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推进山西可持续发展
作者:焦有梅 张…  文章来源:山西统计信息网  点击数3419  更新时间:2010/1/27 15:15:2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二、低碳经济是山西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独特的能源资源经济和消费结构,决定山西必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1.能源生产以煤炭为主,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煤炭产业

    从能源生产结构看,原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长期居高不下,过度依赖煤炭日趋严重。2008年全省原煤生产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仍然占到99.71%,而其它清洁型能源比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山西不产原油、地热、核电等清洁能源,水电、天然气等占能源资源比重较低。能源供应过度依赖煤炭,已经并将继续加重环境和运输的压力。与此同时,山西与煤炭关联建立起来的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产值约占到全省工业产值的80%。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煤炭产业。

    2.能耗水平高,支柱产业以高耗能产业为主

    高耗能的产业结构、GDP能耗水平高、初级能源为主的品种构成,是山西能源结构的显著特征。2005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为2.95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2倍,主要产品能耗和工艺能耗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既对本省经济增长产生有效拉动,但同时又使山西面临着高耗能经济所形成的巨大压力。全省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仍在加剧,高耗能产品的增势依然强劲。2008年在规模上工业中,煤炭、化工、焦炭、建材、冶金、电力六大支柱产业能耗总量为12606.67万吨标准煤(当量值),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的比重为97.59%,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

    3.能源消费以煤炭和火电为主,经济的“高碳”特征明显

    山西省能源消费以煤炭和火电(主要靠消耗煤炭)为主,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原煤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从能源终端消费情况看,2008年全省煤炭直接消费3654.4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占全省能源终端消费的29.3%。煤炭的大量直接消费,不仅造成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而且由于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CO2,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致使经济发展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4.自然资源超常开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能源工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逐年加重,水土流失、煤矿区土地与生态破坏、土地盐渍化、荒漠化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山西采煤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矿井水和洗煤污水排放,加剧了水资源浪费和水环境污染。全省生态系统退化现象日益加剧,生态环境整体上十分脆弱。受能源经济结构和布局影响,结构型污染特征明显、城镇大气环境、水环境质量处于较高污染水平、区域性污染问题突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新山西,实现“三个发展”,决定山西必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山西要加快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不改变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状况,不突破环境瓶颈,不拓展环境容量,最终经济社会发展既不可能好、也不可能快。发展低碳经济为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描绘了宏伟蓝图。

    1.是落实“三个发展”的重要举措

    山西要实现“三个发展”,就必须以企业、产业、矿城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能源基地全面转型。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山西产业结构单一化、重型化、初级化问题和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不可持续问题以及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有利于山西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是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发展”的重要举措。

    2.是减少碳排放、促进环境友好的必然选择

    由于山西省独特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势必引起的碳排放量的增长,使山西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的矛盾在未来时期将显得更加突出。有关资料表明,2008年全省废气排放量达23180亿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06万吨,烟尘排放量54万吨,粉尘排放量45万吨,给山西的大气污染治理带来极大压力。而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减少废气排放、保护环境,对于山西实现和谐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是应对国际压力和国际挑战的重要战略抉择

    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在世界上受到极大关注,我们必须采取有力行动,积极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导致的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规则的变化。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应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已呼吁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通过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等方式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山西省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品种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必将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走低碳道路,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是应对国际压力和国际挑战的重要战略抉择。

  三、山西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和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我国国情和山西省省情看,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将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山西省的自然资源禀赋就是高碳、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1、能源消费需求旺盛,短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迅速转变

    当前,山西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都对重化工业产品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消费的旺盛需求。同时,山西作为产煤大省,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维持较高的比重,从而带来CO2的较高排放强度,山西省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2、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提高能源效率短期难以实现

    产业结构由“一、三、二”至“二、三、一”最后达到“三、二、一”格局,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近年来,山西省产业结构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仍较为突出。2008年山西省三次产业比重为7.2:59.2:33.6,第二产业比重比2000年上升了12.7,第三产业则下降了10.2。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工业,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比重偏低,致使全社会能耗强度偏高。从工业经济内部结构看,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业、黑色金属业、有色金属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等7大重点耗能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559.7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8.29%。历史形成的山西省现实产业结构,要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地调整和改变,难度相当大。

    由于当前部分行业仍存在一些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加之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这些企业难以及时地关停并转,致使部分地区仍存在突出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

    3、尚未建立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尽管我国相关的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低碳经济发展有关的优惠政策,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管理机构的变化及政策规定的不完善,一些鼓励政策名存实亡,部分政策因难以执行而未执行。在2009年年初的山西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曾有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引入低碳经济理念,推进‘低碳山西’发展》的提案,引起有关部门关注,但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尚未建立,低碳经济发展还没有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4、节能及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滞后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目前,山西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的优惠政策支持,还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政府投入机制不稳定,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资金不足。同时,市场已有低碳技术一般“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整合。

    5、“锁定效应”的影响短期难以消除

    山西省重型化产业结构,使企业的一些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大件耐用消费品等资金技术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期间不易废弃,具有很强的“锁定效应”。如炼焦、电力等行业,资金和技术的锁定效应均较强。山西工业企业一方面形成了对煤焦产业的深度依赖;另一方面,矿业经济由于其前期投入大、设备专用性和产品的“中间性”,产生了“锁定效应”和“粘滞效应”。如果企业要转型,必将承受巨大的转移成本,所以产业退出、转型难度较大。因此,在当前经济的发展阶段,如何避免资金和技术锁定效应的束缚,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挑战,山西省必须认真规划投资类型,鼓励和促进技术革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