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菇-稻”模式标准化栽培技术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农村新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14 9:35:59  文章录入:见鬼  责任编辑:见鬼

 

 
荆楚网消息 (农村新报) 图为:袋料黑木耳种植现场


  前言:
  我省食用菌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黑木耳和香菇是我省传统的出口土特产品。近年来,我省利用农作物副产品等生产的双孢菇、杏鲍菇等新品种,已成为食用菌的后起之秀,畅销国内外市场。为配合我省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本期推出食用菌专刊,以期为广大农民朋友们提供这方面的信息。

  “菇-稻”模式是利用水稻秸秆作为生产双孢菇的原料,先种一季中稻,然后在收过中稻的水田中露地栽培双孢菇。双孢蘑菇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11月上旬开始采收,至翌年5月底前采收完毕。
    地栽双孢菇生产工艺流程为:培养料准备→堆制与发酵→铺料与播种→覆土→发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
  一、培养料的准备与堆制发酵
  配方1:合成料配方:亩用稻草6000千克,过磷磷酸钙100千克,石灰250千克,尿素80千克,石膏粉100千克,碳铵50千克。
  配方2:半合成料配方:亩用稻草7500千克,饼肥625千克,米糠625千克,石灰250千克,石膏粉100-150千克。
  选择排水良好、近水源,靠近种菇田块且地势平坦的场地作堆料场,在播种前25-30天进行堆料发酵。将稻草铺于地面,厚度约1米,均匀喷水浸湿(含水量70%左右,用手捏草有水流出但不成线)。预湿2-3天后建堆,堆宽约1.8-2.0米,先铺一层厚约20厘米预湿过的稻草,施一层肥,这样一层肥一层草,堆料高1.5米。
  当料温升至70-75℃并开始下降时,进行翻堆。一般翻堆3-4次,分次加入石膏粉、过磷酸钙、石灰等,翻堆间隔时间为6天、5天、4天、3天,堆料发酵总过程为20天左右。一次发酵堆料发酵好的标准是:草料呈咖啡色,有发酵香味,无氨味,草料有弹性,一拉即断,含水量62%左右(手捏料有水浸出,但不滴下),PH值7-7.5。
  二、投入物品及场地准备
  每亩备好齐草1100千克,编成厚5厘米的草帘,覆盖用塑料膜(宽150厘米,厚0.004-0.006厘米),以及必备化学药品,如高锰酸钾等。
  选择排灌良好的田块,清理较高的稻桩,整地开厢前亩施石灰50千克进行厢面消毒。按1.5米开沟放线,厢长不宜过长,便于盖膜和管理;厢宽80厘米,沟宽70厘米,覆土后厢面宽达到1米。
  三、铺料与播种
  将已发酵好的料趁热进厢,铺料厚度为18-20厘米,将培养料充分抖松铺平,让料内氨气和热量散发。在阴天或晴天下午5-6点进行播种,播种之前,用0.1%高锰酸钾对播种器具和手进行消毒,防止杂菌感染。当料温下降到28℃以下时播种,一般采用撒播,每平方米播1-1.5瓶菌种,播后及时盖上农膜,再覆盖草帘。
  四、覆土
  播种后5-7天覆土,天气晴好时也可以播种后即覆土。先覆粗土后覆细土,粗土要覆没料面,覆粗土后进行调水,但喷水不要让水进入料面,粗土调至含水量18-20%,做到捏得扁、搓得圆、不粘手。在无雨的情况下,只覆盖草帘,有雨时要及时覆盖农膜,不能让雨水侵入培养料内。
  五、发菌管理
  播种后应以保湿为主,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前三天先覆盖农膜,再覆盖上草帘,主要是保温、保湿、促菌种萌发。三天后当菌种大部萌发时,将农膜揭开,换草帘在下,让其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农膜只是在下雨时才覆盖,以防雨水进入料面。
  六、出菇管理
  1、冬前管理。日常管理要勤喷水,原则是晴天多喷,阴天少喷,菇多多喷,菇少少喷,换潮停喷,喷水时应揭开草帘,喷水后待土面稍干时盖上草帘。如温度偏高,只盖草帘不盖膜,无风傍晚也可掀掉草帘通气。
  2、冬季管理。气温降至5℃以下时,双孢蘑菇停止生长,要保持土粒不发白,菌丝不干瘪,用土块把农膜、草帘压严实,晴天中午隔天揭膜通风透气,切忌盖膜后长期不通风,而闷死菌种。2月底以前,刮开细土,松动粗土透气,去掉老根和发黄菌丝,补上新的细土。亩用0.1-0.2%尿素结合喷水进行追肥。
  3、春季管理。3月上旬气温回升时要及时喷水,以便多产春菇,后期温度升高,水份适当多些,以土粒捏得扁、搓得圆、不粘手为准,不能过干或过湿,白天少通风,晚上多通风。
  七、病虫害防治
  露地双孢蘑菇只要不重茬种植,一般病害发生较少,往往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管理不当而造成生理性病害,例如高温死菇、湿度过大大造成红根、阳光直射造成畸形菇、温差过大造成硬开伞或消毒不严造成杂菌污染等,只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就能克服。虫害主要是螨类、蜗牛、地蛆,螨类用阿维克螨灵、蜗牛可用石灰粉防治。
  八、采收
  播后30天左右开始出菇,菇盖直径2-4cm即可开始采收,防止开伞。采收时间一般在早晨或下午5-6点后采收。采收头1-2潮菇采收时,用手捏住菇盖,再轻轻旋转采下,避免带动周围小菇;采摘丛菇时,用小刀分别切下,切口平整不带泥根;后期采菇将菇和老菌丝束一起拔起,使盖土松动,以促进新菌丝束和子实体的形成,提高产量。每采一潮菇后要清理床面,补上新土,喷1%石灰水调节酸碱度,使PH值稳定在7-7.5。双孢蘑菇采收结束后,废料留作下茬种植中稻的有机底肥。 (省蔬菜办公室高级农艺师孙治平)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