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高峰论坛举行第二次讨论会
碳减排机制成为讨论焦点
又讯(记者 张杨) 4月3日下午4时15分, 参加2010中国(大理)国际绿色低碳技术高峰论坛的部分嘉宾就碳减排机制对全球经贸格局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陈文敬主持讨论。 讨论主要围绕碳关税、碳交易、清洁能源的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展开。通过讨论,与会嘉宾共达成四个方面的共识。一是必须要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提高国民经济发展质量;二是中国对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十分关注,该机制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创新、投资等方面的帮助,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三是中国将承担起共同而又区别的责任;四是大理应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和目前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优势地位,成立区域性的碳交易中心、环境保护协会或节能减排机构,并发挥重要作用。
“碳减排机制对全球经贸格局的影响”讨论发言要点摘登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本次讨论会议主持人陈文敬:本次讨论我们主要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美国和欧盟提出来的边境调节税“碳关税”,使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时还面临着外部压力,这是否会成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二是有关碳交易的一些具体问题;三是清洁能源的技术创新,发达国家是否能够实现先进技术的转让?同时我国又应如何赶上新一轮的技术创新,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 中国欧盟商会总经理唐亚东:过去的实践表明,清洁发展机制(CDM)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创新、投资等方面的帮助,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制。我个人是反对边境碳税的,因为这和其他的一些系统有冲突。 西门子(中国)副总裁梁毅强:目前在中国很多单位都在推进CDM这个机制,但是在中国CDM机制还没有完全完善,推进还有一定难度。作为企业,我们很欢迎这个机制,因为它对于社会、环保等各方面都有好处。应该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 英中贸易协会中国区总裁Brian Outlaw:低碳经济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来实现碳的减排。CDM从本质上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机制,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应该找一些方式来改善这个机制,而不是仅仅关注于“碳税”。在减排的具体行动当中,应当鼓励全世界共同合作起来,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发展。 中新股权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高志凯:绿色发展是硬道理,是软道理,是巧道理。建议大理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和目前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优势地位,成立区域性的碳交易中心、环境保护协会或节能减排机构,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亚洲区副总裁黄杰夫: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应该建立一个市场机制。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节能减排做的好,可以把碳排放指标卖出去,则“碳”在气候交易所上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资产,就是利用技术工具来保护自己、防范风险的工具,就有实实在在的利用价格,因此“碳交易”这样的形式可以去推广。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一切消耗资源、一切破坏环境都可以归结为碳的排放,而碳的排放是可计量的,这就使我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了统一的标准,因此低碳经济比绿色经济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低碳经济包括新兴产业、文化艺术产业、工业产业以及低碳生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提高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梁猛:“绿色”指环保,“低碳”是谈碳的排放,这本身就是个污染问题,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应混淆。“低碳”是指减的多,而不是排放的少,大理应将重点放在环保上。政府应将企业、项目等进行分类,识别技术、产品和企业,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如何给予金融支持。 (本报记者张杨根据录音整理)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