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低碳金融:低碳经济驱动力 |
作者:王敏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报 点击数2737 更新时间:2011/6/1 15:14:3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中国处于世界碳市场产业链底端 《中国企业报》:目前,中国的碳市场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杨志:在世界碳市场上,中国主导了清洁发展机制的供应方,但在全球碳市场上仍然缺少话语权,处于产业链的底端。 截至2011年4月1日,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为2947个,中国为1296个,占其中的43.98%(见图1);截至2011年4月2日,执行理事会签发的核证减排量为576398435吨CO2,中国为318649077吨CO2,占其中的55.28%(见图2)。这两项衡量一国清洁发展机制规模的数据都反映出中国是目前卖方市场的主导。 截至2011年4月2日,中国在联合国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量最大,占了79.85%,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这类项目开发的方法学简单,额外性易于确定,项目申报批准率高;另一方面,中国目前正处于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数量增长迅速。 表面上看来,中国主导了清洁发展机制的供应方,实际上,清洁发展机制市场的隐患已经浮现出来,在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的同时,中国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 中国所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后,通过它们的金融机构包装、开发,作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进行交易。例如世界银行分析,根据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二阶段碳信用额的供求空间,预计未来欧盟配额的价格在35—48欧元,而核证减排量只有在12—20欧元。两者实质都代表1吨CO2减排量,但是存在着巨大价差。碳市场核心的话语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中国提供了产品,但产品的标准和评估都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中国没有自己的交易体系,没有定价权,也没有完善的碳交易机构和人才,这里面包含着重大的系统风险和隐患。这就像中国为发达国家提供众多原材料与初级产品,发达国家再出售给中国高端产品一样,它们轻而易举地赚取了“剪刀差”利润。 《中国企业报》:针对以上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杨志: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权利就是金融市场中对金融资产包括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权,例如世界金融市场中对石油期货期权产品的定价权。中国在石油期货期权市场上之所以没有定价权,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构建世界石油期货期权市场时,中国还不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 借助于新兴的碳金融市场,有利于中国参与全球金融市场的重建进程,提升定价话语权。为此,我们需要充分意识到如下几点。 第一,认识碳市场在引领节能减排技术和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认识积极参与构建全球性碳市场的战略意义,要尽快构建一整套与发展全国统一碳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因为碳排放权的稀缺性来自强制性设立的排放上限,同时碳市场的运行更需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 第三,不仅要发挥现有的排放权交易所、清洁发展机制技术服务中心等机构在构建区域性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的作用,而且要鼓励全国各个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极构建碳交易区域市场。因为没有众多的区域市场,不可能有统一的国内市场。 第四,要认识到构建信息平台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碳市场是与虚拟资本、金融创新、绿色技术(产权)、低碳信息咨询、新经济所需人力资源和教育培训等相关的信息经济市场。因此,只有构建真实而强大的信息平台,才能最终构建碳市场。 第五,积极构建作为碳市场雏形的碳交易试验平台;即一方面在目前排污权交易———主要是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试点交易不断完善和推进的基础上,逐步推进节能量等其他创新产品的交易,从而为未来进一步进行碳交易做好前期准备;另一方面在这种交易平台的技术基础上,加快与国外先进交易体系的合作。 第六,从区域碳交易体系入手,在东部地区采取更激进、更接近于发达国家的减排政策,这将帮助这些地区实现产业升级。西部地区采取温和的排放控制政策,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向经济体传递正确的激励信息,鼓励经济向低碳的方向发展。通过积极开展区域性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的构建,使中国未来拥有区域碳市场,等条件成熟时再把它们连接起来构成统一的国内碳市场。 第七,中国还应该积极布局,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这是打破美元、欧元等货币制衡,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此外,中国还应在全球能源金融新博弈中争取主动权,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改变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 企业应成为碳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中国企业报》:低碳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您觉得企业在低碳经济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杨志:大部分企业仍将低碳化经营视为制度和标准约束下的被动供给行为,具有很强的制度依赖性,甚至把低碳化等同于履行社会责任,从而给自身带来了成本、技术和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困难。实际上,从社会责任的本意来说,它本就是为其利润服务的,或者说,是与其利润紧密结合的。 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应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与受益者。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开辟新的就业领域与产业领域,发展低碳经济是低成本而且有利润的。 《中国企业报》:企业在参与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杨志:我国企业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经济实力上看,有关数据显示,排名中国企业500强第一位的中国石化(600028)的营业收入只相当于埃克森美孚的39.3%;我国零售业龙头百联集团的营业收入只相当于沃尔玛的5.4%。从科技实力上看,我国每百元能耗创造的GDP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却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约是美国的5倍、日本和法国的12倍。 中国企业应用超前的眼光,认真研究“资本”、“网络”、“绿色”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这三者构成的框架中谋求金融、市场、技术、制度及管理创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