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揭秘!大型活动如何实现碳中和?
作者:陈妍凌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26117  更新时间:2022/7/4 9:35:0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记者 陈妍凌

打开手机里的蚂蚁森林,点击种树,北京市民陶先生将近期绿色出行攒下的1千克能量,捐献给了“亚运碳中和”项目。

这是第19届亚运会组委会联合蚂蚁森林开展的“人人1kg 助力亚运碳中和”活动,目前已有3200多万人参与能量捐献,并获得电子证书。蚂蚁森林将在活动截止后向亚组委捐赠等量的碳信用,用于亚运会碳中和。

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APEC北京峰会、2017年G20杭州峰会、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等大型国际会议,到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再到延期至明年举办的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开展了碳中和相关工作,展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务实行动。

那么,大型活动是如何实现碳中和的?相关数据又是如何计算的?

大型活动的碳中和路径有哪些?

大型活动中,哪些环节会产生碳排放?

根据生态环境部2019年发布的《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大型活动碳排放的来源,主要是大型活动筹办、运行、赛后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化石燃料燃烧排放;过程排放,制冷剂、制冰剂等排放;涉及从电网、热网系统里外购为大型活动服务的电力热力排放;交通运输排放;餐饮住宿排放;会议用品隐含碳排放以及废弃物处理产生排放等。

那么,如何中和这些碳排放?

根据《指南》,大型活动组织者应通过购买碳配额、碳信用的方式或新建林业项目产生碳汇量的方式,抵消大型活动实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以6月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的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为例,主办方的解决路径是——“减一点”“种一点”“捐一点”“买一点”。

减一点,是指会务组向所有参会嘉宾发出了碳中和行动倡议书,号召参会嘉宾自带牙具等生活用品、践行光盘行动、参会期间选择电子版会议材料等。活动会场专门设置了公共饮水装置,并准备了可重复利用环保材质水杯,不再提供塑料瓶装饮用水和一次性纸杯,切实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

种一点,是指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种植碳中和林,抵消活动的碳排放量。

捐一点,是指辽宁大唐国际锦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自愿注销60吨全国碳排放配额,将企业碳排放配额捐了出去,用于抵消本次活动的部分碳排放。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为此颁发了首个“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自愿注销证书”,使这场活动成为迄今为止第一场使用全国碳排放配额注销的会议。

买一点,则是通过购买“绿电”为活动保障新能源车辆充电,实现减碳1.63吨二氧化碳当量。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不少大型活动还倡导公众通过绿色生活,参与碳中和助力。如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公众可登录支付宝蚂蚁森林、低碳大运等小程序,捐献自己践行绿色生活攒下的减排量,为赛事添“绿”。

大型活动的碳排放量如何计算?

“大型活动碳排放量核算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基础活动数据和计算中所使用的排放因子。”碳阻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碳阻迹)品牌运营江雪虹说。

“以一场会议的碳排放量计算为例,需要的基础活动数据包括参会人员出行距离、参会人数、酒店住宿供热和耗电量等。”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碳减排工作组组长颜磊说。

而排放因子的作用是衡量单位生产、经营、消费等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或移除量,给计算特定或所有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或移除量,提供了有效工具手段。排放因子主要参考国内外已有的数据库。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14064标准、生态环境部在《指南》中所提及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国外对排放因子数据库的建设起步较早,较成体系,而我国近年也在逐步搭建自己的数据库。如碳阻迹就建立起了一个涵盖超过16万条排放因子的数据库。

不过,同样是种植一吨西瓜,夏季自然生长的和冬季在温室大棚里种出来的,碳排放量必然有所差异;生产一吨水泥所产生的碳排放,也会因企业工艺等因素而不同。它们的碳排放因子如何保证精准性?

颜磊指出,国内外数据库中的排放因子是基于一系列科学研究或实测成果,用科学的方法算出来的,而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排放因子确实不是一成不变,因此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国内外数据库中的排放因子也会不定期更新,力求准确。

一些人由此质疑,既然存在统计上的偏差,那么大型活动碳减排的象征意义是否大于实际意义?

对此,颜磊并不认同,“用科学的标准、核算过程和算法计算出来的结果,有公信力,更有实际意义;计算过程中引入的一些参数可能会有偏差,就像1/3和0.33333的区别,不能钻这个牛角尖。”

江雪虹也表示,一场200人规模的会议,若严格按绿色会议的标准来举办,可减少约10吨以上的碳排放,如果按全国每天举办上万场这类规模会议量计算,一年可减少约1亿吨碳排放。这对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若进入碳市场交易,约可值五六十亿元的碳交易额。”

大型活动碳中和要避免走入哪些误区?

谈及大型活动碳中和的下一步发展,专家们充满期待。

江雪虹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参与其中。近些年,她已经逐渐感受到这种变化。仅2021年,碳阻迹参与的碳中和核算项目就包括国家能源集团氢能大会、世界新能源车大会、国际能源互联网大会、字节跳动巨量引擎大会、上海紫竹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论坛等。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还将巨量引擎大会的碳中和表现写入了企业ESG(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对于企业来说,举办碳中和活动,是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路径之一,能够宣传展现它们的低碳理念,很有价值。”江雪虹说。

也有分析指出,除了大型活动的过程减排,氢能等绿电新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发展方向之一。同时,眼下尚在试点探索阶段的CCUS(即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也有望在未来助力大型活动碳中和。

不过,专家们也提醒,要警惕大型活动“伪碳中和”。

颜磊指出,在利用林业碳汇等自愿减排项目实现碳中和时,一定要强调项目的“额外性”。“比如一片生长多年的天然林,不是通过人为努力、克服障碍实现的,而是大自然中原本就存在的,这就不能用来作为实现大型活动碳中和的碳汇量。”

同时,大型活动组织者应当先做到控排和减排,再追求碳中和。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副总经理刘清芝曾表示,大型活动碳中和的实施,不是砸钱买碳信用,借助金钱的力量实现碳中和,而是首先实施绝对的减排行动,努力运用现有可行的技术,并综合考虑资金支持与成本,切实实施减排行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