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议,同时也是第三届中国有机类肥料产业技术交流会。2006年,农业部科教司专门启动了“固体有机废弃物高附加值资源化技术引进、创新研究与产业化开发”948重大滚动项目,引进国外关键技术设备,由沈其荣牵头的科研团队,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来解决我国堆肥产业化的瓶颈问题。循环农业需要有机肥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传统有机肥投入急剧下降,化肥急剧上升,到了本世纪初,有机肥只占总养分投入的10%左右。而且,从90年代起,化肥效率就一直在下降。完全依赖化肥投入的农业是难以持续的,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建循环农业链,将农业生产中的固体有机废弃物充分利用起来,让有机肥料重新回归。948项目首席专家沈其荣介绍,不管施用多少化肥,土壤基础地力对农作物产量的贡献率总是大于60%。因此,要提高农作物产量,必先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施用有机肥。施用有机肥料不仅能逐步提高土壤肥力,还销纳了秸秆粪便等污染源,实现营养元素循环利用。最重要的是,施用有机肥料生产的蔬菜大米等农产品,品质优良、口感上佳,明显比施用化肥的产品好。有机肥需要产业化
在江苏新天地生物肥料工程中心的大棚厂房里,弥漫着发酵的味道,翻抛机正在对一条条100米长的棕黑色肥堆进行翻抛,加快肥堆腐熟速度。顺着生产线走过去,经过后熟,从筛选机里出来的颗粒状肥料,已经闻不到异味,散发出一股雨后泥土的清新气息。来自全国40多个企业和80多家研究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参观了现代化的有机肥生产线。从原料混合搅拌、堆肥翻抛到筛选包装,都已实现自动化生产。据江苏新天地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总经理杨兴明介绍,进口一台翻抛机要125万元以上,而我们经过创新改造,自主研发的翻抛机仅25万元,整套商品有机肥标准化生产设备也不到70万元,采用这套装备建设年产3万吨的商品有机肥企业职工人数仅需15人左右。沈其荣还告诉记者,我国有机肥学术研究方面已经相当深入,但在商品有机肥产品研制和产业发展方面还远没有跟上现代高效农业的生产需求。实现我国商品有机肥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是农业部948项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目的之一。我们对引进的快速堆肥腐熟、微生物酶解固体废弃蛋白生产氨基酸、防治土传病微生物有机肥等多项技术进行了研究开发,形成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实用技术和产品。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在太湖流域指导建设了8家以各类固体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的商品有机肥产学研合作企业,而且正与蒙牛集团、正邦集团等国内著名上市公司进行合作,为我国进行集约化养殖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化需要政策扶持
“虽然我们在技术上和生产上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但要把有机肥料充分推向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沈其荣说,人们常混淆了一般有机肥和微生物有机肥的概念。一般有机肥成本低、价格便宜,市场上比较常见;但生物有机肥要接种具有抗病、促生、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特殊菌种,经过二次发酵,成本就高,比如专门防治经济作物土传病的生物有机肥在市场上要每吨3000元以上,推广起来就有难度。虽然从今年6月,国家对商品有机肥生产企业实施免增值税的优惠政策,但在运输和电费方面,有机肥的生产成本仍比化肥高出一倍。在有机无机复混肥方面,还没有相应的补贴措施。一家农资公司副经理还向记者反映:“现在市场上的有机肥,质量价格不统一,很难做定一分价钱一分货。价格基本是政府限定,或参照化肥来定价,使用后的效果相差很大。”对此,江苏农林厅土肥站的徐茂研究员说,目前农业部的行业标准还不能覆盖现有的有机肥产品,不同原料生产的有机肥还没有相应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由于有机类肥料功能菌种多样、物料来源不同,质量相差很大,很难实行统一管理。“中国的耕地占世界的7%%,却消耗了世界上30%左右的化肥,农业生产对化肥投入的依赖性已经相当严重。”沈其荣说,我们必须摆脱这种制约。有机肥料虽然不能完全替代化肥,但能大大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农作物品质,逐步形成农业可持续生产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