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信阳新农村 文化新内涵 |
作者:刘先琴 余…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5 9:12:1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宽阔平直的城乡公路,绿意盎然的园林规划,整齐划一的新建楼房,干净整洁的市容村貌,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时下到过河南省信阳的人,都会为迎面而来的勃勃生机所感染。 “文化特色强县兴村” 走在信阳市光山县上官农民新村宽阔的大道上,眼前美景处处:新村里西紫湖碧波荡漾,小别墅鳞次栉比;游泳池、咖啡厅、游乐场一应俱全;别墅区周围,200多亩桂花、雪松、玉兰郁郁葱葱。 不是听村民介绍,你很难想象,这片昔日的荒坡地、沼泽地,如今靠发展生态农业文化旅游成为游人如织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像上官新村一样,越来越多守着青山绿水的城镇乡村认识到,信阳有足够的优势挖掘属于自己的资源、做足山水、文化文章,叫响城镇乡村的文化品牌,是经济振兴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新县,围绕红色资源,构建青山绿水红城,发展红色旅游,提出“让将军之光永远辉煌新县”;在固始,充分利用“中原第一侨乡”这一独特的根亲文化资源,巧打根亲文化牌,提出“借根亲文化扬名固始”;在商城,围绕脍炙人口的《八月桂花遍地开》这一红色歌曲,打造成桂花城、桂花乡、桂花村、桂花街,搞绿色科研、绿色产业,提出让“让桂花香醉商城”;在淮滨,利用特殊的地缘优势,围绕淮河文化,提出“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在浉河区,围绕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普及茶文化,提出“让毛尖茶香溢浉河”……各县区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特色纷呈。 文化内涵的注入,赋予了信阳城乡发展以鲜活的生命力,形成了文化兴旅游、旅游促文化、文化旅游助产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要当新农村建设排头兵” “信阳是河南的农业大市,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当排头兵!”市委书记王铁的决心表现在“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的工作实践中。 所谓着眼长远,就是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使新农村建设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包容性、连续性和长期性;所谓立足当前,就是要结合本地实际,“选准一条路,研究一个法”,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信阳市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发展劳务经济。 在素有“中国柳编之乡”的固始三河尖镇,柳编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8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能为国家创汇3000万美元,带动沿淮乡镇近10万人脱贫致富。靠柳编致富的农民姚瑞坤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村是泥巴屋子泥巴墙,泥巴凳子泥巴床,离了泥巴没家当。现在政策好了,有的走出去‘淘金’,有的在家创业,我们腰包鼓起来了,值钱的家当也多了。”目前,70%以上的固始农民住上了别墅,外出务工人员多达50多万,年创收40亿元。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37元,增长18.5%。 “抓好工业促农业” 作为河南最大的水稻生产基地,信阳市粮食年产量已突破百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担负重要责任。与此同时,信阳的工业也迅速崛起。抓好工业促农业,是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也是全市干部群众的共识。 “稳农兴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此为思路,全市打造了以工业城为龙头、上天梯非金属矿和县区工业园为支撑的宁西铁路沿线13个工业园区,走企业、看园区、招项目、查环境、引人才的“现场办公模式”成为各级干部的工作常态。 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使得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项目纷纷落户信阳,几年前还是荒山秃岭的信阳工业城,短短两三年,已经厂房林立,目前已经签约项目100多个,入驻企业73家,总投资额近65亿元,所有入驻企业及引进项目均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在总占地面积5000亩潢川华英工业园,屠宰冷冻加工厂、熟食加工厂、鸭苗厂、孵化厂、饲料厂、羽绒厂等几十个华英集团下属的工厂星罗棋布。通过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鸭加工企业,信阳走出了一条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路。至2008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1200多家,5000万元以上产值的龙头企业有50家,带动农户60多万。 浉河区的茶叶和板栗、平桥区的石榴和非金属矿、罗山的纺织和新能源、光山的青虾和羽绒制品、潢川的花木和食品加工、商城猪鬃和山货、新县的制药和银杏、息县的弱筋小麦和化肥、淮滨的造船和速生丰产林、固始的柳编和水暖器材等特色产业竞相绽放,形成了以食品、医药、电力、冶金、建材为主要支撑的五大优势产业体系,2007年五大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2.75亿元,同比增长25.6%,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