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着力点 |
作者:潘道津 文章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30 15:54:48 文章录入:见鬼 责任编辑:见鬼 |
|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各级党组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具体到响水来讲,就要围绕建设全面小康新响水目标,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着力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努力开创响水“三农”工作新局面,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增收 对广大农民来说,提高农业效益无疑是他们增收的重要潜力所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就要按照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要求,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努力扩大浅水藕、红镶边绿扁豆、菊花、芡实、牛蒡等种植规模,提高草鸡、桂花鸭、生猪等畜禽规模养殖,加快建设1万亩菊花、10万亩浅水藕、100万头生猪、1000万羽桂花鸭、1000万羽鸡“五个一”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壮大地方特色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发展规模高效农业。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确保每个乡镇每年培植1个500亩以上连片设施农业示范区、1个以上年纯收入超10万元、50个年纯收入超2万元的养殖大户,并依托大户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市场和信息优势,引导分散的农业生产逐步向产业集聚、集约经营、规模化方向发展,推进全县高效农业上规模、上水平。同时我们还在沿海高速沿线和326省道沿线规划建设了两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力争用2-3年时间,将示范园打造成辐射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的江苏领先、苏北一流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是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培植一批农业经纪人,建设完善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提高农产品销售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 二、提高产业化水平,兴办龙头企业促进增收 兴办龙头企业,形成“订单农业”和“公司+农户”模式,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先后引进了南京桂花鸭集团、福建超大集团、中储粮公司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县规模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76家。今后,我们将扎实开展“农业招商突破年”活动,大力兴办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民的产业化水平。一是加强对在建的农业龙头项目的服务。明确县四套班子领导挂钩,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挂钩领导、一套服务班子、一张开工竣工时间表”的“四个一”项目服务机制,确保泰国正大生猪养殖、中大生猪养殖、江苏金牧畜禽、金麦10万头生猪养殖等投资超亿元的农业龙头项目尽快竣工投产,桂花鸭养殖、黄海米业、隆福食品、响丰畜牧、天蓬饲料、中大生猪等一批投资超千万元项目早日投产见效。二是进一步加大招引农业龙头企业的力度。强化对在谈的福建超大2万吨冷冻出口蔬菜和广西桂柳、南京桂花鸭联合投资的10万套种鸭等项目的跟踪落实力度,努力创办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功能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响水特色的知名品牌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拉长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三、推进农村改革,规范合作组织促进增收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我们将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合作组织的组建、管理、运作程序,推动合作组织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做大做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坚持“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就是扶持农业”的理念,在现有专业合作组织174个,参合农民达1.4万人,带动农户4.2万户的基础上,按照“示范一批、完善一批、提高一批、发展一批”的思路,扎实推进合作经济组织“全覆盖”乡镇试点工作,围绕特色产业引导农民和农村各类经营主体创办专业合作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有序推进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确保到2012年底,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比例超过25%,土地股份合作社总数突破50个,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发展水平,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途径。三是稳步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在现有的3个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试点成功运行的基础上,坚持积极引导、大力鼓励、严格监管、规范运行、稳妥推进,每年兴办2个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为农民增收拓展融资渠道。 四、加强农民培训,推动就业创业促进增收 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扩大非农收入比重。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形成多元收入格局。一是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充分发挥现有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等社会力量创办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工种的实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增强转移就业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以工强县”第一方略,引进了裕廊化工、大和氯碱、宏铭造船、国华火电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正着力把响水打造成江苏沿海知名的造船、能源、环保化工三大产业基地。这些大项目的实施、大产业的形成,不仅壮大了县域实力,也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了丰富的工作岗位。今后,我们将更加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不断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三是落实扶持政策,促进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实施创业富民工程,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积极培育一批互助担保组织,为群众创业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培育壮大创业主体,动员更多的在外创业有成的老板和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创业,积极鼓励、引导和扶持更多的农民自主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五、落实保障措施,优化外部环境促进增收 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增收的最直接的途径。我们将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优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外部环境。一是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为农民增收提供政策支撑。继续认真落实和强化中央、省、市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各种政策支持,抓好财政支农政策的落实,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重点落实好配套资金,让农民真正受益,增加收入。二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基本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实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坚持以点带面,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引导带动作用,搞好村庄治理规划和试点,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三是扎实推进农村新实事工程,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认真组织实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的新六件农村新实事工程,千方百计逐步使农民在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突出解决好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民生问题,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为建设全面小康新响水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共江苏省响水县委书记 潘道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