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监测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监测管理规章制度(上)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监测管理规章制度(上)
作者:中国环境…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监测网络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1-28

一、规划计划
(一)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摘要)

一、目标
到2000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境法规体系,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建成若干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示范城市和示范地区。
到2010年,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较好贯彻,环境管理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状况,环境质量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建成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
二、主要计划指
"九五"期间环境保护主要计划指标表:

名称

1995

1996

烟尘排放量(万吨)
工业粉尘排放量(万吨)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石油类排放量()
氰化物排放量()
砷排放量()
汞排放量()
铅排放量()
镉排放量()
六价铬排放量()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废水排放量()
工业废水排放量()
工业废水处理率()
城市污水处理率
工业废气处理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森林覆盖率
自然保护区面积

1744
1731
2370
2233
84370
3495
1446
27
1700
285
670
6170
356
222.5
76.8
19
74
40
43
13.95
7185

1750
1700
2460
2200
83100
3273
1376
26
1670
270
618
5995
480
300
74
25
80
45
50
15.5
1000


三、主要方针政策
基本方针: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积极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基本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政策,污染者负担的政策,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四、主要任务
到2000年:
(一)工业污染防治
以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同时抓好废渣、噪声、辐射污染防治;所有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重点抓好能源、冶金、建材、轻纺等行业的污染防治。
加入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力度,关闭年产5000吨以下规模造纸厂、年产3万张(折牛皮)以下制革厂及土法炼焦、炼硫、炼铅锌、炼汞、炼油、选金、电镀等经济规模小、污染严重的企业。
(二)城市环境保护
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新增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000万吨/日、供气能力800万立方米/日、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能力17万吨/日;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平方米;50万人口以上城市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
实行城市环境目标责任制。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空气和地面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建设若干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的示范城市。
(三)生态环境保护
新增森林面积998万公顷,平原农田实现林网化,治理水土流失画积2500万公顷,治理沙漠化面积343万公顷,治理和建设草地1830万公顷。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防治乡镇企业和农药、化肥污染,建设50个生态示范区,200个生态农业县、300个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1000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130个,采取多种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以防治地质灾害为重点,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在50个城市、10条交通干线、5个矿区和10项重大工程建设区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四)海洋环境保护
基本控制近岸海域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展趋势,使部分污染严重的重点河口、海湾、港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建设60一80处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珊瑚礁、红树林和重点渔业资源。
建立海上溢油监视和应急响应系统。
(五)重点流域和地区环境保护
抓好12个重点流域和地区的环境保护。它l门是“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南方酸雨区、三峡工程区、晋陕蒙接壤地区、阿拉善地区、珠江三角洲和海南省。
(六)全球环境保护
认真履行中国已批准的国际环境公约,如《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刊尔议定书(修订本)》、《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七)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重点加强县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建设。
环保监理人员由1995年的1.9万人增加到3万人。
装备200个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站,建设国家环境应急中心和6个大区分中心,建成国家级、省级和100个城市的环境信息中心。
五、环境保护投资需求
“九五”期间,需要污染治理(不合造林绿化等生态建设)投资4500亿元,约占同期GNP的1.3%。其中,新扩改建项目环保投资2000亿元,老污染源治理需要投资1050亿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资1450亿元。

环境保护投资分配表

项目

投资(亿元)

比例(%)

大气污染防治
水污染防治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其它

2080
1820
500
100

46
40
11
3

合计

4500

100

污染治理资金主要从基建项目环保设施配套(即“三同时”)资金、企业技改资金、城市建设资金、排污费等渠道解决,尽可能利用部分外资。
六、主要措施
(一)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完善环境法制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保护新秩序。
(三)把环境保护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增加环境保护投入。
实施(“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分,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计划指标之内。
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集中建设一批重点污染治理项目。
(四)加强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强化环境管理。
(五)推进科技进步,发展环保产业。
(六)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环保技术和资金。

(二)淮河污染防治“十五”规划
淮河十五规划.pdf
(三)巢湖污染防治“十五”规划
巢湖十五规划.pdf
(四)2003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计划

2003年全国环境监测重点工作

今年是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的第三年,是关系到能否顺利完成“十五”工作目标的关键年。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要围绕全国环保重点工作,按照总局的统一部署,切实推进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增强环境监测的整体实力,努力提高环境质量的综合分析水平,提高监测工作的科学化与监测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有关法规文件修改报批工作
1、修改报批《全国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和《环境统计管理暂行办法》。
2、修改报批《关于加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总量监测工作的意见》。
二、按时完成各类环境质量报告
3、切实落实好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努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与水平。
4、按时完成中央座谈会材料、《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2年全国环境质量报告书》、《2002年中国环境统计报告》、《2002年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2002)》等国家和各地区的各类环境质量报告。
三、做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有关工作
5、做好新建4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设、验收、培训和运行工作;落实好水质自动站的目标责任制,加强管理;落实好水质自动站的维护运行费,建立备品配件的供应保障系统;完善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运行管理办法。
6、组织实施地表水和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组织编制三峡库区和“三河、三湖”监测能力建设可研报告。
7、完成40个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工作,“六五”实现空气质量日报;组织做好新增30个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工作;完成总站与各省、重点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联网工作;做好空气自动监测站的质控考核工作。
8、做好全国酸雨普查总结和东亚酸雨网中国网的工作;做好全国环境空气(含酸雨、沙尘暴)监测能力建设项目报批的有关工作。
9、做好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试点工作。
10、开展《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达标检查工作。
11、做好十大水系水质月报及流域自动监测周报工作,根据总局的布置,从明年1月起,在“三湖”和淮河开展监测月报的基础上,在“三湖”、“三河”及长江、黄河、珠江和松花江十大水系开展监测月报。
12、认真做好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从第二季度开始对外发布监测月报。
四、做好各项监测工作
13、完善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全国生态状况监测与分析工作。
14、组织开展三峡库区水质同步监测、沙尘天气监测、海水浴场水质监测、重点城市菜篮子基地和主要污水灌溉区地环境监测与调查工作。
15、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监测工作,加强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的指导工作,加强总量监测技术研究,加强总量监测仪器的研制、开发与管理;继续做好污染源在线监测试点工作。
五、加强环境监测基础工作
16、努力做好监测仪器的国产化工作,继续提高空气自动监测仪器国产化水平,积极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测仪器的国产化步伐,扎实打好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仪器国产化的基础,大力扶持实验室常规分析仪器的大型生产企业。
17、做好污染事故危险源调查总结工作;组织指导重点城市环境监测站建立反恐和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响应系统。
18、开展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探察研究、空气中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与沙尘暴监测预测技术研究等。
19、做好监测技术规范体系建设工作,承担具体任务的单位,要加强领导,安排得力人员,做好此项工作。
20、举办省、市监测站长培训班,开展监测业务技术专题培训,加强行风建设,积极开展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21、开展环境监测队伍公务员管理和执业资格制度地可行性研究;开展《全国环境监测工作条例》的有关前期工作。
22、召开2003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监测能力建设。

二、链接到“环境监测网络”部分
此略
三、规章制度和有关文件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监测管理规章制度(下)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