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必须处理好以下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四川省通江县农村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面源污染,违法开采行为也逐步向农村转移蔓延,给农村饮用水安全留下较大隐患。根据调查,通江县仍有4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不达标。
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一是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二是土壤污染严重。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高密度种植和农田农地复种指数提高,化肥、农药和农膜使用量大幅度增加。三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加剧。据统计,通江县的80余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中,80%以上没有合格的污染防治设施。
水土流失问题。通江县本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滑坡、泥石流等时有发生,但在部分农村地区,人们在建房、办厂、开荒、采石采矿等过程中,森林植被被破坏后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有的甚至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诱发或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近年来的乡村道路修建对植被破坏较为严重。
环境基础设施投入问题。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严重匮乏,集镇居民污水乱排、垃圾乱放的现象随处可见。
农民的环境意识问题。长期以来,环保的重点大都放在了城市、工业集聚地等,忽视了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的环境问题。农民对环境常识了解甚少,更难以产生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
推动新农村建设与环保同步发展
注重优化农业结构布局。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以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减少和避免工业污染源向农村环境的转移扩散,以现有的无公害生产基地为示范,带动建设生态农业开发建设基地。把建设节水生态农业,积极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作为重点,合理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鼓励使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还地。着力发展绿色有机产品,突出规模效益和特色产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环保工作同步发展。
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城中村、城乡接合部、集镇为重点,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新村建设,不断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等方面的规划建设,逐步配套建设一批规范的垃圾处置场,避免生活垃圾等污染源向周边农村扩散转移。
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生产技术进行改造和更新。在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坚决禁止掠夺式经营,妥善解决“两耳一菇”等产业发展与生态植被保护之间的矛盾,确保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对有可能加速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进程的项目和经营方式要坚决加以制止。积极推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建立畜禽粪便污染防控体系。
严格控制工业“三废”。要把农产品加工过程的污染控制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重要环节,对一部分有条件的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引导其加工上规模、上档次,提倡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加工产业。
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采取最严格的措施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以饮用水安全为目标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缔直接排入水源保护区的排污口,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划定农村水源生态保护区域,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实施强制性保护。相关部门要在生态建设、土地利用、水土保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是为农村生态环境减压的有效途径,是农村污染防治的有效选择。要积极推进城镇化,通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非农产业和非农经济,引导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以及空间转移,从而减轻农业人口对土地资源的依赖。
加强农村危化物品监管。加大对农村集市剧毒农药和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力度,做到及时查收和安全处置。开展乡镇中心卫生院的医疗废弃物回收与统一处置工作,保证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毁形和不返流社会。
加强农村环境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农村环保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作者单位:四川省通江县环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