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从循环到低碳 重工业基地锁定目标
作者:胡锦枫  文章来源:成都晚报  点击数921  更新时间:2009/12/15 15:56:5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一个以冶金、建材、化工、机械为主导产业的老牌重工业基地,何以实现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协调相融?怎样促进现代农业强势崛起、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青白江区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出答案。即日起,本报推出《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带头推进“两个加快”——聚焦青白江》专栏,敬请关注。

  作为成都市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近年来,青白江先后投入近10亿元资金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已初步形成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废物最终处理量明显减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不断完善的良好局面,拥有一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强势企业。

  在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指引下,青白江新的发展目标已经提出:建设国内首个低碳经济发展试验区,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再度华丽转身。

  最大工业企业废水“零排放”

  站在已投入试运行的材料制造车间里,看着运转良好的生产线,成都天马铁路轴承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冯霆颇有些志得意满。这个投资1亿元建成的新车间,是天马公司实现产业链上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

  “就是一个变废为宝的过程。”冯霆解释说,公司新上马的风电轴承项目在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铁屑,材料制造车间就负责对这些工业废料进行综合利用,加工成符合生产需求的钢材,再由风电车间做成高精度轴承;这些轴承安装在公司东北生产基地制造出的机床上,又将“回家”服务于风电项目。冯霆估计,材料制造车间所投入的1亿元,最多两年就能收回成本。“所以说很划算。”

  青白江区经济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2005年以来,该区制定了全区重点工业企业和主要污染物节能减排目标及实施方案,全面落实节能减排任务。针对环境污染的源头,区上引导攀成钢公司相继投入资金近3亿元,逐步建成工业废水闭路循环、工业固体废弃物闭路循环、煤气闭路循环和蒸汽余热闭路循环等四大闭路循环系统,年可新增产值和节约成本达2.28亿元,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6%,全市最大的工业企业不可想象地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循环经济催生“巨人牵手”

  去年,青白江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7天、优良率超过95%。一个以冶金、建材、化工、机械为主导产业的老牌重工业基地,是怎样实现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协调相融?

  数据显示,2008年,工业对青白江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6.57%。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拟将19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目前,青白江的工业企业已形成两种主要的循环经济模式,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二是企业与企业间的循环。一个“巨人牵手”般的例子是:2008年3月,攀成钢公司和川化公司签订了循环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现了攀成钢高炉和转炉煤气提供给川化加以综合利用,川化的氨水提供给攀成钢作为烧结烟气脱硫的基础原料等循环项目试点。目前,攀成钢公司以川化氨水为原料的105平方米烧结脱硫项目已投入试运行。

  力争建成“低碳经济示范区”

  结合生态区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青白江提出了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气体的排放量要有效控制。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据介绍,青白江将力争建成国内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区”,这一思路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也得到了中科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等知名专家的肯定和支持。目前,已完成了《成都市青白江区低碳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青白江低碳经济建设的近、中、远期目标。下一步,市、区两级还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打造低碳经济示范亮点,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低碳经济示范区。(本报记者 胡锦枫 摄影 刘晋川)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