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低碳发展 先行先试拓出新路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云南日报  点击数1559  更新时间:2011/4/18 10:52:5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低碳发展 先行先试拓出新路(组图)
国内海拔最高的风电场者磨山风电厂建成投产

低碳发展 先行先试拓出新路(组图)

良好的森林植被是云南低碳发展的生态保障孙晓云/摄
低碳发展 先行先试拓出新路(组图)
装机容量为420万千瓦的小湾水电站建成发电孙晓云/摄

  近年来,极端气候屡屡出现,已经敲响了警钟温室气体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

  因此,低碳发展已经成了世界共识。云南省高度重视低碳发展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原则,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制定了《云南省低碳发展规划纲要》。

  作为全国首批低碳发展的试点省份之一,云南“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云南正在从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调整能源结构、建立补偿机制等方面入手,走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低碳发展之路。

  低碳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发展,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低碳就是指较低或者更低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6种温室气体排放,而低碳发展就是以更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新兴发展模式,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应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即低碳发展的着力点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逐步实现低碳技术的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新技术条件下的经济竞争力。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及全球环境危机加剧的大背景下,推进低碳发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

  可再生能源占比领先全国

  “十一五”期间,我省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增强森林碳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推进了低碳发展。

  过去的5年中,云南省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产业,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已经达到25.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初步估算,每消费一吨标准煤会产生大约2.5吨的二氧化碳。而目前国内电力结构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能源在国内占绝对的统治地位。2010年,云南省水电装机容量达到了2570万全瓦,年发电量813.8亿度,水电与火电的装机比例达到了70:30,水电装机容量远远超过火电。全省新增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使用面积35.8平方米;完成56个村级集中供电光伏太阳能建设。2009年12月,亚洲省会城市最大光伏发电站昆明石林166兆瓦太阳能发电实验示范项目首个发电单元成功并网发电;我国高海拔地区首个风电场大理下关风场一期工程者磨山和大风坝正式投产。

  5年节能少排3750万吨二氧化碳

  节能降耗成绩显著,能源效率持续提高,我省单位GDP能耗从2005年的1.73吨标煤下降为2010年的1.438吨标煤,累计降幅达到17.4%,累计实现节能15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50万吨,“五年中,全省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了31%。”累计关停小火电92.8万千瓦,累计淘汰16个产品落后产能4800万吨,全省累计推广政府补贴节能灯2500多万只,位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增速超过同期全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

  到2010年,全省共完成退耕还林35.6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65.8万公顷,封山育林11.3万公顷,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全省有林业用地面积247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4.7%,居全国第2位;森林面积1717公顷,占林地面积的73.4%,居全国第3位;森林覆盖率52.9%,全省森林蓄积15.54亿立方米,活林木总蓄量17.1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位,森林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

  CDM项目开发成绩突出

  云南是国内最早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的省份之一,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对清洁发展机制的系统研究和开发工作,至今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取得了突出成绩。截止2010年12月底,云南省共有143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联合国执行理事会注册成功,项目总数居全国第一,预计年减排54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云南也是全国最早开展低碳工作的省区之一,颁布了《云南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成立了以省长挂帅的云南省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在省发改委增设了应对气候变化处,成立了省级CDM中心,有专业化的CDM项目开发机构,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争取国际资金和技术支持,特别是CDM项目的合作,增强云南低碳发展的能力,促进云南低碳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结合国家低碳试点工作要求,已经启动了云南省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

  先行先试做特色低碳发展示范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两强一堡”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推进低碳发展,对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低碳导向型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低碳发展这条主线,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强度为核心,以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基础,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从生产、消费和制度建设三个层面推进低碳发展,努力形成节约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低碳发展路子,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到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35%,比2010年降低20%;可再生能源发展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2010年的25.5%提高到30%;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低碳产业比重明显增加;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单位GDP能耗控制在1.22吨标煤/万元以内;低碳发展观念在全省范围内广为接受,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建立;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建立,低碳试点建设稳步推进;森林碳汇进一步增强,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5%(按2003年前标准基计算),森林蓄积量达到17亿立方米。

  建设国家重要的低碳能源基地

  充分发挥云南可再生资源优势,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加快开发水电,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把云南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低碳能源基地。加快建设以水电为主的电力基地,强化水电等清洁能源在低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统筹协调中小水电站开发,推进“以电代柴”、“以电代燃料”的农村用能结构变革。到2015年,全省水电装机容量接近6000万千瓦。大力开拓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应用,到2015年全省风电的装机容量达到300—40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总规模超过30万千瓦,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50万平方米,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实用面积累计达到150万平方米;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质能发电均有较大发展。到2015年,全省水电与火电装机及新能源比例调整到72:23:5。

  强化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以工业、建筑、交通为重点,全面推进节能工作,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钢铁、煤炭、化工、有色金属、电力等重点行业和年综合煤耗万吨标煤以上的重点企业节能评估审查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强化项目审批问责制,确保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耗水平达到能耗限额标准及相关要求,强化重点行业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快钢铁、铁合金、铅锌、焦炭、黄磷、建材、电石、化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淘汰,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对落后产能进行改造。加强建筑节能,发展低碳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工程实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并纳入建筑工程全过程监管。城镇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强制型标准设计阶段达到100%,施工阶段达到98%。到2015年,新增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太阳能采暖示范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米,太阳能光热与地源热泵结合系统应有示范建筑面积超过500万平米,新增农村建筑太阳能光热利用示范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米。节能建材产品在新建建筑的使用比例达到50%以上。推进交通节能,发展低碳交通,大力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建设,提高铁路及航运运输量在全省交通运输总量的比重。到2015年,全省运营车辆、船舶全部达到燃料消耗量、排放量限值标准,在公交、出租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到2012年发展千辆新能源汽车,其中公交客车占比75%。

  建设“森林云南”发展碳汇经济

  云南作为全国重点林区,具有发展碳汇造林的良好条件。根据碳汇造林项目要求,对全省无林地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合实施碳汇造林项目的土地,统筹规划,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到2015年,全省完成荒山荒地造林133万公顷,封山育林67万公顷、中低产林改造133万公顷,中幼林抚育67万公顷、雨雪冰冻灾后森林恢复133万公顷、特大干旱灾后森林恢复180万公顷。对全省现有森林植被的碳汇量进行科学估算、评估可用于碳汇造林的宜林地资源,为今后开展新的碳汇造林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争取使云南在这一领域走在全国前列。推进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为重点的城市园林绿化,增加城市碳汇。到2015年,全省城市建成绿化用地超过35%。

  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逐步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向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发展向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与加快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转变,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积极培育与壮大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产业、生物产业,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废弃物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应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火电、化工、煤炭等高耗能、高污染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发展。同时创建低碳工业园、发展低碳农业。

  制定低碳发展标准

  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人才培养,提升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逐步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核算、考核体系和管理体系,为我省碳排放指标的分解考核提供依据,为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打下基础。研究制定我省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能效与碳排放强度的标准、标杆,开展资源或强制性标杆管理。研究制定低碳城市、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社区等的相关指标与统计体系,为低碳发展及考核提供技术支撑。加大可再生能源、农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低碳技术的技术引进及推广力度,搭建低碳技术研发创新平台。

  低碳发展需要全民参与

  低碳发展是一项全民行动工程,因此要把低碳理念融入到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推行低碳生活方式,促进低碳消费。倡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由于人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另方面,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源、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减肥群体又嗜好在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进行瘦身消费,其环境代价是增排温室气体。

  “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而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而2008年以来国家执行的“限塑”令,其意义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据了解,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万吨二氧化碳。关联型环保意识不仅能引导公众明白“限塑就是节油节能”,也引导公众觉悟到“节水也是节能”,觉悟到改变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与节能、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

  今年第一季度全国车市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SUV同比增长48.8%。与此相对照,不少发达国家都愿意使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

  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并不一概反对小汽车进入家庭,而是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倡导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鼓励公众尽量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实行住房节能装修,科学合理使用点用电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大力推广普及节能产品和器具,通过舆论宣传及普及教育活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