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碳排放交易将有杆“秤”
作者:沈勇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  点击数1079  更新时间:2010/11/20 16:43:4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深圳特区报讯 (记者 沈勇)低碳时代,碳排放交易成为方兴未艾的事物。然而碳排放不能称、不能量,如何交易?深圳相关产学研单位正尝试突破瓶颈。昨日,“碳排放定额标准与交易机制”课题研究在第12届高交会上正式启动。

  “碳排放定额标准及交易机制”课题研究,首先要解决低碳减排任务的具体量化问题,将减排落实到各单位。同时建立起一套完整而详细的能效评价体系,为国家制定能源战略计划、出台引导和激励政策、促进自主节能减排提供基础。

  在定量基础上,充分发挥金融力量,在耗能大、排放多的实体(国家、企业或个人)和耗能少、排放少的实体之间,建立并完善碳排放权的交易所场内交易机制。一方面通过交易所平台实现资源重新配置;另一方面通过交易产品的设计,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开发与广泛利用,以便总量上不断降低排放。

  记者了解到,新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填补我国在碳排放标准研究和应用方面的空白,建立起碳排放登记与交易信息系统,建立整个国家的节能监管体系,完善各类排放权的市场交易机制,促进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合规性,对国家未来的环境保护、能源战略和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该课题的研究包括建筑物碳排放定额标准与碳审计指引、工业碳排放定额标准与碳审计指引、交通碳排放定额标准与碳审计指引、森林碳汇碳排放定额标准与碳审计指引、碳金融交易机制与产品、碳金融衍生品设计方案、建筑物碳排放登记系统等七个子课题。

  课题研究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深圳市嘉力达实业有限公司四家单位共同开发,并将以课题为基础,建立能效研究中心实验室。

  高交会评论

  就是要吹这样的“低碳风”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陈冰

  在“低碳经济”成为流行语以后,以“低碳”为前缀的词汇风起云涌。“低碳生活”、“低碳科技”、“低碳交通”、“低碳学校”……如同无孔不入的风一样,“低碳”穿行于政府政策、媒体报道、论坛议题和人们的日常对话中。

  正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则给人以别样的感受。这里不再是“吹风”、“通气”式的虚功,而是亮出了实打实的干货。高交会的低碳环保主题,是通过提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展”的层级而实现的,展示出的皆是有形的科研成果和正在实施的项目。18日举行的“绿色低碳论坛”,也不是泛泛而论,而是直击如何造出新能源汽车、如何发展藻类产业等具体问题。“低碳风”的种子在深圳开始落地,看得见的干货正渐渐浮现。

  和任何一场技术革命一样,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生活,关键是技术突破,能够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来。低碳经济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比如电动汽车,如果充电像加油一样快捷,车速能够达到传统的油动车,人们是很容易接受的。而要让电动车达到甚至超越油动车的性能,非得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是骡子是马,需要拉到市场上溜达一下,才会被市场所接受、所推广。

  需要警觉的是,一些企业用高耗能手段营造低碳产品模型,从而获得政府资助。比如在建筑中用光、声、电营造出“绿色”氛围,就把这个建筑美其名曰“低碳建筑”,实际上真正的低碳建筑是尽量不用或少用电动的光、声、电。一些地方在核心技术没解决之前,不计成本地“大干快上”新能源工程,既不考虑资源的浪费,也没思考对产业有序发展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比如太阳能、风力发电,全国大约有100个城市将其作为支柱产业,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低端产品的现象令人担忧。因此出干货的另一层含义是,考虑整个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局部发烧可能会让整个产业干涸。

  就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言,低碳生活并不意味着非要开电动车、用风电、住太阳能房屋,而是如何使用能源、怎样节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远比转向使用可再生能源,要低碳得多。只要有效利用现有能源,可把碳排放量降低40%,人们照样可以享受到便捷的交通、冷暖相宜的住房、可口的食品和可心的穿着。每个市民要想过低碳生活,那么就从节能开始,拿出干货来――不浪费一度电、一滴水,也就挤掉了能源使用上的水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