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头街边到北京城,农民的产品能卖多远?
从“技术能人”到农村科技协调员,让农民服务农民的路有多远?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综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并提出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
以发展农村科技协调员为核心,以“市场化、乡土化、信息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北京市科委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正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协调员:让科技一步跨入农户
“他不仅手把手教我们嫁接技术,而且还免费提供嫁接好的砧木苗。去年我家6亩嫁接茄子挣了5万多元,平均每亩收入比过去多了2000元。”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东安村村民张书成高兴地说。
“他”指的是该村农村科技协调员张福良。
去年,张福良带领10余户农民成立了茄子种植协会,带领大家一起改种茄子为繁育优良品种茄子苗。通过改良品种、规范种植规程,每公斤茄子增加0.5元收益。
张福良从2005年开始作为科技示范户种植嫁接茄子,到去年已带动本村10多户农民种植了50亩的茄子,使种植户的平均每亩收入增加2000元。“今年,我计划要发展到10个村,争取达到1000亩!”
这正是北京市科委大力发展农村科技协调员的初衷所在。
2004年,市科委按照“人才是第一资源”“农民服务农民”的思路,开始着手培育和发展乡土人才———科技协调员队伍。这是北京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核心所在。
科技协调员来自农民、根植农民又服务农民。其人员构成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现有的科技协调员主要包括“爱农信息驿站”信息员、以乡镇科技工作者和大学生“村官”为主的调研员、在发展科技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推广员,以及由农村经纪人组成的推销员。他们面向农村多样化的科技需求,以强大的科技资源为后盾,承担起传递信息、提供服务等多重职能。他们向城区专家学习各类科技知识,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和农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将这些知识传授给邻里乡亲。
“农村科技协调员是科技服务、推广的主要力量。”“农大3号”节粮蛋鸡的培育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宁中华说,“就拿我服务的延庆县千家店镇柴木沟村来说,养鸡根本没有基础,猛一下去服务根本没有对象,我想送他们4000只农大3号都没人要,有了科技协调员,都是农户主动来找我了。”
“科技协调员在农技推广体系中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解决了农业技术供求脱节、农村科技推广资源分散、农技推广渠道不畅的问题。”北京市科委主任马林说。
目前,7000多名科技协调员已覆盖北京13个郊区县的186个镇的所有乡村。
服务港:实现科技资源面到点的辐射
“有了科技服务港,想找什么专家他们都能马上给联系,再不用抓瞎了。”延庆聚八方奶牛合作社的马永存感触颇深。这位和奶牛养殖业打了几十年交道的“科技能人”,现在是聚八方奶牛合作社社长。
从一家一户的分散养殖,到稍具规模的松散合作社,再到如今的聚八方奶牛合作社,奶牛养殖业已经成为延庆的主导产业。而马永存深知,合作社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从1975年开始至今,奶牛场就把科技转化作为支撑点,不断组织农户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农户的科技意识与能力。所以当初得知合作社要成为科技协调员工作站时,他“举双手赞成”,而自己也成了一名科技协调员。“感觉找到了组织,服务港那么多专家和资源,是我们的坚强后盾啊!”
马永存介绍说,2007年,通过服务港的帮忙,合作者引入循环经济概念,投资110万元建立150亩牛粪养殖蚯蚓示范基地,获纯利5300元/亩。今年,合作社建设了一座年加工4000吨的牛粪、蚯蚓粪有机肥加工厂,还利用林下养蘑菇、种植中药材,形成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平衡的生态系统。
“我们有什么需求都可以直接向服务港反应,不用等着上面送科技下乡了,服务港还根据我们的需求,随时组织专家来讲座或培训,农民可欢迎了。”马永存说。
农村科技服务港是北京市科委着力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凝聚资源、强化服务的新举措。“科技之‘泉’通过‘港’的融汇、涵养、转换、分流,流向农村,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科技资源的‘吞吐港’。”北京市科委农村发展中心副主任赵卫东这样解释。
服务港与中央在京、北京市属高校院所进行了充分沟通和对接,建立了科技资源协调库。通过科技服务联盟的形式,联合各类社会主体,形成市级资源站、区县协调站和基层服务站的三级工作网络体系。通过科技需求热线、农业语音呼叫系统、爱农信息驿站、短信互动平台等多种途径,服务港及时掌握各类农村需求,并建立了快速反应和全程跟踪的技术服务机制。去年,服务港通过农村科技需求热线、短信平台、实地调研等途径共接到农民需求10000余条。
同时,针对这些需求和调研,服务港从各高校院所筛选出了农民正在应用和有潜在需求的52项(套)农业实用技术,通过协调员实用技术展示及主题推荐活动,向广大农民推介系列实用技术。
去年,服务港重点向京郊农村推广以林地食用菌栽培技术、农大3号节粮型蛋鸡、草莓新品种及立体栽培技术为代表的一批科技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农大3号”节粮蛋鸡已推广至怀柔、密云、延庆等7个区县33个乡镇,累计发放鸡雏17万只,预计可使农民增收510万元,并培养和带动了100余名协调员。
市场化:提供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发展动力
林生泽种植农业合作社。在吴军伶家里,记者看到一块新牌子,她是合作社负责人。
吴军伶算得上明星协调员了。这个右手残疾的农村妇女靠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发展养殖业。今年2月份,她在推进农村科技协调员建设大会上认识了“农大三号”的培育者宁中华教授。
“在宁教授的介绍下,科技服务岗送了我1500只‘农大三号’雏鸡,我就是这么好起来的。”说起这段故事,吴军伶总是很激动。她介绍到,“农大三号”的效益非常好。一只鸡一年产蛋260多个,一斤能卖7块多。养1000只鸡,一年的纯利能有3万多块钱。
吴军伶富了,村里人都很羡慕,外村的残疾人也找上门来,她就萌生了成立合作社的想法。目前,合作社已有67家会员。她还买了2700只鸡雏,免费发放给这些农户,并负责回收鸡蛋。
她还向我们展示了她新研究出的盆栽韭菜。“一盆韭菜可以长两年,养在家里既可以观赏又可以吃,才几十块钱,我觉得一定有市场,等我试验成功了,让周围的残疾人都加入进来!”
“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效果。”马林说,“在政府公益性科技服务平台上,协调员通过农村科技服务港的成果库找到技术,经过自己示范应用产生效益后,向周围农民推广,在回收产品时获得了技术服务的收益,服务与被服务方实现共赢。”
这种把技术作为商品来经营的做法,因其内在的利益机制,激发了协调员推广技术的积极性,使技术推广的规模和质量都有成倍的扩大。从示范技术,到传递技术,再到经营技术,协调员用市场机制放大了技术推广的效果。
而在市科委深入推进协调员队伍建设、构筑现代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过程中,推行市场机制是始终不变的原则之一。“在政府支持下,引入企业、合作组织、科技中介等市场主体参与农村科技服务,变‘政府主体’为‘政府主导’,充分引入市场化、社会化机制,通过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杠杆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利益共同体,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马林这样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