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大冶作为全国首批12家“资源枯竭城市”县级市被列入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该市把社会转型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载体,把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作为社会转型的落脚点,未来5年,将围绕就业、就医、就学、收入、社会保障等问题大力实施社会转型,让人民群众共享转型成果。
未来5年,该市将以解决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逐步建立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城乡医疗保障水平。规划投资5000万元,对全市15个乡镇级卫生院进行改造,新建300个村卫生室和4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96个卫生服务站;投资4000万元建设大冶市职业病就诊防治中心。
把就业再就业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着力解决破产关停矿山企业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确保每年新增就业6000人。全面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逐步解决农村“零转移农户”就业问题。未来5年,该市将规划建设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大厅和就业训练中心,用于每年2万人次以上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培训等服务。
配合矿区移民安置,缓解城区就学压力。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对大冶一中、实验高中、实验小学、新街小学实施改扩建;建设融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培训为一体的大型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投资8200万元,新建城西北工业园和熊家洲垦区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建立完善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建立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帮困救助等十项制度。规划投资2800万元对光荣院、城市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及老年公寓四院进行整体搬迁。
以打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工程为出发点。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加快矿区内棚户区、炮震区、塌陷区和水土流失区居民聚居点的改造,有序推进居民迁移安居。
以建立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为目标。着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依托“两大工业园区”和“三大区域经济板块”,推进经济布局区域化、产业发展集群化、要素配置市场化,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
城市转型“催生”农业品牌之花
近日,湖北省大冶市真有味旅游商品有限公司传来喜讯:该公司收到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其腌制的辣椒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获准加贴绿色食品标志。这是该市发展农产品品牌取得的又一显著成果,更重要的是为该市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开辟了新径。
目前,该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已收集了农业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89项,制定了农业地方标准5项,农产品质量标准42项,免费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2000多人次,向农民朋友赠送印有农业标准的明白纸、小册子共2万余份,建成了国家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切实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此基础上,市质量技术监督和农业部门因势利导,指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申报无公害食品标志认证、质量安全QS标志认证、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申办商品条形码,以促进农产品生产企业发展壮大。经有关部门审核,该市已有保安湖王蟹、金牛优质大米、嘎子黄土窑鱼等18种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标志认证;有金牛优质米业公司、健牌食品公司、咪力豆奶公司、大冶校办产业殷祖分公司纯净水厂等40家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通过了QS质量安全标志认证;劲牌保健酒、灵溪牌豆豉、陈贵添寿牌甜瓜、黄金湖牌武昌鱼、灵溪牌天天红蜜桔片、楚仙牌鱼面、楚仙牌糍粑鱼、楚仙牌鱼丸、楚仙牌熟食鱼等45种农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真有味桔片、金柯辣椒、秀山鸡蛋、口味好皮蛋等29种农产品办理了商品条形码。
通过发展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化,进一步提高了该市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使这些农产品畅销省内外,为打造大冶农业品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为该市城市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