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新村官网 >> 农村新风 >> 农经财富 >> 正文
→ 推荐文章
→ 热门文章
→ 环境资讯
→ 技术文库
激情燃烧黄土地
作者:蒋建科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4-6

  【背后故事】武汉鼎在一条陡峭的山路上奋力向上爬,他背着的一袋黍子新品种压得他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咕咚”一声,老人突然跌倒在这条很少有人经过的崎岖山路上,不省人事。足足过了一小时,老人终于苏醒过来,他吃力地站起来,背着种子继续向着目标——内蒙古清水河县暖水湾村缓慢移动。这是武汉鼎为当地引进优良品种历经艰险的一个片断。“吃水不忘挖井人,吃粮不忘引种人。”当地农民用武汉鼎来命名每天都看得见、吃得着的黍子。

  弃官进村帮民致富

  ●“种一坡,拉一车,收下一箩筐”是以前暖水湾村生产水平的真实写照,粮食单产仅30到4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到100元。

  ●在武汉鼎的带领下,如今的暖水湾村全村粮食产量由每亩30多公斤增加到640公斤,人均纯收入增加到2008年的6200元。

  

  暖水湾这个名字听起来不错,其实这里既不暖和,也无水,而是一个海拔1500米的高寒干旱而贫瘠的山村,“种一坡,拉一车,收下一箩筐”是当地生产水平的真实写照,全村26户人家蜷缩在一道山沟的土窑洞里,耕种着1500亩薄田,粮食单产仅30到4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到100元。

  在武汉鼎的带领下,经过20多年努力,暖水湾村全村粮食产量由每亩30多公斤增加到640公斤,人均纯收入由113元增加到2008年的6200元,26户人家全部从沟底搬到山坡上的新窑洞里,通了水、路和电,变成了“凤凰双双飞”的小康村,还被县里评为科技示范村、文明村,成为科技致富的典型。

  

  【背后故事】1978年,武汉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2年,上级调他回县城担任县兽医站站长。入党、提干、进城,这一连串的好事在当年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武汉鼎在1986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毅然辞去县兽医站站长职务,放弃县城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自愿到暖水湾村蹲点。

  

  扎根山区  为民服务(短评)

  武汉鼎五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把为民造福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把实实在在为农民谋利益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乐章,展示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公仆情怀,体现了共产党员崇高的党性和无私的品德。

  武汉鼎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引导农民向贫困宣战。他根据扶贫规律和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将自己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展,跳出传统的兽医技术领域,学习研究并带领群众开展农牧结合、开发旱作生态农业以及教育培训等,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在科技扶贫方面作出了显著成就。

  在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要以武汉鼎同志为榜样,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含义,用“蹲点”的精神深入基层,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开展各项工作,为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评论

    进入论坛

    文章录入:见鬼    责任编辑:见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