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新村官网 >> 新农村建设 >> 新闻快报 >> 正文
→ 推荐文章
→ 热门文章
→ 环境资讯
→ 技术文库
爱农驿站:传递致富希望
作者:操秀英 贾…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7
  耀眼的红色,以字母“i”为主体的标识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从密云到顺义再到怀柔,这个标识及“爱农”两个字经常映入眼帘。

  “i”,来自英文“information(信息)”一词的首字母。

  那是一个个爱农信息驿站。

  在爱农驿站,往来获取信息、接受培训、学习技术的农民络绎不绝。

  爱农驿站,更承载着北京市科委以市场化运营为手段,实现信息助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老课题做出新文章

  农村信息化是个老课题。早在2002年,北京市科委启动“北京农业信息化工程”重大科技项目。通过Ⅰ期、Ⅱ期工程,全市建立了426个农村远程教育站点,信息网络覆盖了13个区县,初步构建起区县和乡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建立了一支信息化骨干队伍。

  “在此期间,北京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但是,将来的发展是否延续这样的思路?在新一期工程启动前,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北京市科委农村发展处处长张光连说。

  调研发现,以往的信息化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并没有与农民的需求形成有效对接,还只是站在技术导向的角度,专注于“我们认为农民应该需要什么信息”。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技术扩散的作用,但在信息互动和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而且,“这两期工程建设的突出特点是‘政府主导,政府投资、政府筹建、政府管理’,持续性的政府投资形成了资金依赖,建好的信息网络管理不到位、使用效率不高。”张光连说。

  能否让信息服务三农模式具有“造血”功能,而不依赖政府的不断“输血”?

  北京市科委开始重新思考。

  有需求,又有供给,农村信息化服务为什么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使它们更有效地对接?

  北京市科委开始转换思路。

  2005年9月,市科委启动了“信息助农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工程”。该项目以北京网通实业集团北京恒信通公司为实施主体,以爱农驿站为主要载体。自此,北京市科委开始探索政府引导、市场机制、公司化运营的农村信息服务新体系。

  “怎样让农民富起来”

  “说实话,当初我对农村真是一点都不了解,因为我是做电信运营的,所以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市场扩大到农村。”宽敞的房间里,张彬侃侃而谈。

  这位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是北京恒信通公司总经理,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爱农驿站的总经理。他的办公楼门前,“爱农”车辆一字排开,展厅里则是各种有机农产品和北京各郊区旅游景点图。

  “别看现在弄得很专业,全是摸索出来的。”享受着眼前的成果,他也丝毫不掩饰当初的茫然。

  张彬知道,建网络首先要布点。于是,2006年8月15日,北京市第一家爱农信息驿站落户房山区窑上、南召供销合作社。

  正是这些依托村镇基层政府、供销社以及农企、农协建立的爱农信息驿站成为信息助农工程的主要载体。目前,京郊11个区县已建立505家爱农信息驿站,服务覆盖100个乡镇,300个村,200万人口受益。

  “科委当时定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富农、助农、便农、乐农,我们一开始做的主要是便农,也就是上门收费。”张彬说,“老百姓觉得很方便,以前要跑20公里去电信局交费,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交,省事多了。”

  这也正是科委选择运营商参与项目的原因。电信公司的增值业务是农村信息服务业市场化运营的基本赢利点。

  但是,怎样才能让农民富起来?

  张彬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他坦言,对于企业来说,盈利是最主要的,但他深知,只有农民真正富起来了,公司才能谋求长远发展;同时,和农民接触久了,已经把这当成一种责任。再去农村,他已没有了第一次的新鲜感,而是带着更多的思考。

  在调研中,张彬发现,农民有些很好的水果却以极低的价格在路边摆摊叫卖,为什么这些水果不能运到城里来卖,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让市民吃上新鲜的蔬菜水果呢?

  后来他总结出,北京郊区的特点是耕地少且贵,规模不大,一般是“够吃不够卖”,不够往大超市送,找不到合适的销售渠道,所以应该定位为“生产型服务业”,即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主,因而其农产品只能做成精品。

  于是,他想到订单销售。公司寻找到合适的销售渠道后,与各种植基地签约,以较高价格预定其产品。农户只需按规定提供有品质保证的产品,就能获得较高收益,而且其风险大大降低。

  “有了市科委创办的农村科技服务港这个强大后盾,驿站开始推广新品种并负责销售,我们要给市民提供最好的农产品,而农民也能获得更大收益。”张彬说。

  他介绍道,今年1月,在服务港的帮助下,驿站成立食用菌产业农村科技协调员资源站。资源站将从技术和销售两大环节为农民开展服务,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培养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建设,带动京郊农民增收致富。

  信息员都是当地“土特产”

  高中毕业的田林祥一直在东北跑业务。当延庆县康庄镇刁千营村支部书记胡锦珀找到他,并向他介绍爱农信息驿站时,他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田林祥依然记得第一次上门收费的情景。他还来不及为成功收费感到高兴时,麻烦就来了。“我竟然让人举报了!”原来,此前农民都去电信局缴费,从没见过上门收费的,误将其当成骗子。

  但他没有放弃。在代收费的同时,他详细询问每个农户种植什么、需要哪些帮助,将这些信息及时向上反馈,并以最快速度给农民帮助。从帮村民查询信息,到开办培训班,田林祥的努力与热情赢得大家的信任。

  现在,他是延庆县的区域经理。

  “工资每月只有1000多元,但我认为这份工作有前途。”田林祥说,“现在全县涉农部门的领导、各种农业协会负责人,甚至普通的农民都和我很熟,我都快成‘名人’了。”让他津津乐道的还有,去年11月,在北京市科委农村发展中心的组织下,他和其他优秀农村科技协调员赴日本进行了为期7天的农业实用技术交流和考察学习。

  和田林祥一样,爱农信息驿站的所有信息员全部由当地的建站合作方推荐,都是熟悉当地情况的本乡本土人。当然,他们都需要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驿站挂牌时,当时的市委副书记强卫说,爱农驿站要让农民服务农民,让自己人服务自己人。通过近3年的实践,我觉得这句话概括得最贴切。”张彬深有感触。

  目前,已有区域经理11个,专职信息员200多名,兼职信息员400多名。从区域经理到信息员,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及工作绩效考核制度,从组织制度上保证了驿站运营服务的正常进行。

  “好戏才刚刚上演”

  走进怀柔、延庆等任何一个北京郊区城镇、农村,都可见到爱农信息驿站的牌子。这些驿站有统一的标识、统一的外观形象、统一的软硬件配置和统一的管理规范。“可以说,我们是全市唯一一个可以覆盖到村一级的网络,像邮政、银行这些机构最多也只到镇一级。”言至此,张彬颇有些自豪。

  而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的一栋小楼上,同样竖立着一个大大的“爱农”,这里就是北京爱农驿站公司。

  又到周末,当王小姐想吃点新鲜蔬菜和水果时,她拨打了一个电话,送到家的产品上贴着的标识也是“爱农”,这些颇受欢迎的油鸡、食用菌、柴鸡蛋等产品都是科技服务港大力推广的新品种,虽价格不低,仍销售火爆。

  当她想和朋友们去郊区旅游时,她手里的爱农卡还能在郊区县近百家爱农卡特约商户直接刷卡消费。

  “爱农”已遍地开花。

  “这次回学校,一屋子就我一个‘卖菜的’,但吃饭的时候和我聊天的人最多。”看起来,张彬很享受这个卖菜的工作,“农业是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农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要给农民带来财富,而这个过程又孕育无数的机遇和财富,现在想起来,科委当初的决策很英明。”

  “将来我要在这院子里涮火锅,让大家吃上北京郊区最新鲜最好的蔬菜。”指着窗外的空地,张彬自信满满。

  当然,他的设想远不止这些———到2009年底,公司会员要达到5万名;1年半以后,产品60%%实现订单化……正如他所说:“好戏才刚刚上演。”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评论

    进入论坛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