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全国新农村建设综合实现程度65.9%
作者:常丽君 范…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30 9:52:2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新农村建设进行到什么程度?如何对它所包含的多项目标和丰富内涵进行量化评价?在29日由亚洲开发银行主办,科技部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承办的“新农村建设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研讨会”上,课题组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国际情报研究室主任聂凤英研究员指出,建立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目的就是利用一些评价指标和方法,对新农村建设进程和成效进行测算,从而评价目前新农村建设的进展程度。新农村建设各地实现程度差异大

  近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全国新农村建设综合实现程度为65.9%。生产发展类、生活宽裕类、乡风文明类、村容整洁类、管理民主类指标的平均实现程度分别为49.7%、67.5%、89.8%、64.9%和85.9%。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村容整洁等多项指标的实现程度都比较低,而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类指标实现程度相对较高。从评价结果来看,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现程度在各地区之间差异较大。综合评价排名北京第一,西藏最末,二者差异巨大。有10个省(市、区)实现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21个省实现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程度差异较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方面,差异较小。课题组还根据东、中、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不同模式,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从分区看,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76.3%,明显高于中部的62.0%和西部的52.7%。东部地区新农村实现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围绕五方面构建监测指标体系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构建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就是围绕这5个方面展开。在生产发展方面,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2005年全国平均人均生产总值为14002元/人,而最高的上海已达到51486元/人,最低的贵州仅为5306元/人,东中西部差距越来越大。从这一指标来看,东部地区已基本实现新农村,而中西部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在生活宽裕方面,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上海,已达到8247.77元/人,而最低的贵州仅为1876.96元/人。农民收入差距悬殊,增收难度大。乡风文明方面,从每万人乡镇村文化站指标的评价结果来看,全国平均水平为0.73个,东部地区相对较高也仅为1个,农村公共文化薄弱,文化设施普遍较差。在村容整洁方面,东部最好,中部次之,西部最差。虽然这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的相关性很大,但村民意识也是很重要因素。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只有江苏的一些农村采用地下管道排污,其他4省市大多是随意排放。在一些较富裕的农村,村民住的是小别墅,比城市都好,然而生活污水却直接倒在大门口。能够做到自己家里卫生整洁,但对公共卫生却态度漠然。在管理民主方面,全国的村组织双推双选率和村容自治完善度都在80%%以上。北京、上海这两项指均达96%以上,而云南、贵州仅为75%、72%和73%、69%。地区之间差距明显,在村极层面上,差距更加明显。评估新农村建设效果的工具

  “这5方面都是一种定性描述,究竟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实现了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套量化的衡量指标。过去也有很多人做指标,但应用的不多,我们的研究希望通过科学方法和实践应用,制定出一套能在现实情况中作为工具使用的指标。这5个方面的重要程度不同,还需要给每个方面确定合适的权重。”聂凤英告诉记者。对于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近3年来,我国用量化指标进行研究的主要有3类:农业现代化、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正进行的还有城乡一体化评估,难度都非常大。这些研究在指标选取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但是会慢慢趋同。而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为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持续观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结果可能会有争议,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随着对指标认识的深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整套指标会越来越逼近真实,反映客观实际。聂凤英说:“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建立一套反映新农村建设内涵、具有指导意义的监测指标和测算方法,还要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作为一种评估新农村建设效果的有利工具,并为国家决策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