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新村官网 >> 新农村建设 >> 三农聚焦 >> 正文
→ 推荐文章
→ 热门文章
→ 环境资讯
→ 技术文库
青田稻鱼从共生到多赢
作者:张晴丹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7/13
本报记者 张晴丹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历史长河里,先辈们在农耕实践里传承了许多丰富的农耕技术与经验的同时,还使得农耕文化延绵下来,创造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

在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由其衍生出来的特色稻鱼文化也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青田鱼灯已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除此之外,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共生系统还带动当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多赢。

创造技术 诞生文化

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山区,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著名的田鱼之乡。

在这里,稻田养鱼已拥有1200多年的悠久历史。清光绪《青田县志》曾记载:“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

当地先民种植水稻的同时还养殖鲤鱼(俗称田鱼),培育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鱼种“青田田鱼”,其“温善易养,肉嫩味美,鳞软可食”。“青田稻田养鱼是典型的稻鱼共生,以稻养鱼,以鱼促稻,生态互利,稻鱼双丰收。”青田县农作站站长吴敏芳说。

这里创造了稻鱼共生技术。所谓稻鱼共生,简单理解就是在稻田里养殖鱼类,而水稻为鱼类提供小气候、庇荫和有机食物,反过来鱼类则可以为水稻除草、耕田松土、吞食害虫等,鱼、稻、田等形成一个可以自身维持正向循环的生态系统。

中国驻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牛盾介绍,通过“鱼吃昆虫和杂草—鱼粪肥田”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使系统自身维持正常的循环,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解决了病虫害防治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除了创造出神奇的稻鱼共生技术,还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尝新饭”“祭祖祭神”“鱼灯舞”等传统且独具特色的稻鱼文化,农业知识和文化底蕴得以绵延赓续。这种“鲜活”的方式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惊叹于青田千年的稻鱼文化,2005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把第一块牌子授予了青田,该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经过12年保护发展,现在龙现村所处的方山乡和周边的仁庄镇、小舟山乡耕耘着10万亩采用传统方式运作的稻鱼共生系统。

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多赢

十多年来,青田县坚持保护为先,保护与发展共存的原则,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线,以“稻鱼共生、鱼米增效”为发展思路,推行稻鱼公共品牌建设,推广稻鱼共生标准化技术,积极实施稻鱼共生特色园项目,促进稻鱼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古老的稻鱼共生系统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可以改善生态,带来生态效益,使稻田养鱼这一传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焕发新的生机,还可以成功转化为生产力,为当地渔民、农民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当地稻田养鱼大镇仁庄为例,全镇现有稻田养鱼面积6000亩,年产田鱼600吨、稻谷2700吨,总产值4000多万元,农民收入得到明显增长。当地不仅建立了“千斤粮、百斤鱼、万元钱”再生稻鱼共生示范基地,还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展稻鱼种质资源、共生机理等方面研究,促进农业遗产传承与创新。

对于金岳品来说,“稻鱼共生系统”意义非凡。他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稻田养鱼,带动了周边90多户农户致富,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2014年,金岳品被授予“世界模范农民”称号。“未来我想继续做大做强我们‘稻鱼共生系统’的品牌,让我们的产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金岳品如是说。

目前,青田正在积极打造稻鱼共生博物园,努力发展稻鱼共生产业与农业观光,乡村旅游融合。现在,这里不仅已经成为研究农业科学技术的“实验室”,还成为了开展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的“圣地”。

过去的十一年里,青田县龙现村的农民伍丽贞一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几十年我都是种田,从那以后村里来旅游的人多了,所以2006年我就开了一家农家乐,靠着这些年农家乐和田鱼干的收入,我们家在油竹买了一套房子,也在村里盖了一栋五层的房子。”伍丽贞说。

每一年,青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世界各地专家学者来考察学习研究。去年,来村里的游客有10多万人,全村人都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中获得了收益。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何塞·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表示,“这个远古的中国农业文明充满了活力,它不仅惠及水稻与养鱼,也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餐饮、旅游等产业的发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优良丰富的产品,还有更多的社会功能。”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用户名: *
    电子邮件:
    评价:
    验证码: *
    Reset

    进入论坛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