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家:发展低碳经济当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 |
作者:王爽 杨方… 文章来源:济南日报 点击数1399 更新时间:2011/4/23 10:50:2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上周五,由济南社科院、济南城市经济研究会主办的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高层论坛在市委党校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为我市低碳城市建设建言献策。 我市发展低碳经济优势明显 市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邢建亚说,当前,资源匮乏和高耗能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经济增长的粗放程度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济南应当抢抓当前发展契机,用足用好国家各项扶持政策措施,以最小化的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目标。 我市发展低碳经济优势明显,有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低排放的三产比重达到52.6%,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同时具有能源、资源的有利条件,历城、济阳、商河地热资源蕴藏量近10万亿立方米,且地质条件较成熟。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逐步加快。近期,一批事关长远、潜力巨大的低碳项目正在加速推进,进一步助推了我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红帆能源低碳高新技术工业园、力诺集团700MW光伏电池片项目、桑乐太阳能产业园等园区、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山东电建光伏发电、山东东晨新能源等项目正在积极筹备争取尽快开工,大唐集团在我市黄河北区开发建设热电联产、风电场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洁净能源项目及热电管网等项目的前期调研和选址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济钢生态工业园区项目实施顺利。 发展低碳经济当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 邢建亚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应当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把“低碳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之一,研究出台发展低碳经济总体指导意见。推动资源环境立法,在城市规划、建筑、开发区建设等方面拟定低碳经济标准。健全环境税收政策,确保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加快能源价格机制改革,促进能源价格市场化。在财政预算安排中,重视对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开发、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业发展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低碳经济建设,形成稳定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区开展低碳经济示范,制定和实施示范行动方案。选择小清河滨河新区建立低碳生态示范区,选择高新区、经十东路建立低碳产业示范区,选择恒隆广场、万达广场等综合体建立低碳商务示范区,选择济钢建立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示范区。 同时,加快低碳产业发展。推动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及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循环产业发展,实施钢铁、化工、电力、水泥等四大产业低碳技术改造。创新发展碳金融,积极开发低碳信贷、低碳保险等低碳金融产品及服务。试点设立碳排放交易所,开展碳资产管理方面的探索和试验。 济南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韩圣喜认为,济南建设低碳城市,就是履行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责任,在国内外进一步树立起负责任城市的形象,使低碳城市成为济南走向世界的又一张“名片”。 构建低碳社会,低碳城市建设先行 山东经济学院经济与城市管理学院教授张英介绍,目前,城市人口消费能源的75%,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80%左右。具体到我国,截至2008年,城市数量655个,城市化水平达到45.68%,城市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消费总量的60%多,城市人均生活用能源消费为农村的3倍左右。如果不能实现城市低碳排放,低碳社会建设就无从谈起。因此,低碳城市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存在产业结构低级、能源结构以高碳能源为主,城市建筑能耗严重,城市交通碳排放严重,配套支撑体系缺失等问题。 张英认为,实现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党政机关要发挥能源节约示范作用,公众应该意识到自身在碳减排中的责任和义务,努力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低碳生活。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实现低碳产业发展。“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实现低碳化升级,煤电厂要求具有捕捉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促进城市功能从工业化功能到服务商贸功能的转化,积极促进低碳产业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抓紧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低碳能源。减少一次能源煤炭的使用量,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积极发展低碳能源,加速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这是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从而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治本之策。” 提倡建筑节能,力争实现住宅零排放。“建筑节能最可行的路径是在建筑中大规模推广使用太阳能、地热能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资源虽然是低品位能源,在工业、交通等领域推广应用较困难,但目前技术较成熟,成本较低,完全可以很好满足建筑中的热水供应、采暖、制冷等需求。”她认为,建筑节能的另一重点是提高大型公共建筑(单体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并采用中央空调的公共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对于占建筑能耗比重较大的空调,应逐步推行非电空调,大力推行燃气、天然气、太阳能等为能源的空调。推行节能住宅,从节能建筑材料到住宅建设和设计的各个环节必须坚持低碳标准,住宅的能源供应也应尽可能采用可再生资源,力求实现住宅的零排放。 改变出行习惯,发展低碳交通体系。发展低碳经济交通体系的思路是短期内通过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优先选用性能优良的车辆,建设良好的公共交通网络,保证公共交通的通畅和便利,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减少碳排放。目前,我国的电动燃油双模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商业应用已经基本达到成熟阶段。从长期看,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应该通过采用低碳燃料,积极发展电车、氢气等新能源交通,实现低碳排放。同时,应积极引导居民养成环保的出行习惯,鼓励居民近距离步行,远距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积极提倡合用或租赁汽车。另外,在城区内增加森林覆盖有助于碳固化。 “发展低碳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低碳城市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习惯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更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张英说。 (本报记者 王爽 实习生 杨方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