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措施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13 8:33:5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小麦春季管理应根据旱情和苗情特点,以促麦苗转化升级和抗旱保墒为重点,坚持以早管促早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控结合,科学运筹肥水,提高小麦群体质量,为稳产、高产打基础。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因苗分类管理,科学施肥浇水一是加强分类指导。本着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通过利用现有水源条件,抓住中午气温高的时机,对受旱重的麦田进行浇水,能浇一亩是一亩,多浇一分是一分。二是注意浇水时间和方法。在浇水时间上,注意选在寒潮过后,日平均气温在3℃以上的晴天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浇水。在浇水方法上,尽量小水细浇,防止大水漫灌,避免田间积水结冰。三是切实加强浇水后的麦田管理工作,坚持浇水与中耕保墒并重,特别是近期浇过水的麦田,及时划锄保墒,防止板结。对于三类苗和已经发黄的田块在抓好浇水的同时,及时追施肥料,通过追肥增加营养,促进盘根增蘖。对没有浇水条件的麦田,利用浇“二肥水”和秸秆覆盖等措施进行抗旱保墒。具体措施:
1.缺水麦田的管理。今年冬季无雨雪,部分没浇越冬水的麦田旱情较重,即耕层土壤含水量低于60%的麦田,必须在小麦返青前后浇水,结合浇水进行追肥,一般亩追尿素10kg至15kg。视苗情及年前的施肥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施肥量。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麦田,要千方百计采用各种方法扩大小麦浇水面积。2.地力水平较好,群体适宜的一类苗,实施氮肥后移,拔节期进行肥水管理。在拔节期进行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提高生育后期旗叶的光合高值持续期和根系活力,延缓衰老,提高粒重,获得高产更高产,一般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5kg。 3.地力水平一般,群体偏小的二类苗,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小麦起身后、拔节前分蘖数量达到高峰,起身肥水对增加分蘖已基本无效,但是能显著提高分蘖成穗率。所以,中低产麦田,群体基本够数,每亩总茎数在55—60万左右,应在返青期精细划锄的基础上,在起身期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5公斤。麦苗偏弱群体不足的麦田,可在起身初期至起身中期追肥浇水,群体适宜的麦田应在起身后期追肥浇水。 4.晚播弱苗群体较小的麦田,应在返青期进行肥水管理。这类麦苗春季追肥应分为两次,第一次,时间可在返青中期,5cm地温在5℃左右时开始,施用尿素7kg,并施用适量的磷酸二铵,同时浇水,促进分蘖和根系生长,以提高分蘖成穗率;拔节后期结合浇水追施尿素8kg,促进小麦发育,提高穗粒数。返青期已呈现脱肥发黄的麦苗,应施返青肥,适时浇返青水。二、早春及时划锄,增温保墒促长划锄具有良好的保墒、增温、灭草等效果。各类麦田,早春至返青期均应进行划锄,以提高地温,促苗早发。早春划锄的有利时机为“顶凌期”,即在表层土化冻2cm时开始划锄,此时保墒效果最好,有利于小麦早返青,早发根,促壮苗。 划锄时要注意因地因苗制宜。对晚茬麦田,划锄要浅,防止伤根和坷垃压苗。尤其是对“土里捂”麦田,更要在早春趁墒及早划锄,以防止土壤板结,影响小麦出苗;对于徒长麦田,应进行深锄断根,控制地上部生长,变旺苗为壮苗。划锄要注意质量。早春第一次划锄要适当浅些,以防伤根和寒流冻害。以后随气温逐渐升高,划锄逐渐加深,以利根系下扎。拔节前力争划锄3—4遍。尤其浇水或雨后,更要及时划锄。要切实做到划细、划匀、划平、划透,不留坷垃,不压麦苗,消除杂草。针对不同类型的苗情,镇压与划锄可以结合进行。第一,对播种时整地粗放、坷垃多的麦田,以及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要在返青期前后及早镇压。待镇压起到提墒作用,表层土壤水分有所提高后,再进行锄划。二是播种前后已精细整地镇压,土壤表层干土层不厚的,可以不镇压,只进行精细锄划,促进小麦根系早发,使麦苗迅速生长。三是冬前浇过冻水,土壤化冻时返浆的,也可以只进行精细锄划。同时,要通过宣传和采取相应措施,严禁麦田放牧。麦田放牧对麦苗有多种危害,在冬季严重干旱的条件下,麦苗素质差,放牧的危害将更严重。一是使本来就因冻害受损的绿叶面积进一步减小,光合产物合成和积累能力下降。二是延缓返青进程,严重的会造成麦苗死亡。三是造成麦苗机械损伤,易引起病虫侵害,加重春季干旱和寒冷的危害。三、预防早春冻害早春冻害(倒春寒)是指小麦进入返青拔节这段时期,因寒流到来降温,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发生的霜冻危害。 预防早春冻害最有效措施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灌水。因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早春寒流到来之前浇水能使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增多,在发生凝结时,放出潜热,以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幅。同时,灌水后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导热能力增强,使土壤温度增高。因此,有浇灌条件的地区,在寒流来前浇水,可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对防御早春冻害有很好的效果。若早春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追肥进行补救。小麦是具有分蘖特性的作物,遭受早春冻害的麦田不会将全部分蘖冻死,没有冻死的小麦蘖芽仍然可以分蘖成穗。通过加强管理,仍可获得好的收成。补救措施:1.抓紧时间,追施肥料。对遭受冻害的麦田,根据受害程度,抓紧时间,追施速效化肥,促苗早发,提高3、4级高位分蘖的成穗率。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kg左右。2.中耕保墒,提高地温。及时中耕,蓄水提温,能有效增加分蘖数,弥补主茎损失。3.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小麦受冻后,及时叶面喷施“天达2116”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复硝酚钠、己酸二乙氨基醇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恢复生长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中、小分蘖的迅速生长和潜伏芽的快发,明显增加小麦成穗数和千粒重,可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四、合理运筹起身拔节期肥水起身期肥水可以推迟分蘖两极分化,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穗数;可以减少不孕小穗,促进小花分化,有利于穗大粒多;可以促进中部茎生叶面积增大,利于增加中后期光合产物,提高粒重,但也可能造成叶面积过大而郁蔽;能促进基部节间伸长,在群体较大时引起倒伏。因此,起身期肥水对群体小的麦田弊少利多,群体适中的利弊皆有,群体大的有弊无利。拔节期肥水可以有效减少不孕小花,是提高穗粒数最为稳健和有效的关键措施;还能促进中等蘖赶上大蘖,提高成穗整齐度;促进旗叶增大,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生育后期光合作用和根系活力,延缓衰老,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提高粒重;促进中上部节间伸长,有利于形成合理株型和大穗。要根据起身期和拔节期肥水的作用及具体苗情,合理运筹肥水和其他配套管理措施。1.起身期。一般群体不足的麦田,可以在起身期浇水施肥,促进春季分蘖增生。群体生长健壮、总茎数够数的高产田,以及返青期已灌水施肥的麦田,起身期应控制不施肥水,以利于形成良好的群体,改善群体下部受光条件。2.拔节期。对于地力水平和墒情较好,群体适宜的一类麦苗,应在拔节期进行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返青期已经灌水施肥的麦田,也应该推迟到拔节期再施肥灌水。拔节期肥水的时间,应掌握瘦地、弱苗宜早,肥地、壮苗和旺苗宜晚的原则。五、适时进行化控,防止小麦倒伏在小麦起身期要根据苗情、品种特性对有倒伏危险的麦田进行化控降秆防倒处理,适时、适量均匀喷洒植物生长延缓剂,抑制基部第一节间伸长,控制植株过旺生长,促进根系下扎,一般亩用10%“麦丰”可湿性粉剂30g,对水40kg,叶面喷施,防止小麦后期倒伏。六、防治病虫草害,确保小麦丰收春季是各种病虫草害多发季节,也是防治病虫草害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搞好调查,及早备好药剂、药械,实行综合防治,减少危害,确保小麦丰收。对小麦白粉病、锈病,可每亩用20%粉锈宁乳剂50g,或15%可湿性粉剂75g,对水60kg—70kg,在发病始期喷雾防治;对小麦全蚀病,可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100g,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g,对水50kg—80kg,在小麦起身期至拔节期顺垄喷浇;对纹枯病,可在小麦拔节初期每亩用5%的井岗霉素水剂100ml—150ml,对水50kg—70kg,喷浇于小麦茎基部。防治麦蚜,可每亩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6g,对水50kg—60kg喷雾。防止麦蜘蛛,可每亩用20%三氯杀螨醇每亩50ml,对水30kg—40kg喷雾防治,可兼治灰飞虱,预防丛矮病。此外,还应注意加强对小麦黄矮病、丛矮病、麦叶蜂和地下害虫的防治。除麦蚜、白粉病等原有的小麦常发病虫害以外,近年来纹枯病、根腐病、赤霉病、吸浆虫等病虫害发生也较严重。另外,由于收割机跨区作业等影响,麦田禾本科杂草种类也进一步增多。总的特点是病虫草害发生范围扩大,种类变化复杂,潜在危害加重。因此,应加强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及时防治各种病虫草害。与此同时,要搞好化学除草。应用化学除草剂防除田间杂草,具有除草迅速、彻底、省工省时、便于机械化作业、成本低、增产显著、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对麦田阔叶杂草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使阔得、麦喜、使它隆、巨星和2,4-D丁酯等除草剂,特别是20%使它隆每亩50ml—60ml,对水35kg—40kg喷雾防治,不仅对以荠菜、播娘蒿等为主的麦田杂草防效好,而且对其他除草剂防治效果较差的泽漆防除效果好,6.25%使阔得水分散颗粒剂每亩10—20g,对水35kg—40kg喷雾防治对猪殃殃有特效。2,4-D丁酯对棉花等双子叶作物易产生药害,甚至用过此药后具有残留的药械再喷棉花等作物也有药害发生,在棉区花生区麦田除草尽量不用2,4-D丁酯。特别是春季,麦棉和麦花生间作套种易发生药害。对单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用6.9%骠马每亩60ml—70ml或3%世玛乳油每亩25ml—30ml,对水35kg—40kg,茎叶喷雾防治,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除草剂的使用时期一般在返青期至起身期以前。使用时,要严格按照使用浓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以免发生药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