无障碍信息平台,力争实现区号和收费标准的统一;充分发挥“贵阳信息港”的平台作用,其信息网络扩展到城市经济圈内全部县市区;加快城市经济圈内数字通信网、高速传输网和宽带接入网建设,大力推进网络的宽带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融合”;加快构建覆盖3个市(州)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旅游服务、金融保险、环境保护、灾害预防等的综合集成应用系统;进一步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构建区域企业信息化平台。
    (二)推进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1、打造磷化工经济带,积极发展煤化工
    整合开阳、瓮福磷化工资源,推进“矿肥结合”、“磷煤结合”,重点打造“息烽-开阳-翁福”磷化工产业带。重点发展精细磷化工产品,延长产业链,开发利用黄磷尾气生产二甲醚、甲酸等高附加值产品,形成以开磷、宏福总公司为龙头,以中小企业配套的大型化工产业集群。力争到2010年磷化工产业销售额达到300亿元,建设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型磷及磷化工基地。
    以清镇、开阳、瓮安、平坝、普定为重点,依托我省煤炭资源优势和织纳煤田,以水晶集团和贵阳煤气气源厂为基础,在确保清镇、平坝、普定等水源保护区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础上,整合煤化工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煤化工。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走煤—焦—化、煤—气—化综合利用之路,延长产业链,重点发展精细煤化工。积极推进水晶集团污染性产业搬迁。力争到2010年,煤化工产业销售额达到160亿元以上,初步建成我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
    2、做大做强铝及铝加工
    加快建设以中铝贵州分公司为龙头的白云铝工业基地,在继续扩大电解铝生产规模的同时,进一步加大铝土矿资源勘察力度,重点发展氧化铝,大力开发铝合金材料、铝合金装饰板材及其他市场紧缺的深加工铝产品,重点研发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超微细粉体材料,发展高精度铝板带、电子铝箔、大型铝型材和涂层铝材,使铝产品的应用领域由以建筑业为主向航空、航天、汽车和集装箱制造等领域扩展。规划建设“白云—修文—清镇”铝及铝加工业基地,加快铝工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力争到2010年铝及铝加工销售额达到150亿元以上,把贵阳城市经济圈建成全国重要的铝工业生产基地。
    3、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抢抓国家实施装备工业本地化的机遇,依托经济圈内重点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和011军工基地,发挥企业人才、技术和科研优势,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优质汽车零部件、电工电器、磨料磨具、机床、大型工程机械、物流设备、环保及节能设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推进贵阳、安顺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资源整合,着力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力争到2010年,初步振兴圈内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以上,逐步带动全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全面振兴。
    4、加快建设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现代中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重点依托科技、人才和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白云新材料科技园区、金阳高科技产业园区、贵阳知识经济园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体制和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人才和资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努力建设西部地区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现代中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进一步增强城市经济圈的产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努力形成以电子信息、新材料为主的“新添-白云-金阳”高新技术产业带,以航天航空等国防科技、电子信息为主的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加大军工企业民品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民用产品并尽快形成产业规模。集中力量研发和生产民用新型航空产品及重大装备,积极支持发展民用飞机、缆车和特种车生产,开发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
    重点支持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产品、数字视听及家电产品、锂电池、军工电子产品、软件和系统集成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品。力争到201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基本建成在我国西部重要的信息产业制造基地。
    依托贵—遵新材料产业带建设,重点发展高精密铜箔、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聚合物材料、粉末冶金材料及装备制造等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项目;积极推进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纳米粉体材料等高技术产品产业化;规划建设白云、小河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力争在电子功能材料、聚合物基改性材料、铝合金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到2010年,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初步建成西部地区新材料产业基地。
    发挥省会城市医药科研技术开发优势和大中骨干企业集聚优势,加快以贵阳为中心的周边医药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制药企业结构调整,促进制药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集中规划建设扎佐医药工业园区、清镇药工业园区、龙里医药工业科技园区、乌当医药工业园区、安顺民族药工业园区等制药工业园区,扶持发展一批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的大型制药企业集团。进一步加快生物制药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重点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药、民族药和保健品,力争在研发治疗与预防心脑血管、消化系统、肝脏等疾病方面的新药取得重点突破。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因地制宜发展GAP中药种植基地。力争到2010年,圈域内现代中药业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以上,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
    5、积极发展以烟草、食品为重点的特色食品工业
    做大做强烟草工业。按照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进一步做大做强贵州黄果树烟草集团,积极推进烟草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实施贵阳卷烟厂异地搬迁工程,建立名牌卷烟产销保障体系,加快实现烟草工业集约化生产和经营,进一步提高烟草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加快发展特色食品工业。以贵阳市周边城市、城镇和工业区为重点,依托我省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和现有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先进食品生产技术、设备和国内外品牌食品工业企业,加快开发生产新型特色食品和保健品。重点扶持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食品工业企业,力争把特色食品工业培育发展成为后续支柱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6、推进旅游业的一体化发展,做大做强旅游业
    大力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发挥组合优势。按照市场化、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资源开发和市场促销并举,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方向,实施优势互补、深度开发、整体推进的精品战略,加强区域合作,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建立多元化旅游市场网络。力争到2010年,使城市经济圈旅游业成为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成为经济圈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立足区内旅游资源秉赋,重点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做大做强旅游业。着力打造“黄果树”龙头品牌,完善提高以贵阳为重点的旅游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建设贵阳、安顺和镇宁、清镇、开阳、惠水等优秀旅游城市和优秀旅游城镇,培育发展八个精品旅游区(黄果树、龙宫、红枫湖及屯堡文化;音寨民族风情;乌当—息烽温泉及红色文化;修文阳明历史文化、索风营水电站及绿色石林;花溪、青岩古镇及惠水喀斯特山水奇观;开阳南江喀斯特峡谷及水东土司文化;瓮安猴场会议遗址和红军强渡乌江战斗遗址及江界河风景名胜区、朱家山国家森林公园;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及高原草场等);开发六条线路(贵黄、贵新、贵遵、贵毕、贵开、贵惠);打造九大特色旅游产品(城市观光、自然生态旅游、少数民族文化及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会展商务旅游、夜郎文化旅游、古镇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阳明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依托贵阳-安顺、贵阳-都匀等旅游产业长廊,促进城市休闲度假旅游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
    围绕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重点景区公路等级,努力改善旅游交通条件;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体系建设,在贵阳市、安顺市建设会展中心和民族博物馆,完善景区停车场、旅游购物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星级宾馆等设施;推进区域间旅游合作,积极打造区域性无障碍旅游区,建立“绿色通道”,开通旅游客运直达专线。扩大旅游领域的对外开放,调动多方面力量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旅游投入,加快安顺黄果树等重点旅游区建设;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开发方式,积极推进旅游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构建旅游区的管理、服务和监测体系,建立以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景区(点)为主体的旅游联盟,共同打造旅游品牌;积极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加强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发挥网络技术在旅游综合资讯和推广促销方面的突出优势,加大旅游联合宣传促销力度,积极建立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进一步挖掘民族、民间工艺,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商品品位,重点开发蜡染、奇石、石雕工艺品、根雕、工艺盆景、漆器工艺品、草编工艺品、竹编工艺品、民族刺绣、织锦等旅游纪念品。
    7、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贵阳、安顺等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为重点,加强政策引导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继续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金融保险、文化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房地产、信息服务、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科研服务、管理咨询、规划设计、金融租赁、教育培训、文化传媒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努力提升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平台。围绕建设贵阳现代化枢纽,重点建设贵阳二戈寨现代物流园区、贵阳三桥片区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争取设立高速公路货运口岸;建设安顺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培育清镇、惠水、龙里等专业化、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改扩建或新建贵阳、安顺等一批公路运输客运、货运站场;同时,建设一批旅游专用汽车站,并开设联结各主要旅游景区的汽车专线。整合物流资源,推进制造商、批发商、销售商与运输、仓储、快运等物流企业的联合,打造省际性物流体系。
    加强区域性大市场建设,构建区域市场贸易平台。围绕贵阳市、安顺市、清镇市、福泉市和重点城镇及交通枢纽地区,规划建设一批跨区域的专业和批发零售市场,加快形成城市经济圈多元化的区域大市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培育发展“七大”区域性市场。即以贵阳城区为中心的金融证券市场和综合批发零售市场,以福泉为中心的磷及磷化工产品区域市场,以白云区为中心的铝及铝加工产品市场,以西秀区为中心的旅游商品大市场,以平坝为中心的区域机械产品市场,以龙里为中心的药业市场,以惠水为中心农产品及蔬菜区域性市场。同时,加快建设贵阳市“金阳商贸走廊”,完善贵溪大道市场带、三桥市场带,积极规划建设贵阳中央商务区和总部经济区,以及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在安顺市及贵阳市向外延伸的主要通道沿线重点城镇,规划建设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特色农产品贸易市场,把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商贸市场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完善区域市场准入和质量认证等标准体系,建立区域性的商品、资本、人才、劳动力和技术市场,为推进区域内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提供平台;协同推进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合力打造“诚信经济圈”。
    8、推动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变
    “十一五”期间,面向周边城市消费市场和国内农产品市场需求,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发展模式转换。充分发挥各地优势,鼓励跨区域的协作与联合,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加快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花卉、肉食品、奶制品、特种养殖、特色中药材等基地。力争到2010年,推动城市经济圈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变取得重点突破,初步形成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的农业发展格局。
    在中心城市郊区和重点城镇周边地区,坚持统筹规划、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观光农业、城郊农业。重点建设畜奶产品产业带、花卉苗木特色农业带,都市农业主要布局在白云、花溪、乌当、清镇、西秀区、龙里等地;推广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积极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其它县市要大力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强蔬菜、林果、畜禽、烤烟等优势经济作物,重点发展特色中药材、茶叶、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蔬菜,逐步形成大城郊型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格局。2010年,建成平坝、惠水、长顺优质大米生产基地,修文优质弥猴桃生产基地,贵定万亩特色水果(刺梨、酥李)生产基地,福泉10万亩金谷福梨基地,惠水、长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瓮安年出栏50万头生态瘦肉猪生产基地,普定、惠水“外三元”杂交猪产业化基地,镇宁、平坝、清镇、惠水优质牛肉产业化生产基地;清镇、乌当优质肉鸡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鼓励和支持中药材提取物的标准化、商业化生产,建立规范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在长顺县加快建设以种植黄姜、半夏、天麻为主的生产基地,翁安县加快建设以种植天麻、龙胆草为主的生产基地,龙里县加快建设以种植冰球子、何首乌、杜仲等多品种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清镇加快建设以种植喜树、板篮根、半夏、杜仲为主的生产基地。2010年,建成瓮安县天麻、龙胆草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长顺县万亩黄姜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及龙里、长顺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
    (三)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动重点区域加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加快形成以贵阳市中心城区(包括金阳新区)为重点的都市型经济中心区;整合城市圈经济资源,形成“核心圈”和外围“延伸圈”梯度推进发展格局;沿贵阳环线、贵黄、贵新、贵遵、贵开、贵惠等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以及依托铁路干线和民航机场,形成五条特色产业经济带。
    1、打造都市型经济中心区和环线产业聚集区
    发挥贵阳市中心城区区位和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区、中央商务区和中心商业区;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餐饮服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会展经济、旅游等服务业,以及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研发和相关产业;加快构建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运输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提高城市的集聚效益,发挥区域中心的辐射功能。
    沿中心城区的一环建设以区域性大市场为重点的市场体系;沿贵阳市二环建设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烟草产业聚集区。
    2、发展沿交通干线的通道经济带
    沿息烽―开阳—瓮安—福泉发展以磷及磷化工为重点的重化工业产业经济带;
    沿贵-黄高速公路发展以旅游、机械电子制造业、能源和煤化工产业、现代中药为重点的产业经济带;
    沿贵新南下出海大通道发展以现代中药、特色食品、旅游为重点的产业经济带;
    沿贵-遵高速公路发展以铝及铝加工、新材料为重点的产业经济带。
    沿贵惠公路发展以特色食品、现代中药、机械制造、旅游为重点的产业带。
    3、重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
    突出建设好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国际)新材料产业园区,金阳高科技产业园区和知识经济园区、安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建设好国家(贵阳)片式元件产业园、龙里工业园区、平坝黎阳工业区、开阳国家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白云经济技术开发区、扎佐药业等工业园区;依托水晶集团和贵阳煤气气源厂在平坝乐平、普定黄桶规划建设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积极创造条件,在贵阳市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
    改造和整合县级工业园区,切实改变过去工业发展沿交通干线分散布点的产业布局模式,逐步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工业园区的建设要与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并按环境保护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生态型工业园区。
    (四)加快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化步伐,突出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建设,努力提高城市和重点城镇吸纳人口转移的承载能力。力争构筑起以贵阳为核心、安顺为次中心、福泉为结点的“十字型”城镇空间体系雏形,推动经济圈城镇联动快速发展;经济圈城镇人口385万,城镇化水平50%,其中核心城市总人口180万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大于6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35%,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道路硬化率、供水普及率100%;区域交通进一步改善,贵阳至龙里、开阳、修文、清镇、惠水,安顺至普定、镇宁,福泉至瓮安、贵定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联系,完成贵阳至龙里、贵阳至白云轻轨交通前期准备工作;建立起区域协调的供排水统筹管理机制,局部建成区域供排水网络。
    1、加快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
    做大做强贵阳核心城市。“十一五”期间,将贵阳中心城区扩展到七城区(南明、云岩、小河、金阳、白云、乌当、花溪),进一步扩展中心城区规模,力争七个中心城区逐步实现城市主干道联结,城市人口扩大到180万以上,建成区扩展到200平方公里以上。其中,金阳新区与白云城区联结形成一个整体,人口规模达30万;花溪新城区初具规模,使贵阳向南连片扩展。
    加快安顺次中心城市发展。在完善西秀老城区基本功能、增加人口集聚能力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双阳新城区建设,“十一五”期间,双阳城区道路主骨架基本形成,安顺城市人口达到33万,建成区面积达到27平方公里;
    推进福泉节点城市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马场坪城区和金山与马场坪之间的联系主通道,城区人口达1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9平方公里。
    2、重点卫星城市和城镇建设
    重点建设清镇、平坝、惠水、贵定、开阳、龙里等城镇。“十一五”期间,力争平坝、贵定设市,其中,清镇城市人口达到15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平坝、贵定城区人口不小于8万,其它县城不小于6万。积极推动扎佐、小寨坝、久长、谷脚、占街、牛场、昌明、双流、平定营、青岩、孟关、广顺、马关等卫星镇、工矿镇建设,“十一五”期末,各卫星镇、工矿镇镇区人口达到1~3万。
    3、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快中心城市、重点城镇和工业聚集区、旅游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防洪、供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城镇供水管网和电网改造,基本解决县城以上城镇缺水问题;大幅度提高城镇供气普及率和垃圾污水处理率,努力使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围绕贵阳市中心城区、安顺市、清镇市、福泉市和重点城镇的规模扩展,继续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到2010年基本完成旧城道路的改扩建;按照城市规划和交通现代化的要求,改造和新建一批城市干道网络,以及城市交通枢纽、客运站、大型停车场等相关服务设施。
    在启动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同时,重点解决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的供水问题,基本完成县城以上的城市供水、排水管网的改造工程和防洪工程;
    加快重点城镇、工业区、旅游区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到2010年,贵阳、安顺等中心城市基本实现垃圾的无害化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率提高到60%以上;重点城镇基本实现垃圾的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率提高到50%以上;重点旅游区达到垃圾、污水处理的国家环保标准。
    统筹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跨区域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经济圈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效益和利用效益。重点统筹规划建设贵阳中心城区、安顺中心城区与清镇、平坝、龙里、惠水等相邻城市或城镇的供水、供电、煤气、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延伸与覆盖工程,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共建、共用、共享。
    (五)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贵阳城市经济圈的特点出发,抓住保、防、治三个关键环节,重点解决好流域和重要湖泊水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三大问题,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为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和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在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物产生等重点环节和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煤及煤化工、有色、电力、建材、建筑、农业等为重点的行业或领域,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推进节约降耗,强化清洁生产,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着力搞好开阳磷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息烽和福泉磷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清镇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白云铝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基地、龙里谷脚和修文扎佐制药业循环经济基地和乌当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示范试点园区和企业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实施磷矿石最终产出倍增工程、传统工业园区转型工程、建筑节能工程、农村沼气工程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加大循环经济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力度,重点加强对资源型、传统型产业的技术改造,强化铝、磷、冶金、电力等行业的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着力提高磷渣、磷石膏、赤泥、粉煤灰、煤矸石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加强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促进城市中水回用。统筹规划磷、煤、铝等矿产资源开发,提高采矿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积极发展节能型建筑。积极建设废金属、废旧机电产品和家电产品为重点的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搞好汽车清洁燃料的推广。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重点支持发展污染小、能耗低、效益好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现代中药和特色食品、环保产品等新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积极开展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和推广使用工作。力争到2010年,推进贵阳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取得积极成效,区域内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取得重大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下降2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区域内重点污染企业清洁生产实施率达到80%以上,初步构建起区域生态经济体系。
    2、加强生态建设
    以“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园花园化”为目标,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和流域综合整治,继续搞好城市绿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镇绿化率,努力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力争到2010年,把贵阳、安顺等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山水、森林、生态、园林、花园”城市,形成“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和“乔、灌、草、花、藤”,“点、线、面、片、网”的城镇绿色生态环境。以磷矿和铝矿、城市近郊和交通干线视野以内露天采石场等为重点,加强矿区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增强生态和观瞻功能。以现有植被和自然生态功能保护为重点,突出抓好圈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生态示范市县的保护和建设,加强喀斯特自然生态系统和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实施封山育林为主,大力推进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珠江和长江防护林、贵阳环城林带等生态建设工程,努力实施好中日、中韩、中德造林合作项目。
    3、加强环境污染控制
    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保“三同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对污染的监管力度,对主要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加强对江河源头、饮用水源保护区、重点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严禁引进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和落后的技术及设备。加强对江河源头、水源区、重点旅游区的环境保护。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搞好规模化和集中式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推行科学施用化肥和农药,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把产业发展纳入新型工业化的轨道,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环保型产业和资源节约型产业,依法取缔、关闭资源消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产业和企业。搞好规模化和集中式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推行科学施用化肥和农药,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4、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以贵阳、安顺等等城市和主要城镇为重点,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水环境污染治理。对现有工业污染源和城市污水要限期治理。对在贵阳市、安顺市周边的红枫湖、百花湖、夜郎湖,要以保护水资源为核心,严禁新上有污染的项目,对原有污染企业实行关、停、搬迁,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标准。积极实施重点河流污染治理工程,将南明河上下游纳入治理范围。在推动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10年,圈内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都要建成并运行污水处理厂。
    大气环境治理。列入“两控区”的贵阳、安顺等市所有燃煤电厂,2010年前都要建成脱硫设施。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城市清洁能源建设,努力减少废气排放和大气污染。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城市噪音、饮食油烟、扬尘、垃圾等污染治理,到2010年,圈内县级以上城市和中心镇都要建设垃圾处理厂。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积极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增强绿色消费意识,力争2010年贵阳市建成全国环保模范城市。
    六、促进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的保障措施
    促进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加快发展,关键是开阔思路、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合作开发,本着“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一规划、统筹发展”的原则,以资源整合和提高区域发展效益为目标,以加强政府引导协调和完善市场体制为前提,以区域发展的制度创新为动力,通过配套运用产业、投资、财税和用地等多种政策工具,努力构建形成“建设联动、市场开放、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制度环境。
    (一)加快建立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协调统筹机制
    着眼跨区域统筹发展,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统筹协调的调控作用。建立和完善贵阳城市经济圈统筹协调委员会,由省政府有关领导牵头负责,贵阳、安顺、黔南州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经济圈跨行政区域发展的规划编制、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主要建设目标落实等重大问题,协调推进区域互利合作,并在省发改委设立日常协调办事机构。采取轮流主持、平等交流、共谋发展的办法,引导经济圈内行政区域

    (二)大力推进资源整合,构建区域联合开发新格局
    通过制定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发挥贵阳市作为经济圈内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其建设成为经济圈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引导和促进特色资源开发走精深加工之路,突出推动能矿结合和铝电、磷电、煤电联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鼓励产学研合作,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市场导向和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构建“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手”的区域联合开发新格局。积极实施“百亿企业工程”,注重以资本为纽带、以大型优强企业为龙头、相关中小企业为支撑,在尊重企业自主经营权及意愿的基础上,支持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煤化工、民族药业、烟酒、旅游业等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跨区域联合重组,培育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着重以瓮福、开磷为核心,支持组建磷及磷化工特大型企业集团。支持贵阳市实施“退二进三”和产业转移,跨区域拓展新的生产基地,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深化圈内特色农业、特色旅游和科技进步及人力资源开发合作,联合推进优势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特色农业开发的技术进步,互享相关优惠政策,共同开辟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继续在加大投入、项目安排、规划建设、宣传促销、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安顺“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加快建设,联合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共同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围绕培育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共同推动中药现代化、装备制造业振兴、开发信息产业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各行政区域内的重点职业院校建设,引导其相互开放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
    (三)加快建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
    对于纳入城市经济圈规划建设重大产业发展项目,要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调节资源供给地与资源加工地之间在统计、收益等方面的利益关系。按照基数保底、增量调节的原则,逐步建立经济圈内区域合理的税收分配机制,对因生产力布局跨地区建设的项目,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或因生产地与核算地分离且在核算地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其地方分享收入部分,可在协商的基础上,由省政府确定分享的合理比例;对鼓励优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及其他服务业产生的税收,向资源地财政倾斜;鼓励各地按照集中布局的方式联合建设产业集聚区,其属地分享的税收部分可由市(州)之间协商制定合理的分配办法。
    (四)多渠道筹集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建设资金
    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培育和健全资本市场,形成资金来源广泛、投融资方式多样、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的开放型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引导和支持经济圈各行政区域共同搭建投融资平台,以贵阳为龙头,联合组建投融资企业;引导和支持贵阳市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向经济圈的其它行政区域扩展,设立分支机构。依法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除国家有专门规定外,对列入规划并在省级权限范围内核准的项目,批准规划视同立项;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资源开发重大项目的业主选择,采取公开招标等市场化运作,实行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有实力谁控股,不论企业所有制性质和隶属关系,实行同等待遇。优先安排经济圈跨区域建设的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建设资金的筹集。适当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支持经济圈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有关专项资金和项目向经济圈倾斜;政府投入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性项目,并通过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扩大重点项目建设社会投入力度;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交通、旅游、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和延长贷款期限,争取国家商业银行总行对贷款金额较大的特色产业重点项目给予直贷。
    (五)积极构建统一的对内对外开放环境
    积极营造公平、开放和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支持以贵阳市为龙头,共同搭建招商引资公共平台,共同建立招商引资服务办事中心;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搭台、以企业为主体的招商引资机制,联合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推进项目库分层次滚动建设,提高招商引资实效。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的领域和渠道,除国家明确禁入的以外,所有领域一律对境内外、国内外投资者开放。鼓励在国内的外商合资企业到经济圈区域再投资;积极争取多边、双边赠款支持经济圈有关重点项目建设;引进国内外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经济圈区域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外来投资者可依法控股或独资经营。进一步扩大经济圈区域生产企业对外贸易经营自主权,鼓励发展优势产品出口、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适当放宽人员出入境限制;对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设备,在进口管理上给予适当照顾;对从贵阳、安顺等重要旅游城市入境的海外旅游者,积极争取实行落地签证和其他便利入境签证政策。引导和支持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加快建设,形成一批高起点、有特色、上规模的产业集群及骨干企业群体,充分发挥其窗口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引智示范推广基地和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引导和支持经济圈区域积极参与国内外重点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建设一批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产业园区。
    (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主要从行政许可审批等方面赋予和扩大其相应管理权限,建立统筹城乡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发展需要逐步适当调整行政区划,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形成以城带乡、以乡托城、共建互融的建设格局;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将由于重大工程建设失地的农户统一纳入圈内所在地中心城镇的社会保障范围,逐步剥离附加在户籍管理制度上的教育、社会保障等管理职能,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七)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圈的省级宏观调控及相关政策支持
    继续强化经济运行和需求管理,努力协调保障经济圈区域内重点企业的煤炭、电力、铁路运输供给。培育共同市场,引导和支持经济圈各行政区域着重加快资本、产权、技术、人才等无障碍市场建设,共同制定统一政策,整顿流通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协调机制,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对公路建设用地比照铁路、民航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设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经济圈区域现有基本农田保护比例,依法及时提供圈内重点项目和城市建设用地;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对特色农业开发用地实行租赁制和股份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机制,制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政策,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土地闲置浪费;统筹协调全省用地调控指标,对经济圈区域特别重大的项目开发,其用地计划指标和占补平衡由省统筹解决;对土地使用税、资源税等现在执行的比例,在省里的权限内,进一步向区域内的中心城市、重点城镇倾斜,现有城镇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收益,向当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引导和支持圈内联合制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和完善生态建设上下游和相关区域之间的补偿机制,逐步达到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正常的营运收费标准,收费专项用于污水和垃圾处理;引导和支持经济圈区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支持贵阳市搞好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将经济圈区域作为石漠化治理的重点地域。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对于未达标污染企业,必须按照国家及省有关要求限期实现达标排放。加大对跨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的统筹规划、协调实施力度,坚持统一标准、统筹实施,引导和支持圈内各区域间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其它国道、省道建设,推进无障碍交通、信息设施建设,率先深化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已建成二级以上收费公路经营权的出售和转让;对急需建设而又缺乏投资主体的二级公路,采取建立统一的融资平台、实行省和经济圈有关地方共建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对城乡水资源的初始分配权和供水等环节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圈内水资源统筹管理体制。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步伐,促进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建设、运营主体多元化。
    七、规划实施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落实。本规划实施,由省人民政府牵头,贵阳城市经济圈统筹协调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贵阳市、安顺市、黔南州人民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加强规划的衔接协调,做好经济圈规划与其它专项规划、有关地区规划的相互衔接,特别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布局规划、重要资源开发规划等的衔接;对事关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要通过编制和实施相关专项规划来落实,对特定产业或行业的发展要通过实施行业规划来完成。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测。规划实施期间,省发展改革委、省统计局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定期跟踪分析经济圈经济运行情况,对重大项目的实施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对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当遇到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不可预见因素,使实际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由省发展改革委提出调整方案,报省人民政府同意后实施;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由省发展改革委组织,请有关专家及部门参与对规划实施情况(3年左右)进行评估,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建立定期公告制度,规划一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应予公开发布,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引导有关地方及部门、企业和群众自觉地关心和参与本规划实施;规划实施进度情况要定期向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公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保证规划的全面完成。
    加强区域合作,积极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对本规划所列的重大项目,特别是事关经济圈发展全局的基础设施、重点产业等重大项目,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加强合作,组织推动实施,在制定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时,要落实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要制定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采用多种融资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建立项目库,根据轻重缓急对项目进行分类、排队,建立和完善项目咨询评估、审议决策制度。加强项目实施管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成都市城市化发展规划
    茂名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河南省能源发展规划
    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
    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规划的途径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