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增加就业和改善环境的效益,因此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低碳经济将拓展对外投资领域,增加资金支持和技术合作机会,推动比较优势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对外投资内部结构更加均衡。不过,低碳经济下,中国对外投资存在多种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水平和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制约因素,为此,文章针对政府和企业提出了不同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一、低碳经济下全球经济及FDI的发展态势 有人将“低碳经济”称作“第四次工业革命”,它给人类带来的将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一样,它将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 (一)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推动了新兴产业的诞生,如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等,而且提高了劳动就业率,如向清洁和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转型,每创造一个直接的工作岗位,就业的乘数效应为2.5-4.1。此外,还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如建筑领域的节能降耗。正是由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增加就业和改善环境的效益,因此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二)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新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主要方向。据国际能源署不完全统计,目前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清洁能源发展政策,全力抢夺未来产业制高点和核心竞争力。 在美国,奥巴马主打“低碳新政”牌,积极推动气候立法,绿色低碳经济将作为美国经济新的主线。欧盟制定“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阻止全球气候变暖,并稳固欧盟在环保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出台经济刺激计划,重点发展太阳能产业,以实现其在多个低碳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韩国将“低碳、绿色增长”确立为国家远景目标,全力支持绿色增长。 (三)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未来投资的主流 在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形成共识之后,低碳外国投资成为全球未来投资的主流。其中既包括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合作形式将技术、工序或产品向东道国转移,也包括为了获得低碳技术、工序和产品而进行的多种形式的FDI。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未来三四十年内全球年均低碳经济投资在5000亿美元以上。据UNC-TAD统计,2009年全球流入三个主要低碳行业(可再生能源领域、循环再利用领域及与环保技术有关的产品制造领域)的低碳FDI就达900亿美元,如果加上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的低碳投资,这个数字将更大。 从2030年各部门实现减排潜力所需的额外年投资额可以看出,低碳经济领域的投资非常重要并且潜力巨大。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低碳经济中的发展机遇 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逆势而上,实现投资净额565.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按照邓宁的“投资发展路径”理论,中国经济总体上已经进入对外投资大规模增长的阶段。而面对国际社会的低碳大潮,中国的对外投资必须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继续加大资本投入,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再上台阶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低碳经济拓展对外投资领域 低碳产业链不仅涵盖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还延伸到制造、建筑、交通、物流、销售等传统环节,低碳经济拓展了企业对外投资领域,也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以电力、工业、交通、建筑、垃圾管理、林业、农业这几类主要排放部门为例,在从今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为了达到减排的目的,这些部门催生了许多对低碳外国投资有巨大需求的领域。例如,交通行业是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为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采取各种减排措施,包括引进燃料效率更高的汽车、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以及加快生物燃料生产以替代石化燃料等。因此,必然产生对节能交通设备、生物燃料的更多需求。 在很多低碳技术领域,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低碳相关的设备制造领域中国有可能占据主要地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组件出口国,也是风力发电机制造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完全可以抓住低碳经济催生的众多投资领域的新机遇,推动国际经济合作实现更大发展。 (二)低碳经济增加资金支持和技术合作机会 在资金方面,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协议》中承诺,最晚从2020年开始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援助。清洁发展机制(CMD)的建立,允许发达国家投资者获得东道国气候减缓项目带来的温室气体减排信贷。一些非政府组织、基金会也针对特定的项目提供支持。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了鼓励和吸引低碳领域的外来投资,采取了多种资金支持政策。这些来自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支持,有助于对外投资企业更有效地参与低碳领域的对外投资,中国的对外投资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金的支持,在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快对外投资的步伐。
在技术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有众多中小型高科技公司,它们拥有技术,但缺少市场开发途径和资金。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或合资、合作经营等方式与其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合作开发跟踪技术前沿,有效地掌控和利用各种战略资源。 (三)低碳经济推动比较优势产业有序转移 一方面,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然而却非“强国”。目前,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产业占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然而,美欧等发达国家欲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实施所谓的碳关税。这意味着中国必须为即将出现的频繁绿色壁垒和更多的贸易摩擦寻求出路。 另一方面,中国在某些领域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如多晶硅生产企业已达50多家,产能20多万吨,远远超出国内市场需求。因此,中国需要拓展国际市场,做到市场与产能同步发展。 而低碳经济促使世界各国发展低碳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节能改造,很多国家发展具有集约优势制造业的意愿比较强烈,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有序转移提供了重要契机。 这种对外投资既可以促进投资所在地的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全球碳减排做出贡献;也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企业全球化生产经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制造业产业链向海外延伸,帮助中国企业突破产业升级中面临的一些瓶颈,并实现从点式投资向国际一体化生产体制过渡,进而建立中国的全球生产网络。 (四)低碳经济促进对外投资内部结构更加均衡 目前,中国对外投资结构已从过去以小型加工为主逐步发展到能矿资源开发、交通物流、加工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领域。2009年,流向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的投资占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3.8%。截至2009年底,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总存量中,商务服务类约为30%,金融类约为20%,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均超过10%。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深入和低碳经济的逐步发展,在中国对外投资新的增量中,对外投资重点领域将会调整优化,同时,对外投资的步伐将由制造向产业链的前端(设计、研发等环节)和后端(营销渠道等环节)延伸。以矿产资源对外投资为例,由注重大型能矿资源对外投资合作向能矿加工制造能力转移和能矿资源合作开发相结合转变,由此必将促进中国对外投资增量中各主要领域的比例分布更加均衡。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