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我的低碳实践与成长
作者:叶瀚中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1866  更新时间:2011/1/18 9:00:5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记得几年前第一次看戈尔的《难以忽视的真相》时,片尾不断变换的字母交错表达着一个明确的意思——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公民,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来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让地球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地方。从那之后,我就时常想:作为这个新世纪的主人,我们是否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为环境保护做些更有创新意义的贡献?


  在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大一时,我和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同开发了家用无线射频电表。这个电表运用单片机和无线射频技术,实现了户外电表的室内无线读数,即用户只需将探测端加装在家用电表的测量线上,就可以通过读数端接收的无线数据随时在室内了解家庭的用电情况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能够为中国的家庭减少不必要的用电浪费,让人们养成节电的习惯。


  进入大二后,我渐渐了解了“生态工业”这一概念。然而,国内生态工业发展缓慢,除了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原因,信息平台的建设不足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于是,通过相关学科老师的指导和与同学们的讨论研究,我和我的同学共同设计了国家级生态工业环境数据库系统,它通过软件和网络信息技术,为现有工业园区的工厂搭建生态工业链,从而实现废物利用和资源循环使用。这一方案得到了众多专家的认可,并在全国110多份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当年Rework China 低碳集成生产方案竞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今年年初,我注意到一个美国人创立的Freecycle组织,这是一个通过互联网上的群组功能来实现各个地区的人们之间通过网络共享旧物、互赠回收的民间组织。这一模式将数万吨的可用物资从垃圾堆里拯救出来,真正实现了物尽其用,低碳环保。由于语言问题和宣传资金有限,这一模式一直未能在亚洲这样的非英语国家发展壮大。因此,自2010年年初我决定带头建立这样一个本地化的公益组织并命名为G&G(Giveand Get,即旧物互赠,各取所需之意)。经过半年的努力,这一项目获得了多方支持和参与。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相信,这些新尝试都会让我有更好的平台来实现自己的环保创意,用更专业的技术水准来开发新的环保科技。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的努力必将为世界带来不同,为构建低碳社会添砖加瓦!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