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与资源环境战略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矿产资源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6
  1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首先是实现工业化的一个过程,这是最基本的。实现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新技术革命为超常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信息革命和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走的路是超常规的,是中国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 中国新型工业化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2.1 外部环境

  2.1.1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管人们持支持还是反对态度。经济全球化有许多特征,如国际间的联系和交流加强,贸易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跨国公司成为投资的主体等,这些特征大家可以感受到。技术转移和共享的速度加快,产生了效益“外溢”,即大家都能分享技术进步的成就。劳动力跨国流动也是一个趋势,尽管目前还受到很多限制,但转移规模也不小。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每年超过一个亿的人口在流动,跨国公司管理人员的流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趋同是可以感觉到的一个趋势,如国外出现某一流行趋势,像服装或其他什么东西,中国也会很快流行起来。另外,就可持续发展来说,环境污染的地区化和国际化特点非常明显。

  全球化的影响有正反2个方面的评价。全球化增加了中国吸引外资的力度,但对我们的发展也有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外国直接投资(FDI)和产业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问题。前些年有一项研究,中国利用引进的外资建了5000多个厂子,其中有些厂污染问题很突出。另外,“绿色壁垒”对中国外贸的影响非常大,2002年中国因此被退回的出口物品达170多亿美元。环境保护国际公约使中国承受的压力加大。濒危物种贸易和污染转移等问题的解决面临很大压力。还有外来入侵种问题,像水葫芦、大米草、紫茎泽兰等。一句话,融入全球经济既有收益也要付出代价!

  2.1.2 新技术革命在改变世界的面貌

  信息技术或网络化,最主要的代表是数字化,即用1和0这两个计算机中的符号,以“比特”为单元代替原来的以“原子”为单元的物质(实体)。如数字国土这一概念也已经提出,地质数据、声音、影像、建筑规划、软件等都可数字化。现在,交通和通讯技术使“地球村”成为可能。这也是我们进行新型工业化的技术基础,新经济与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技术进步基础之上的。因此,技术进步是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2.1.3 绿色革命或者是可持续发展

  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比较多,比如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与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土壤退化正在加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需要创新!

  2.2 国内环境

  2.2.1 中国的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中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这里的一组数据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02398亿元,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下降到2002年(14883亿元)的14.5%;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稳定,由1978年的48.2%微升到2002年(52982亿元)的51.7%,应该注意的是内部轻、重工业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2年(34533亿元)的33.7%。

  2.2.2 人民生活基本实现了小康

  所谓“基本”,就是有一部分实现了,还有一部分没有实现。在基本实现小康生活后,城镇居民消费出现下面6个趋势:从重视生活水平到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从原料型向加工型的转变;重视对生活环境的改善;物品供应原来是短缺的,现在相对过剩并形成了买方市场;儿童教育和成人终身教育等文化消费支出的比例提高了;消费方式的传播向快速化转变。

   2.2.3 外贸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经济学上有“三驾马车”之说,外贸是其中的一“马”。近年来,中国外贸发展加快,进出口总额由1979年的293.3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6208亿美元。其中,出口3256亿美元,增长22%;进口2952亿美元,增长21%。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04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78亿美元。中国的外贸收入占GDP(对外依存度)达到47%,这是原来不可想象的。

  2002年,中国GDP成为全球五强。外商直接投资527亿美元,超过美国列全球第一位;外汇储备近2800亿美元,居日本之后列全球第二位;汽车产量305万辆(其中轿车109万辆),跃升两位而居全球第六位,生产、进口、销售三旺。

  2.3 中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

  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指标,都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那么,中国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呢?目前国内划分,有些是根据以下8个方面的数据作出的。

  ——经济增长及其用人均GDP表示的收入水平,这是主要因素;

  ——要素投入构成及要素质量;

  ——产出结构;

  ——就业结构;

  ——最终需求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

  ——收入分配结构;

  ——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国民受教育水平;

  ——贸易结构。

  而大多数经济学家采用钱纳里对发展阶段的划分(表1),据他的临界值,中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

  2.4 工业化和城市化

  到2002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为39.1%,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作一对比,日本在1947—1975年间,工业化水平从28%提高到36%,同期的城市化水平从28%提高到57%;韩国在1960—1981年间,工业化水平从20%提高到39%,同期的城市化水平由28%提高到56%。

  国际经验表明,中国未来20年城市化和工业化要加速。为什么叫新型工业化?因为我们的发展有了不同的技术支撑,即有了高新技术;有不同的外部环境,即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加快。所有这些,都是工业化国家在实现工业化时所没有的。我们可以借助新技术革命的力量,采取不同的发展方式,减少资源消耗,防止环境污染,加速工业化进程,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

  3 中国新型工业化对矿业的要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核心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

  3.1 新型工业化的机遇和挑战

  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给资源效率提高带来了机遇,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生产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率;技术进步是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

  机遇之一:科技进步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随着中国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矿业企业将更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也对企业减少物质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由于减少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投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企业会主动节约资源。因此,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将使中国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局面发生较大的改观。

  机遇之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也有利于矿产资源的永续利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线,这在“十五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源和原材料产业部门所占的比重将下降,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例将上升,特别是第三产业将有较大的发展。在这一大趋势下,中国的矿业结构、矿产品的进出口结构等也将发生相应的升级。例如,中国的矿产资源直接出口应减少,进口将增加;初级矿产品出口应减少,进口将增加。这一趋势不仅有利于中国矿产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拓展生存的地缘空间。

  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

  挑战之一:矿产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存在于整个工业化过程中。主要矿产品进口不断增加,成为供不应求的信号!近年来,中国矿产品进口量增长速度之快出乎预料。例如,石油净进口从1999年的4000×104t多增长到2001年的7000×104t以上。铁矿从1999年的6000×104t多增长到2002年的11200×104t,4年增长了近1倍。铜进口额占有色金属进口额的50%,成为主要的大宗进口商品。就是中国丰富的矿产品,现在也出现了短缺,如2001年铝进口了200×104t多。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中国矿产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不会在短期内结束,可能存在于整个工业化过程中!

  挑战之二:缺乏矿产品储备和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机制。战略储备和经济储备,是应付突发事件时保障矿产品安全供应的有效方法。储备一定数量的矿产品,对于应对突发事件十分必要,对于国家增强在国际矿产品市场上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提出了要实行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的要求,中国工程院和国土资源部的专家讨论过这方面的议题,但还没有制定出矿产战略储备制度和战略矿产地保护性开发的具体方案,适应市场变化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差。因此,研究制定与实施战略矿产资源储备,迫在眉睫。

  挑战之三:传统矿业发展模式留下的问题需要善后处理。解放初期,矿业被放在国家优先发展的位置而得到迅速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按照计划经济思路发展矿业,也留下了许多后遗症,亟待妥善处理。例如,50—60年代建设的许多矿山的矿产资源已经或即将枯竭,因采矿形成的资源型城市也面临着失业率高、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接替产业和盘活设备存量等问题,企业办社会、负担重、资金缺乏等因素也影响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一些矿区或城市在前一阶段还出现“群发性”的下岗工人静坐事件,成为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矿业城市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已经迫切地摆到了有关矿业城市政府的面前,需要加以妥善处理,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2 工业化和城市化需要资源支撑  

  中国的工业化有2个特点:一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二是城市化具有典型的二元化特征。中国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也是矿产资源消耗最多的阶段。世界银行做过一次研究,到2015年,中国所拥有的建筑物,其中的一半是2000年以后建设的。我们可以大致算一下,这得花多少资源。还有8亿农民要改变其消费的能源品种,这对我们的资源环境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3 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人口众多、素质低、老龄化;

  ——水资源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制约;

  ——国土资源损失不容忽视;

  ——矿产资源的供给前景不容乐观;

  ——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逐步加大;

  ——环境污染成为发展的最大制约。

  3.4 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统一

  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从3个层次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层次上:从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入手;社区或工业园区层次上:效仿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生态工业园;全社会层次上:将城市化、交通运输和减灾防灾等统一起来规划,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循环社会。

  4 矿产资源战略选择与建议

  4.1 总体思路

  根据生态可持续准则,矿产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消耗量要得到大致等量的新增储量的补充,即实现保有储量的动态平衡。这是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也应成为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制定矿产资源战略的目标体系应当是多元化的,要通过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稳定、安全和经济的供应体系,满足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通过开源节流,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发展的需求,实现资源利用上的代际公平;通过高效利用,将矿产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区发展,实现地区间发展的公平性;通过战略储备,降低突发事件和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中国的影响,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重视灾害预防和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

  基于对国内外供需形势的分析,以矿产资源永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总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勘查,摸清家底;需求导向,全球配置;保护环境,综合管理;永续利用,保障安全。

  4.2 战略选择

  4.2.1 以“摸清家底”为核心的勘查、评价战略

  中国还有不少“处女地”,这些地区的矿产资源储存和分布规律并不清楚,即矿产资源家底还不清,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不甚明了。因此,摸清家底、准确预测需求是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展需求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加强紧缺、战略矿产的勘查、评价,特别要重视油、气、核的勘查;开展公海矿产资源的调查,特别要关注国际上新的动向,关注公海矿产资源的调查和开发。

  4.2.2 以“走出去”为途径的全球配置战略

  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着眼点是利用国内相对短缺而国民经济发展又急需的石油、天然气、铜、钾盐、富铁、锰、铬铁矿等资源。应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上,采取联合行动,尽量降低中国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的成本,防止在竞争中“两败俱伤”,实现多赢。

   根据比较优势,有计划、按步骤地对矿产品贸易结构进行调整:进口国内紧缺而国民经济又必需的矿产品,控制并调整优势矿产出口量,巩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以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注重利用优势矿产,提高中国对全球矿产资源的影响力。采取灵活的经营策略,在统筹对外的原则下改革矿产品外贸管理体制。

  4.2.3 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利用战略

  优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应优化矿产开采规模结构、产品结构、上下游比重结构等,调整和优化矿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开采率,降低矿山企业资源消耗水平,取缔落后生产方式,不断提高单位能源、原料的国民经济产出率。加强非金属矿产资源和矿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非金属矿产原材料的开发利用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在西部大开发中优先矿业发展。

  4.2.4 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利器战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进步是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重要推动力。应积极推动地质矿产科技的创新工程。围绕重大地球科学技术问题,组织并实施跨学科、跨部门的科学研究与攻关,推动地球科学的技术进步。研究开发高新技术,推进产业化,开发地质勘查新技术,大幅度提高对地观测与深部探测能力、信息处理与交换能力、实验分析与测试能力,努力构筑数字化的现代地质工作体系。加强产学研官的联合,形成研究与开发的创新体系;加强联合攻关,重视边缘科学,解决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加强地质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实际生产力;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跟踪国际前沿。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矿产资源的保有程度。建立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4.2.5 以稳定市场为目的的经济储备战略

  对国民经济急需而供应又存在风险的重要矿产,如石油、铁矿、铜矿、钾盐等实行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为了做好重要战略矿产的储备工作,应做好规划,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制定经济储备制度的法律法规;确定管理机构,循序渐进加以推进;制定投融资政策,解决资金来源;制定管理制度,避免走弯路。

   4.2.6 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并重的协调战略

  实现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扭转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的趋势;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减少灾害造成的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搞好土地退化、水资源枯竭、水土流失、地面变形和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报,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使矿山地质灾害得到基本控制和综合整治。加强国家重大工程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报工作,重视地质灾害治理,使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4.2.7 资源城市以结构调整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挖潜和产业延伸,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在矿山建设过程中建立和完善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恢复资源开发的转产基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通过小额贷款,形成“造血”功能。政策扶持,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下岗工人的再就业能力。

  4.2.8 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

  重视发展地质工程和石料业,在城市化中发挥积极作用。直接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之需。同时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化。

  5 对策建议

  5.1 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综合管理

  在新的战略机遇期,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应及时调整战略,与时俱进,完成地质工作的历史使命。从生命周期角度看,矿产资源管理的总体思路必须实现根本性转变:从供给驱动转到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需求驱动;从以东部中部矿产勘查开发为主,转到向西部和海洋推进;从规模扩张、粗放开发,转到矿产资源节约型的开发利用;从立足于自给自足、以国内供应为主,转到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市场建立稳定、安全、经济、多元的全球矿产资源供应体系;从政出多门、相互扯皮转向分工协作、综合管理;从侧重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转到资源与环境并重,开发与保护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5.2 建立制度,加强宏观调控

  制定有关条例,形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法规体系。建立规划体系和有关标准,通过财政、金融、计划等手段保证其实施;建立矿山环境恢复保障金与保险金的制度。深化矿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新建矿山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生产高效率,企业高效益,职工契约化,保障社会化。已有矿山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加快企业重组步伐,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要重视供需平衡信息的发布,引导矿产品的进出口。

  5.3 发挥“野战军”的作用  

 为了给国家建设提供能采出的矿产资源储量和开采地,必须有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要进一步理顺“野战军”的管理体制,从队伍建设上保证国家资源调查项目和未来重大矿产资源项目的顺利实施。

   5.4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投入不足,是中国矿产资源储采比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要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和超前性的地质矿产普查和评价。为了支持“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国家应在经援、无息贷款、援外合作项目、外贸发展基金,以及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中,将在境外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项目列进扶持目录,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予以必要的安排。

   5.5 调整税制,减轻矿业税负

  将矿业从工业中独立出来,制定专门的产业政策;理顺矿业活动中租、税、费的关系,给予矿业勘查、开发活动的税收优惠。

  5.6 培育矿业市场,促进商业开发

  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矿山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形式筹集资金,并且要完善外商投资勘查非油气矿产资源的鼓励政策等。还要建立矿业风险资本市场,加快培育矿权市场。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地球观测卫星照片
北京时间3月6日消息,据英国《卫报》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