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给低碳生活算笔账 |
作者:金根 吴湘… 文章来源:苏州日报 点击数2469 更新时间:2009/12/11 11:50:2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 做人不妨低碳一点,给低碳生活算笔账,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减排、低碳就得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低碳生活不神秘 不妨试试买一辆车种一棵树 □金 根 截至目前,苏州全市的95.8万辆汽车,年碳排放总量超过192万吨,需要55平方公里的森林才能消耗,足以“累坏”4座穹窿山。(据《苏州日报》) 这可谓,环保账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仅仅汽车一项,碳排放量之高,就需要抵消那么多森林,那么,再加上10多万家忙进忙出的工厂、1000多万鲜蹦活跳的居民,倘若还是用森林来抵扣的话,那需要种多少棵树,才能解决问题呢?恐怕苏州所有的土地,不造房子、不种庄稼,也还是不够了吧。 出路在哪里?往大里讲,这是个“世界级”的课题,由联合国牵头,为期12天的哥本哈根会议,各国领导人连日来正在专门探讨的,就是这档子事,因为这关系到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对策,说到底,就是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节能减排”?如何升级转型发展“低碳经济”?如何引导广大老百姓过“低碳生活”?就具体而言,苏州的工厂不能集体关门,经济还得朝前发展;广大市民需要开车的还得开车,生活质量、生活水平还得不断提高,怎么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及时部署了建设 “三区三城”——把苏州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成为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打个比方来说,“三区三城”回答的,就是“买车”与“种树”的关系问题,汽车要买,但要买环保型的,同时还得大量“种树”,回到原来的话题,就是回答了苏州将如何减排、如何低碳的实现路径问题。 其实,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不仅是各级政府层面上的事,也不仅是广大企业的事,最重要的参与者,应该是每一个具体个人。还是以汽车为例,苏州的汽车那么多,跑在城区的道路上人人都抱怨:道路太拥堵了、空气太差劲了!那么,有关个人有没有想一想,自己的那辆车,是非买不可、非开不可的吗?8.16万辆“黄标车”的车主们,有没有想一想,如果及时淘汰掉自己的车辆,换购为国Ⅲ排放标准的汽车,那么苏州城市中差不多就等于增加了一座穹窿山,想想看,那是多么惬意的景象啊!只要沿着这样的思路去想、去做,“低碳生活”,其实就一点也不复杂,更不神秘,就是该花的还得花,该省的、可省的,那就得省、就须省。而且,即使省了,也不会影响生活质量,按照一项测算,只要全国人民顺手把所有在用的白炽灯换下,那么就可以少建设几座三峡电站,何乐而不为呢? 大账算过了,小账也要算。笔者以为,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减排、低碳就得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因此向广大市民倡议:买车者,请先种棵树吧!这是对子孙后代负责,对人类惟一的地球负责。 “排污买卖”可休矣 碳交易太可笑了 □吴湘人 通过技术改造,“金猫水泥”把省下的25万吨碳排放指标,卖给了英国一家公司。(昨日《苏州日报》) 读到这样的新闻,心里真不是滋味,为啥?有一点想不明白:苏州的碳少排了,其指标居然可以卖到外国,让外国企业来排,那么,对于地球来讲,碳排放的总量不是没有减少吗?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就像国内某些城市的管理者,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为了让某座城市的绿化,一下子上水平,专门花钱到贫困山区“买大树”一样,城市的绿化好看了,可贫困山区的环境则变糟糕了,对于整个国家的绿化水平来讲,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荒唐、可笑之极。 诚然,排污权交易,是一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其本意是要鼓励和倡导广大排污企业,加强污染治理,提高排放水平,同时获得经济实惠,这样的出发点,应该说是好的。“金猫水泥”合理运用国际规则,赚取可以赚取的钱财,其行为本身也是无可厚非的,企业么,赚钱当然是第一位的。问题在于,即使是国际规则,其合理性也未必完全站得住脚。因为,排污权交易,还有另一方面的“副作用”,那就是隐含着 “有钱就可以合法排污”的可耻逻辑,就等于说,发达国家的减排不是“硬任务”,而是有“退路”的,大不了多花点钱,买一些排放指标,就行了,反正是发达国家,是更有资格说“不差钱”的,全球气候变暖么,丢一边去,还用得着联合国劳师动众,开那么长的会吗? 正是基于以上考量,笔者以为,“碳交易”之类的排污权指标买卖,可以休矣!对于治污水平高的企业,政府直接给予奖励,更干脆、更合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