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低碳发展区域特征与战略方向 |
作者:梁本凡 李…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 点击数4292 更新时间:2010/8/1 11:26:0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迫使世界经济发展向低碳转型。低碳经济既是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是发展中国家应遵循的发展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革命。2010年是中国低碳发展年。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中国勇敢地与西方国家集团进行气候博弈,引起了国内民众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同时,惹怒了一个半世纪以来,企图殖民中国、统治世界的西方新老列强,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3月“两会”期间,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成为参会代表热议的话题;进入四、五月份,民间与地方低碳活动风起云涌, 低碳概念在国内广泛传播。以世博零碳馆开放为标志,2010年中国低碳发展起步达到高潮。但是,我国低碳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与问题,起步并不顺利。本文重点研究我国区域低碳发展的形势与任务,突出问题与战略重点,节能减排指标分配改革思路,为各地区探索自己的低碳发展道路,实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健康转型指明方向。 中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增长 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碳排放的主要的来源。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究数据表明,1952~2007年期间,因化石能源消费,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增加了51倍。 图1可见,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之间,呈现出一个指数型耦合相关关系。三条曲线处于高度重合或平行状态。这表明, 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增长和碳排放增长倍数之间的变动与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 影响我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碳排放系数,和单位GDP产出的能源投入强度等等。 例如,图2中的第3项与第6项(ENERGY/GDP),是生产单位GDP的能源强度指标,这个指标,客观上是对产业结构、生产技术的描述。技术进步,结构转型与优化,必然减低能源强度。第4项(GHG/ENERGY),是单位能源消耗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称为排放因子或排放系数,与产业结构无关,但与能源结构和能源中的碳含量有关。新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综合能源的排放因子,是影响低碳发展的重要因素。 1952年, 我国煤炭消费的比重超过了90%,到2009年,总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消费总量仍占到了69.9%。由于煤炭的碳排放系数高(见表1), 所以,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我国单位能源消费,具有高碳排放特征。2006年,我国综合能源需求为24.627亿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3亿吨, 综合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为2.152,碳排放系数为0.5869。 我国单位GDP产出的能源投入强度, 近年来有很大的改善, 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距离。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决定中国碳排放高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单位GDP产出所需的能耗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碳排放高增长与经济的高速增长,呈正相关关系。1959~2007年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经济总量,分别增长了49倍和67倍,相应地,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增加了51倍。 李善同等在假定2010~2050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从3%降到2%,能源利用效率每年提高3%~2.5%等条件下,设定基准情景,对我国未来能源消费需求与碳排放做了系统的分析与预测。 从表2可见,虽然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处于迅速改善状态,能源结构也越来越变得低碳,但由于人口增长与人均GDP的增长,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在2045年以前,一直保持增长。由此而导致的碳排放总量在2045年以前也一直处于增长状态,2010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5.09吨,到2045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达到8.98吨。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分布特征 2006年, 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4.05吨。2007年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4.99吨,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出0.29吨。中国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分布,具有以下区域特征: 全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呈一带两区分布格局。(见图3)。 西部地区,为中碳排放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在4-8吨之间,围绕全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上下变动,范围包括青海、宁夏、甘肃、新疆等个省、自治区。 中部地区,为高碳排放带。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在10吨以上。范围包括四川、内蒙古、辽宁和吉林等省、自治区。 东部地区,为高低碳交错排放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在0~10吨之间。范围包括沪、浙、闽、海南、广东、广西、冀、晋、豫、皖、苏、渝、鄂、湘、滇、川、黑、鲁、等省、直辖市、自治区。 全国万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 西北高东南低,呈带状梯度分布格局。(见图4)。 东南沿海地带,为低碳排放区,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0~2.5吨之间。范围包括沪、浙、闽、海南、广东、广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 中部地带,为中碳排放区,万元GDP排放在2~4吨之间。范围包括冀、晋、豫、皖、苏、渝、鄂、湘、滇、川、黑、吉、辽、青海等省、直辖市、自治区。 京津与黔冀是中部地带的特例。其中,京津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0~2.5吨之间,而黔冀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4吨以上。 北部地带,为高碳排放区,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4吨以上,范围包括宁夏、甘肃、新疆、陕西、内蒙古等个省、自治区。 主要受人均GDP不同的影响,单位GDP的碳排放水平,与人均碳排放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别。如贵州,人均GDP水平低,所以,万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高。 中国各地低碳减排压力状况 与“G8+5”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碳生产率位于较低水平,2007年中国碳生产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法国的6.8%。由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国的碳能源排放系数较高。在“G8+5”国家中,2007年中国的碳能源排放系数仅低于印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0.73吨CO2/吨标准油。中国低碳减排压力,来自于中国我国碳排放总量,在2010年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达到1.39吨,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各地碳减排压力,取决于各地碳预算亏损与盈余的程度。碳预算亏损地区,存在碳排放负债,减排压力大,碳预算盈余地区,存在碳排放空间,减排压力小。 从图5可知,全国碳预算亏损与盈余的省份分四大类:一类是碳预算大幅亏损省区,主要是山西与内蒙古,两个重要煤炭资源输出省、自治区。二类是碳预算小幅亏损省市区,包括上海、辽宁、天津、河北、山东、宁夏等省市区。三类是碳预算接近亏损省市区,包括北京、新疆、青海、吉林、黑龙江、海南、浙江等省市区。四类是碳预算盈余省市区,包括甘肃、陕西、江苏、重庆、福建、湖北、云南、江西、河南、广西、安徽、湖南、广东、四川等。 中国低碳发展情势与问题 2009年11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通电话时表示,哥本哈根会议成功的关键,是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坚持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但是,以丹麦为首的西方国家却不愿意这样做。他们不仅不理中国政府的建议,而且脱离巴厘路线图,在气候峰会上,背着中国与众多发展中国家,抛出所谓丹麦议案,置中国于不义,置发展中国家于不利。 我国代表团在总理温家宝总理的领导下,联合与团结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勇敢地与西方国家集团进行博弈,抛出了新方案,挫败了对方的阴谋。 最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以我国主导的气候方案取代丹麦等发达国家方案而结束会议,赢得了谈判的主动权,赢得了尊严,赢得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赞誉,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由此,引爆2010年中国低碳热。 “两会”热议低碳经济 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在“两会”期间,收到了大量有关如何落实我国减排承诺的低碳经济议案。九三学社中央有“关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建议”,民盟中央有建议适时开征碳税的提案。到3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两会”热议中国低碳经济达到高潮。《报告》全面总结了全国人大常委会2009年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一步阐明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低碳经济”这个词是这一届政协委员提案当中的关键词。 大多数“两会”代表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要求。在以低碳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角逐中,谁领先一步,谁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并成为国际市场最大赢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未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前景,也决定着世界的未来。 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资源尤其是能源矿产资源的消耗仍有较大增长需求,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需要间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环境保护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要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各项发展目标,解决目前存在的环境和发展矛盾,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最佳选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