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今年如何更好地推动全国碳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作者:宋杨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3264  更新时间:2024/3/8 17:14:0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记者宋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这三项具体工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做好这些工作,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有哪些重要意义?相关行业企业又该如何落实这些工作要求?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昆山杜克大学可持续投资研究项目主任张俊杰。

中国环境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4年的一项工作任务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其中具体提到要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这三项工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做好这三项具体工作,有哪些重要意义?

张俊杰:学习完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开展“双碳”工作的内容后,我有两点感受。一是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开始越来越多地采取科学的手段,找准了当前最关键的问题。二是显示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

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这三项工作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提升碳核算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基础。无论是追溯生产消费活动的碳足迹,还是将其他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范围,都需要精准可靠的数据作为基础。碳排放权交易的有效性建立在公开透明可信的数据基础之上。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夯实数据基础,是全国碳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基石,因此政府工作报告将其放在了推进“双碳”工作的首要位置。

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掌握原材料、工艺、物流等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水平。这不仅有利于企业更好满足国内碳排放的合规需求,也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绿色低碳供应链,更好地满足国际供应链的要求。当前国际贸易客户对上游供应商的碳足迹提出了明确要求,欧盟也正在建立碳边境调节机制,未来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活动,需要核算和报告相关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合理的碳核算制度,对建立可靠的碳足迹管理体系非常重要,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必备条件。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逐渐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加碳交易,也能倒逼这些行业企业提升碳核算的效率,以及各产业碳足迹管理体系的质量。

中国环境报:目前,我国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碳足迹管理工作的进展如何?

张俊杰:生态环境部一直在推动碳核算方法与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以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可得性、准确性、可靠性,并将其作为完善与发展全国碳市场的先决条件。前不久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将保障数据质量、防范和惩处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等作为重要内容,碳核算等相关工作从此有法可依。

碳足迹管理制度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2023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从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数据库建设、碳标识认证、碳足迹应用场景、国际衔接与互认等方面,明确提出产品碳足迹相关工作要求。这使得我国企业在报告、披露企业碳足迹时有据可依,也为我国建立自己的绿色低碳供应链、绿色消费网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的来说,碳足迹管理制度既有利于国际贸易合作,也有利于国内行业转型。

中国环境报:哪些行业企业的碳核算、碳足迹管理工作做得比较好?能带来哪些借鉴意义?

张俊杰:我们对上市公司碳核算、碳足迹管理工作进行过评估。这些信息披露渠道多元化,形式也不尽相同,财务报告、ESG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渠道都有相关信息。

我们重点关注了碳排放比较密集的电力、石化、有色、化工、造纸、建材、钢铁、航空等八大行业。从总体情况来看,这些行业气候变化相关信息的披露率、披露质量在不断提升。碳核算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是火电行业,主要原因在于火电行业已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对碳核算有强制要求。有待改善的是石化行业,无论是披露率还是披露质量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八大行业对我国碳排放影响重大,应该在碳核算、碳足迹管理方面先行一步。

除了高排放行业,我们也关注金融行业的碳排放核算与碳足迹管理。虽然金融行业自身排放很小,但是他们持有的金融资产的碳排放巨大。比如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他们的信贷是流向了高碳产业还是低碳产业,对于整个经济体的低碳转型都有着重要影响。总体上看,金融行业碳核算和气候信息披露工作进展较好,披露率与国际水平基本相当。随着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相信也会对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和低碳行业的绿色融资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我们也看到,碳核算、碳足迹管理工作也存在很大挑战。尤其是涉及“温室气体范围三”的排放,即价值链上下游产生的所有间接排放,目前存在严重的数据缺口。大量的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碳排放核算制度,更缺乏碳排放数据的质量控制措施,因此也就无法进行碳足迹管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碳核算、碳足迹管理的要求,希望能够解决碳排放数据可得性、可控性与可比性问题。

中国环境报:日前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提出要加快全国碳市场扩容。请问推动扩容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张俊杰:推动碳市场扩容,首先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一是国际碳价的公平性问题,这是扩容的先决条件。具体来说,就是要看与我国发展程度相近、产业结构类似的国家,他们的碳定价水平是怎么样的。目前,很多与我国处于类似产业生态位的国家,他们的碳定价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帮助这些国家建立碳定价制度,防止碳泄漏,确保产业竞争的公平性。

二是有序转型、公正转型的问题。扩容是为了推动高碳行业低碳转型,而不是“逼退”这些行业。有序转型必须考虑技术可行性与财务可行性。公正转型需要考虑从业人员的生计问题,以及行业所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转型问题。

立足以上两个先决条件,就能高质量地进行全国碳市场扩容。

中国环境报:关于碳市场扩容,生态环境部已经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相关领域和行业企业,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张俊杰:具体的扩容工作,我认为包括三个层面,控排行业的扩容,碳市场参与主体的扩容,以及碳市场交易产品的扩容。

一是控排行业的扩容。相关行业企业需要夯实数据基础,保障数据质量。现在只有火电行业纳入了全国碳市场,随着“双碳”工作的推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碳企业纳入碳市场。纳入后,最重要的工作还是数据质量管理,也就是碳核算,相关行业企业要尽快做起来。从有待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整体情况来看,受国际供应链影响比较大的行业碳核算工作做得比较好,受影响小的行业企业就做得比较慢。做好碳核算,有利于清楚认知自己企业的碳配额盈缺情况,这是企业制定碳排放规划以及碳交易的策略基础。

二是碳市场交易主体的扩容。现在只允许控排企业进入全国碳市场进行交易,交易主要以履约为目的。但碳排放权交易归根结底是一个市场机制,是要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既定的碳减排目标,而企业是通过交易来实现成本最小化的,这就涉及碳配额的流动性问题。目前我国碳市场的活跃度还不够高,价格发现功能还有待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控排企业参与碳交易,未来也可以考虑将交易主体扩展到非控排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帮助提升碳市场的流动性。

三是交易产品类型的扩容。全国碳市场目前只有现货交易。但企业碳减排与气候转型涉及中长期规划,需要对自身的碳减排进行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配置。若只有现货交易市场,企业就很难做到5年、10年这样的长期配置,因此需要丰富交易产品的类型,包括碳期货、碳远期产品,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碳减排规划。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