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江口四举措构建和谐新农村 |
作者:赵玉德 刘… 文章来源:贵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31 11:07:0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冬寒时节,记者来到号称“塞上明珠”的江口县民和侗族土家族苗族乡艾坪村,这里是县人武部、林业局、交通局、民政局新农村联系点,两山松杉柏樟,青山如黛,宽阔清醇的平大河穿村而过,一条条洁净的混凝土路连接到家家户户,一幢幢小洋楼、新木楼错落有致地点缀在苍山翠绿之中,映照着江口山村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 抓好基础,铺筑致富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江口在新农村建设中,把通村进组公路作为群众致富的重点难点来抓。近年来,该县采取国家投资,群众集资,社会捐资,招商引资共筹措1.6亿元资金,先后修通了江口至印江,江口至石阡,江口至松桃,江口至岑巩等连接外地区外县油路,改造扩容江口至渝怀铁路新寨火车站,江口至梵净山油路使全县省级干道公路达148公里。在农村公路建设上,按照“路、站、运”一体化思路,对农村公路和农村客运网络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并将林业、烟草、水利、农办等资金统筹捆绑使用,修建了通乡、进村、入户公路1480余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乡乡建车站、大多数村通客车,80%的村民组通公路,形成了以省道、县道为骨架,乡、村道路为支脉的交通网络,畅通了群众走出大山的通道,加速了山区对外开放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昔日不值钱的山里菜走出大山打入国际市场。民和乡的五月红寿桃、官和乡的金秋梨、山野菜、桃映的珍珠花生、太平乡的竹笋在产品未上市之前,就被沿海城市和周边市场签定了购销合同,使农民人均增收300多元。在抓基础工程中,还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和土地灌溉设施,全县新修水利、山塘、水库76处,沟渠7.6万米,使10万亩良田水旱无忧,10万农民饮上了干净清凉的泉水。 调整产业,拓宽致富渠道 没有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就是“空中楼阁”。该县坚持“强农稳县,兴工富县,旅游活县”战略,将农业产业调整作为重头戏来唱,先后在闵孝,德旺、双江、太平等乡镇建起5万亩优质水稻和高产油菜基地;在桃映、坝盘建起2万亩珍珠花生和杂交油桐基地。在车坝河流域、闵孝河片区建起12个生态畜牧业小区,拉通2万多米供水渠道,使粮食产量连续14年丰收,畜牧业产值突破3.8亿元。引进环保型企业建工业小区,先后在渝怀铁路周边的桃映、县城本部的沙子坳等建起四个工业小区,同时加大城镇开发力度,引进客商开发林果,肉类深加工系列和竹、木、石工艺系列产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使工业产值在三年前的基础上增长了一倍,使农民人均收入从三年前的1600元上升到2000元。在发展生态旅游业上下功夫,着力打造梵净山名山形象,开发太平河流域乡村旅游、怒溪千亩绿茶观赏基地。官和金秋梨和民和五月红寿桃观光园,并在中国土家第一村云舍村建起中华鲟、三文鱼养殖场,供游人品尝、参观。据统计,全县已建起万亩“贡米”基地,2000亩经果林基地和48个生态养殖农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0%以上。 美化环境,扮靓村容村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内容。该县城乡均组建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办公室,抽调技术人员对全县集镇,新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先后建起了官和、高墙、寨沙等10个移民新村和48个行政村一体化办公楼,先后对19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实施“四化”、“四改”、“三通”工程,实现道路硬化、庭院美化、村寨绿化、环境亮化达90%,改厕、改灶、改圈、改池达80%以上,通水、通电、通电视电话,实现了畅、洁、绿、美的优美环境。去年10月,省委书记石宗源、省长林树森分别视察太平乡云舍村、双江镇镇江村时给予了高度评价,说他们住的是小别墅,用的是电气化,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山珍美味,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重视民生,惠及千家万户 县委书记冉晓东说:“只有民生解决了,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新农村,才能算得上我们实现了发展的终极目标”。近年来,江口县坚持将有限财力向解决民生“五难”倾斜,使全县23万人民享受到了实惠。首先解决吃饭难。加大科技推广和良种普及。2008年粮食总产在上年基础上增长5%,使农民人均粮食达到400公斤以上;二是解决喝水难。全县近年来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实施人畜饮水工程48处,使85%以上农民喝上了安全水,并投资5000多万元兴修山塘、水库和防渗渠道,使10万亩良田灌溉无忧;三是解决上学难。三年来,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新建、改建学校17所,建筑面积达5.6万平方米,救助贫困生2700多人,使全县入学率达99.1%;四是解决看病难。全县参合率达88.5%,仅今年就有5800名农民享受农合医疗补偿达数十万元;五是解决交通难。如今,全县公路已实现村村通,全县公路里程已达1900多公里,85%以上农户通了车,肩挑背驮搞运输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