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环境生态学导论
作者:盛连喜  文章来源:高等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8/22 11:19:0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出版时间: 2002-8-1
  • 字  数:
  • 版  次: 1
  • 页  数: 329
  • 印刷时间:
  • 开  本: 16开
  • 印  次:
  • 纸  张:
  • I S B N : 9787040108019
  • 包  装: 平装
  • 内容简介

    本书适于环境科学类非生态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之用,其内容吸纳了近十年来环境生态学的新进展,在教材体系的构建上,注重了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全书分10章,第一章介绍环境生态学的产生,发展,学科任务以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至第四章介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五章至第十章,着重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便于学习,各章后还附有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
    本书还可以作从事环境保护与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
    二、环境生态学的定义
    三、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一、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二、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
    第三节 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一、生态学
    二、环境科学
    三、恢复生态学
    四、其他相关学科
    思考题
    推荐阅读书目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
    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
    二、生物多样性
    三、地球自我调节 理论——Gaia hypothesis
    第二节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一、环境的概念
    二、环境的类型
    三、环境因子的分类
    第三节 主要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
    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三、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四、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第四节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思考题
    推荐阅读书目
    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第一节 生命系统的层次
    一、分子
    二、基因
    三、细胞
    四、组织
    五、个体
    六、种群
    七、生物群落
    八、生态系统
    第二节 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一、种群概念及特征
    二、种群的增长
    三、种群的数量变动及生态对策
    四、种群调节
    第三节 种群关系
    一、种内关系
    二、种间关系
    三、玛他种群
    第四节 生物群落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及特征
    二、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
    第五节 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因素
    一、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二、生物因素的影响
    三、岛屿与群落结构
    第六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生物群落演替类型
    二、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三、生物群落演替的制约因素
    思考题
    推荐阅读书目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
    第六章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章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第九章 生态系统管理
    第十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绪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通过对环境问题的认真思考,选择了正确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社会形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信息社会或生态文明社会。正确的发展战略、新的产业结构、文明的生态意识,使人们对新世纪的未来充满了希望。然而,20世纪产生的许多重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人类要生存,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三者间仍然存在着诸多矛盾,这是人们在21世纪无法回避的挑战。因此,正确处理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回顾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仍是认识和解决21世纪环境问题的基础和依据。
    第一节 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
      人类在地球的出现是改变地球自然演化过程的重大事件。根据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理查德·利基,1995),在人类的整个进化历程中有四个大的事件:即距今大约700万年前的人科本身的起源;两足行走的猿类物种的“适应辐射”;大约250万年前人属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
     人类社会进化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的祖先从能够两足行走到开始制造石器工具,几乎有500万年的间隔。现代人的进化活动可能发生在50万年前至3.4万年前之间,而标志现代文明的文字的出现,则发生在大约6000年前。在人类社会的进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个古老而又不断有新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自然界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印记,从而出现了自然界的人化过程(李祖扬等,1999)。
      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人类,首先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原始社会,通常被称为原始文明或渔猎文明。在这个社会阶段,生产能力非常低下,人类靠采集植物性食物和渔猎动物性食物维生。在原始社会的早期,大多数狩猎者和采集者都以小群聚(不超过50人)的方式生活。在热带的部落中,妇女采集提供的食物约为50%~80%,这些部落为母系氏族社会,由女人统治;而在寒冷的近极地地区,食物的来源主要是狩猎和捕鱼,这些地区的部落为父系氏族社会,男性占统治地位(蔡运龙,2000)。
     ……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