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莘县:
“大联保体”贷款让农民既“吃得好”又“吃得饱”
山东省莘县妹冢镇西沙河村是一个有468户、1700多人的村庄。自当地农村信用社实行“大联保体”贷款模式以来,该村农民不仅可以凭贷款证轻松便利地贷到5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而且通过多户联合联保,可以获得10万元、20万元、30万元金额不等的大额贷款需求。这是该县农村信用社创新贷款品种、实施便农利农惠农工程的又一新成果。该村种养殖大户、由102户组成的“大联保体”贷款管理小组组长薛振清幽默地告诉笔者:“‘大联保体’贷款真正解决了农民发展生产的后顾之忧,在信贷资金上,使农民既能‘吃得好’又能‘吃得饱’”。
近年来,莘县农村信用联社切实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立足“四个面向”(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以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为载体,坚持不懈做足做好“农”字文章。该联社通过开展信用村户评定、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培育了农民诚信意识;通过实行贷款公开、贷款“一证通”、贷款“上柜台”,为农民贷款铺设了“绿色通道”、打造了“阳光信贷”,使农民贷款像支取存款一样方便。时下的莘县农村,农民诚信借贷成风尚、勤劳致富“贷”无忧。自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来,为争当信用户,全县共有417户农民自觉归还信用社陈欠贷款503万元;累计评出有贷款需求的信用户7万余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2.92%,发放农户贷款证73428个,向农民贷款授信24亿元,累放信用户联保贷款13亿元,切实助推了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和新农村建设。同时,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促进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近三年来,该县农村信用社农户联保贷款到期收回率达98%以上。
2008年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农民致富积极性的提高,莘县发展高效农业的势头空前高涨,集种养殖于一体的高科技温室大棚雨后春笋般出现,从事加工、运输、商贸、服务的农民不断增加。农民已不满足温饱有余的“小打小闹”,期盼通过扩张生产和经营规模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面对农民日益增加的贷款需求,农村信用社前两年推行的以3至5户农民联合联保的“小联保”贷款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农民的“胃口”。对此,莘县农村信用联社坚持“围着市场转,跟着农民走”,在完善“小联保”评级授信、推进“贷款证”贷款扩面扩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丰富信贷品种,量身定做了“大联保体”贷款模式,以“大联保体”为平台,以经济联合为纽带,以互利共赢为目标,推出“种植户、养殖户联盟贷款”、“工商户联盟贷款”、“经纪人联盟贷款”、“小企业联盟贷款”、“市场联盟贷款”、“专业合作社+农户+互助金”、“公司+农户”、“农民住房贷款”等“金融套餐”,使农民贷款既能‘吃得好’又能‘吃得饱’”。该“大联保体”贷款模式以信用社为主导,组织居住在同一信用社辖区内的农户,按照“诚实守信、多户联保、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自愿结合,签订联保协议,组成“信用共同体”。“信用共同体”各成员间相互担保,共守信用,无需抵押质押,可随时在信用社办理大额贷款。同时对加入“信用共同体”的成员,实行利率优惠,根据信用程度、经济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差异,贷款利率在同档次基础上下浮10%—20%。由于“大联保体”贷款金额大、利率优惠,深受农民欢迎和好评。自2008年7月试点推广至2009年10月末,全县共组建“大联保体”1237个,“大联保体”贷款授信6.79亿元,累放贷款4.72亿元,仅此一项惠及农户16937户。该“大联保体”贷款模式的实施,扩大了农民贷款需求,推动了农民以信用为媒介的经济联合,拓宽了支农资金投放渠道,进一步改善了农村融资环境,并以金融企业的信用文化为依托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作 者:刘连卿 赵丽敏
作者单位:莘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通 联:0635—611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