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三 焦点关注
破解农村工业污染治理难题 关键思路 发展“飞地经济”,促进项目集聚、污染集中治理
记者:莱芜市提出了发展“飞地经济”的战略,能不能介绍一下什么是“飞地经济”,莱芜是怎样推动“飞地经济”发展的,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效? 马平昌:“飞地经济”是指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一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一方的工业基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的经济模式。 莱芜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正是为了破解农村工业污染治理这个难题。长期以来,受农村传统工业发展方式以及“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影响,各乡镇都把培植工业财源作为重要途径,不分区域、不管条件、不计代价争上项目,导致农村工业遍地开花、无序发展。 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大量的工业污染,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难以承受、发展将难以持续。为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工业污染问题,我们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促进项目集聚、污染集中治理。 首先,强化政策引导。专门出台“飞地经济”政策,鼓励不适宜发展工业的乡镇在市内异地建设项目,规定凡异地建项目的,“飞地”项目实现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形成的地方财力中的70%划归引进方,30%划归项目所在方,并将“飞地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对乡镇的考核,加大奖励力度,充分调动乡镇发展“飞地经济”的积极性。 其次,搭建载体平台。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集约发展”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全市规划建设了市高新区、雪野旅游区、莱城工业区、钢城开发区等“4个功能区”和一批工业项目集聚区,引导企业和项目集聚发展。目前,全市所有乡镇已累计在“4个功能区”发展“飞地”项目164个。例如,地处山区的钢城区辛庄镇是全市饮用水水源地,不适宜发展工业项目,面对生态环境的制约,他们在莱芜市高新区创办了辛庄工业园,先后引进安置项目18个,使得地方财政收入连续4年增长50%左右。 第三,强化集中治理。我们先后投资6.5亿元,在各工业园区建设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对工业污染进行集中治理。如莱芜市高新区投资60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园区内所有企业的废水全部集中处理,日污水处理量达到2.6万吨,年节约企业治污成本2.5亿元,中水全部由莱芜电厂再利用,既降低了企业成本,又实现了资源重复利用。 通过发展“飞地经济”,推行污染集中治理,减轻了农村工业污染,近年来全市先后关停各类“土小”企业300多家,项目入园率达到80%以上,农村流域治理面积年均增长20%以上,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农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点击四 焦点关注
破解农村生活污染治理难题 关键思路 建立农村垃圾集中治理长效机制
记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莱芜市是怎样整治农村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 马平昌:长期以来,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加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垃圾管理力量薄弱,“城市垃圾下乡、农村垃圾围村”,农村生活垃圾“无人管、无钱办、无法治”问题突出,对水体、土壤、空气等造成了严重污染。为破解农村生活污染治理难题,莱芜把集中治理农村垃圾作为改善农村环境的突破口,统筹利用城乡环卫资源,坚持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建立起农村垃圾集中治理长效机制,主要是“三个机制”。 一是建立“村收集、镇清运、市区处理”的工作机制。村村配保洁员、建垃圾池,户户配保洁箱,由保洁人员每天按时负责垃圾集中收集分类,定点存放;乡镇政府公开招标选定垃圾清运公司,由清运公司每日对农村垃圾集中清运;按照就近处理的原则,将农村垃圾集中到市、区环卫机构指定的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是建立“政府买服务、买环境”的资金投入机制。按照“政府买服务、社会办事业”的理念,治理农村垃圾所需经费,由市、区、镇三级财政按每户每年30元的标准配套发放,实行“以奖代补”,重点解决保洁公司的清运费用和员工工资。 三是建立“市场化运作、分级考核”的管理机制。按照市场化理念,由乡镇政府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定垃圾清运公司,由各村按每300人配1人的标准配备村保洁员;研究制定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考核办法、作业标准和考核评分细则,各区对乡镇、乡镇对村分别实行分级考核,考核结果与补助资金挂钩。 通过实行农村垃圾集中治理,全市1070个村共配备保洁员2696人,各乡镇招标选定了29家专业清运公司;各级政府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在农村建设各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2700余个;镇村环境明显改善,村民生活方式也逐步改变。
点击五 焦点关注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环境质量 关键思路 发展生态农业是根本途径 记者:改善农业环境质量,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就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莱芜市是如何治理面源污染的? 马平昌:目前,由于化肥、农药的长期不合理施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大量排放,造成了面广量大的农业面源污染,不但引发了土壤质量退化、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群众身体健康,而且导致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莱芜市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途径,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农业面源污染。 一要培训引领。今年,市财政专门安排1700万元,通过政府发放免费“培训券”的方式,依托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20家培训机构,对有培训需求的农民重点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精准施肥、植物源农药、生态养殖等专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 二要示范带动。大力实施生态示范工程,在市、区、乡镇分别规划建设农业生态示范园、示范村、示范点,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如莱芜市的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快建设一流的姜蒜种质资源基地、标准化种植基地、加工储运基地和产品信息交易中心,带动农户发展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5万亩。 三要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把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作为提升标准化种植水平、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抓手,制定《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健全市、区、镇、村四级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网络,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小区,配套进行改厕、改圈、改灶,形成了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莱芜市通过以上措施,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控制了农村面源污染,提高了农业效益。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