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广东抓住国家低碳试点机遇 打造低碳发展先行区 |
作者:吴哲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3399 更新时间:2010/11/3 18:01:4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广东省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启动大会今天在广州举行,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再次担起低碳发展先行先试的重任。 随着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庄严承诺减排,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今后更长一段时期社会关注的热点以及共同努力的方向。今年8月,国家正式启动包括广东在内的首批“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目前《广东省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通过省政府审定,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 作为试点省,广东如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如何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如何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先行先试,广东正在探索低碳发展转型之路。 国家已正式启动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并将广东列入首批低碳省试点之一。那么,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对广东的意义何在?广东又将如何做好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日前,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朱小丹接受南方日报专访,畅谈广东低碳发展之路。 ○低碳试点 坚决杜绝概念炒作和搞形象工程 南方日报:请介绍一下广东被国家列入低碳省试点的有关背景。 朱小丹:今年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广东等五省八市列入国家低碳试点范围。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家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是为了积极探索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推进绿色发展的经验,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落实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国家要求试点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特色,大胆探索,注重积累成功经验,坚决杜绝概念炒作和搞形象工程。 广东为积极向国家争取列入低碳试点做了一系列前期工作。低碳试点地区是国家根据地方申报情况,统筹考虑各地工作基础和试点布局的代表性确定的。将广东列为低碳省试点,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我省低碳发展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使我们深受鼓舞,同时也倍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广东将认真按照国家试点工作要求,务实有序做好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为建设成为我国低碳发展的先行区、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和科学发展的试验区而不懈努力。 ○低碳绿色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助推器 南方日报: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 朱小丹:前不久,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强调,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开展低碳试点完全符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与长期以来国家和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要求是一致的,就是要探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能效、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途径,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开展低碳试点符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需要,必将对我省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是广东积极承担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责任的战略行动。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广东有责任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绿色发展中先行先试、探索有益经验,也有能力在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中承担更重要的任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是广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试点工作将有力促进我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节能减排水平,并将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是广东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通过试点,有利于促进广东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变,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缓解能源紧张的不利局面。 ○办“绿色亚运” 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亚运筹备方方面面 南方日报:广东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有什么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朱小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体制发育比较完善,对外开放程度比较高,这些都是我们推动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托。特别是近年来,我省积极实施“三促进一保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已经为低碳绿色发展打下了较好基础。我省为努力实现举办“绿色亚运”的承诺进行了不懈努力,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于亚运筹备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广州的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空气更清新,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各界关注低碳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广东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也面临严峻挑战。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广东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能源硬约束将进一步趋紧,环境容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克服低碳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将是一个艰难的改革攻坚过程。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直面挑战,战胜困难,努力走在全国绿色发展前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