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碳税比碳交易更适合中国”
作者:蔡若愚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点击数1889  更新时间:2011/4/3 8:38:2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碳税还是碳交易?
  
  面对日益严峻的污染问题,其实环境经济学领域早就给出了基于市场的两种经济激励手段:一种是基于污染量控制的排污权交易政策;另一种是基于价格的税收手段或排污收费政策。前者是现在正流行的碳交易市场,后者则是曹静极力主张的碳税。

  目前来看,占主流的显然是碳交易市场。从《京都议定书》开始,碳交易市场就成为在其框架下最符合谈判原则的一种制度设计。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2007年碳交易量从2006年的16亿吨跃升到27亿吨,上升68.75%。2008年上半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值甚至就与2007年全年持平。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就如曹静所说,一般而言,政府都会更倾向于使用碳排放权交易,因为现有企业更欢迎免费发放排放许可证的机制,而往往反对新的赋税。另外,在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碳排放交易所依据的定量化的减排目标也较为直接。
   
  然而,碳税的好处在于,它既可以避免像《京都议定书》里设定一个基准年的“一刀切”缺陷,还可以通过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来对市场的扭曲进行纠偏。更为重要的是,碳交易可能只是完成了排污的转移,但碳税却是真正地直指“减排”。
   
  曹静表示,特别是在一些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还待完善的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并无经验,且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和适应过程。这种情况下,碳税的制定与实施可操作性更强。
   
  简而言之,市场还不足够承担的,让政府以其更擅长的税收来解决。由此推论,中国也是更适合选择碳税的国家。
  
  碳税,何时出鞘?
  
  早在2009年9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就发布了一份《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的报告,提出中国可以考虑在未来5年内开征碳税。其路线图为2009年进行燃油税费改革,2009年或之后择机推行资源税改革,资源税改革后的1~3年期间再择机开征碳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预计开征时间为2012~2013年。
   
  另一边,伴随着美国“碳贸易保护主义”和“碳贸易歧视主义”的发展,“碳关税”很有可能成为其打击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一种工具。因此经济学家樊纲的看法是:“如果美国实行‘碳关税’,中国就应该马上在国内实行碳税,从而通过WTO的禁止双重征税原则阻断美国意图。”
   
  现在,距离2012年只有一年。碳税是否已经箭在弦上?
   
  去年5月,在成都举行的2010中国绿色公司年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透露,碳税研究的工作已经进入到了游说阶段,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征收。
   
  当日,曹静给出的答案也是“十二五”期间有可能进行试点。“‘十一五’时期有关节能减排的技术手段进步较快,留给‘十二五’、‘十三五’的空间相对较小,此时可以更多设想从经济手段着手。”曹静说。
   
  根据她们课题组的测算,如果碳税税率低的话,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很小。例如当碳税税率定在每吨二氧化碳为50~200元左右时,局地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害可以相应减少9%~30%左右,而对GDP的损害仅为0.51%~0.01%之间。但如果碳税税率接近欧盟的ETS(碳交易计划)标准时,对GDP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而官方提出的税率甚至更低。去年的会上,姜克隽研究员认为,50~100元一吨二氧化碳是一个比较高的税负。他建议选择低一点的税负可能更好,比如20元左右——这个标准与环保部规划院课题组的建议一致。财政部则建议碳税在起步时,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征税10元,直到2020年才提高至40元/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