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马 雯 刘红涛 通讯员张本贵 高 帆)7月3日上午8点,淅川县九重镇唐王桥村村民王秀芝又按时来到村口附近的金银花基地,除草、修枝、摘金银花。在唐王桥,每天都有1000多人像她一样在这个8100多亩的金银花种植基地上班。
“自从有了这个基地,俺们就跟城里人一样天天来上班,一年下来工资差不多两万块呢。”王秀芝笑着跟记者说。在淅川,种植金银花只是当地发展生态农业的举措之一。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区,为确保一库清水送京津,近两年来,淅川县提出建设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绿色”构想,依据当地的气候和地质条件积极发展金银花、茶叶等生态农业。
发展新产业不是容易事,起步初期谁愿意种?种了不见效益怎么办?能不能给当地群众带来实惠?
据县委书记马良泉介绍,淅川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金银花产业、茶产业的优惠政策和条件吸引企业参与,并在项目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好服务。
两年前回淅川创业的恒基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申涛告诉记者,现在他的3000亩茶园虽然还没见效益,但却一点也没亏。“按照相关政策,连片发展茶叶1000亩以上的基地,每亩每年补贴500元,连补3年,还有每亩1000元的茶苗补贴。加上套种的药材,我们还赚了钱呢。”
在毛堂乡店子村的茶叶种植基地,沿山路一径走来,除了满眼茶苗,3000多株桂花、紫薇、玫瑰、月季点缀其中,相映成趣。据种植企业金戈利集团绿园茶叶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已签订荒山荒坡租赁合同10000亩,今年底将建成茶产业旅游观光休闲中心,让荒山变茶园,让茶园变花园。
新产业有活力,老产业也能掘金。淅川县是全国有名的湖桑种植基地,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3万亩。湖桑根系发达,能够有效固定土壤、涵养水源,农民通过种桑养蚕,每年也有不少收入。如今政府又启动实施湖桑生态、经济、景观一体化工程,拉长产业链。荆紫关镇就已经规划了200亩观光农业,通过湖桑养蚕,蚕沙养鱼,实现产业循环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淅川找到了一条既能有效保持水土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好路子。目前,全县开发荒山荒坡19万亩,已有36家企业“扎堆”当地发展生态农业,投资总额达20多亿元。全县已种植金银花3万亩,新建茶园3.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年前的37.9%提高到51.3%,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二类优质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年保持在310天以上。
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全县5万多名农民到产业基地和企业务工,每人每月收入千元以上,加上土地租金,参与的农户年均增收近2万元。生态农业发展还带动了旅游、运输、餐饮等相关服务业发展,全县服务业因此每年实现增收3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