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绿色北京引领时尚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点击数1150  更新时间:2010/3/26 8:19:2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

  问:请您谈谈什么是低碳生活?您对市民参与低碳生活有什么希望?

  李庆:低碳生活,就是减少生活作息时所消耗的用能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种低用能、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是人类未来的生活趋势。有人也将它称之为一种健康的、自然的、安全的但又不降低生活品质的生活模式。近几年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悄然走进我国,我们一直都在积极地宣传这种先进的生活理念,就是希望低碳生活、绿色消费能够逐渐成为老百姓的行为习惯,并融入衣、食、住、用、行等多方面。

  但从目前情况看,低碳生活还没有成为老百姓自觉的行动,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水平问题,社会发展阶段因素等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在低碳生活的引导和普及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根据有关研究报告,我市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能源碳排放量2005年比1995年增加了2倍左右,这一方面表明老百姓生活水平在提高,社会经济在发展,另一方面从目前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分析,还是有很大的节约空间。比如,如果我们将60瓦的白炽灯换成13瓦节能灯,每小时可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倍;在午餐休息时间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电源,每天可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搭乘火车或地铁来取代开车,在8公里的里程内可减少1.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一次淋浴不仅可以节约10公升水,还可以把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

  低碳生活实际上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它就在我们身边,除了政府需要提供低碳节能的硬件设施和条件外,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从生活小事和细节做起,共同参与节能减排,那么,绿色北京的目标离我们就不会远。

  习惯和观念是最大阻力

  问:现今,实现“低碳生活”普及的最大阻力是什么?如何倡导“低碳生活”?

  李庆:最大的阻力就是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低碳生活”要求的是普通居民生活中的节能减排,要提高市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必须加大宣传倡导,让“低碳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的氛围,使“低碳生活”成为一种百姓推崇的文明生活习惯和态度。

  倡导和普及低碳生活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宣传。向百姓传播低碳生活的概念、内容和方式;二是引导。引导百姓享受、实践低碳生活,这两年在全市推广的“一元节能灯”等惠民工程,就是引导百姓低碳生活的典范;三是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可以促进北京绿色产业的形成,低碳产品如果充实百姓的生活市场,那么,低碳生活的普及就具备了前提和条件。

  推行低碳任重道远

  问:北京节能环保中心是这次“绿色北京,低碳生活”大型倡导活动的发起单位之一,请问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在推进全市节能减排事业发展中还担负着哪些责任?

  李庆: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推进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目标的提出,节能减排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节能环保中心作为全市唯一从事节能环保综合性工作和承担政府委托职能的专业机构,节能中心事业发展也被推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根据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新要求,节能中心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市发改委的中心工作,牢牢抓住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充分发挥节能中心服务政府和服务社会两项职能,为政府及社会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政策研究、机制推进、技术推广、宣传培训、工程示范五大专业支撑。我们的目标是把节能中心建设成为政府节能政策和重点工程的推动者,成为企业由“以退促降”向“内涵促降”机制转变的引导者,成为社会节能行动的倡导者。

  问:现在全社会都在倡导“低碳”理念,请问发展低碳经济对于绿色北京建设有什么意义?

  李庆:“低碳”理念不仅仅需要市民改变生活方式,还需要企业在生产过程、技术研发等各个环节走节能环保的道路。目前我市把白炽灯换成高效节能灯,在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推广高效节能电机,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扶持和推广节能工程项目,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汽车等的做法,都是促进低碳经济、优化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好方法,这也说明了低碳经济的地位举足轻重,企业需要积极在生产工艺中发展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沼气等等,这些清洁能源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低碳经济”要求世界各国从高碳排放的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的生态文明进行革命性转型,市民要“低碳生活”,企业要“低碳生产”,社会要“低碳消费”,实质上是囊括了方方面面的节能减排降耗。用这样一个全方位的“低碳”理念来发展经济和引领生活和消费、促进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客观需要,是推动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