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10年前,谁要说让大学生做村官,肯定会被笑话,大学生,尤其是农村“跳农门”考出来的大学生往往视回乡为畏途,他们的父母在目送自己的儿子花光了自己的血汗钱从而“荣升”为城市人后,有一种光宗耀祖的喜悦,从此,他的家族命运有了新的愿景了。
当然,现在的大学生身价早如熊市时的股票,一路狂跌,加之自身素质的每况愈下,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村官(据说可以享受公务员待遇或者优先录取为公务员),自然就会成为“香饽饽”了。
首先必须声明,博主并不反对上层的决策,至少初衷是好的,出发点是积极的,如果这项工程能购成功的话,简直就是一场革命!如果就此能够从某种程度上改变职工农村的政治生态、经济形态,全方位地提升中国农村的现代化水平,那真是善莫大焉。
但是,良好的愿望不能与良好的效果。我对这件事并不抱有太大的期望。笔者的家乡有62名省委选派的大学生村官,笔者也有幸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一些。总体上并不乐观,有的甚至很让人悲观。
一是投机心理。很多村官在大学毕业时,往往面临就业无门的窘状,“不得已而为之”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跻身村官之列的直接原因,真正抱有“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想法的人寥寥无几,甚至就是口头做秀的许诺。
投机心理的表现就是怀有“镀金”意识,甚至“艳遇”心态,希冀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某种资历,攫取某种待遇,觅得某个契机,迅速地脱颖而出,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目标。这样一来,村官经历只不过是“潇洒走一回”“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已。大学生把当村官当作“跳板”,当作捷径,当成“敲门砖”绝非妄语!
二是素质瓶颈。客观地说,甘于去做村官的大学生,虽不乏有极个别“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毕业生,但是不能否认绝大多数还是同期毕业生中的平庸者,甚至“残次品”(话很难听,但是实话)。国家不可能让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到西部的农村踏踏实实地做几年村官,除非是搞培训,搞实验田,搞形象工程。
素质是全方位的,思想素质就不说了,单是工作能力就让人揪心。乡村工作面广量大,琐碎繁杂,向来有“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的说法。工作内容一点都不浪漫,绝对不是山水田园诗,不是牧童短笛曲,而是活生生的生活,原生态、赤裸裸,真实而残酷,无助而迷茫。
大学生显然缺乏正确面对这些问题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储备。一些大学生村官到岗后沦为文书、报道员、打字员,像旁观者,不像参与者,“水”“油”分明,从心理到行为还要相当长的时间去磨合。这就好比城里的小姑娘被人包办嫁到农村的大哥家,感情还得慢慢培养,至于生孩子、当家过日子的事情还得慢慢来。
有些大学生素质较高,在农村也获得了重用,有的甚至担任了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这样的“显职”,但志大才疏、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倾向还一定程度存在着。
三是农村现状。中国尚有9亿农民生活在农村,农民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增收问题、农村治安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中国发展到今天,最大的问题还是农村和农民问题,毛泽东上个世纪20年代的论断依然有效。中国要实现小康社会,要实现现代化,农村就是大头,就是关键。没有9亿农民的致富,中国就不能说自己是个现代化的国家,就不能说是和谐社会。
农村需要干部,尤其需要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能力超群、踏实勤勉的干部。农村工作不是“过家家”,无数潜在的矛盾和问题盘根错节,不容小觑;农村不能沦为大学生“春游”的牧场,做秀的舞台。这里是阵地,呼唤实干家和战斗员;这里是竞技场,需要运动员和角斗士!
艾青的一句诗许多人都熟悉: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没有对农村的了解,没有对土地的挚爱,请你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