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华和张春燕交流种菜心得 孙秀艳摄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环境保护是政府的责任,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行动准则,大范围、大规模的环保工程、生态治理项目正在不断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环境保护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切实行动。从本期起,本版推出“绿色参与”系列报道,看看普通百姓如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编者
见缝插绿
废弃的煤棚子、荒芜的社区绿地、家里没用的花盆瓦罐都成为“菜地”
家住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的冯子鸣爬上梯子,细心地为爬满屋檐的葡萄藤剪枝拉蔓,一脸专注。
冯师傅窄小的房舍旁,有一个不高的台子,台子上一片葱绿:瓜藤上小小的黄瓜探出了头,扁豆也已经挂上枝蔓。回头看看窄窄的高台上花盆里种着的草莓,用旧葫芦装上土种下的薄荷,一株株长势正旺的南瓜、柿子椒,无不显示着主人的精心和用心。记者数了数,冯师傅这三四平方米的地方,足足种了十来种果蔬。
“去年这棵南瓜藤结了12个大瓜!”腼腆的冯师傅说起自己的这片“园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这“园子”的前身就是冯师傅家的煤棚子。以往,北京平房居民都是用煤炉采暖,在这两年的城中心煤改电工程中,电采暖取代了过去的小煤炉,过去大家堆放蜂窝煤的煤棚也空闲了下来。南锣鼓巷社区党委副书记李承虎告诉记者,这样的煤棚子在社区里得有800多个。“煤棚子下岗了,怎么才能充分用上这点儿地,又能美化社区呢,我们真是想了不少办法。”李书记和同事们想到了曾和社区在环保项目上合作过的远洋之帆公益基金会,两下一合计,“老社区 新绿色”项目下开展“生态家庭种植大赛”的创意就成了。
在建筑拥挤、人口稠密的老社区里搞果蔬种植,说“见缝插绿”一点不为过。荒芜了的社区绿地,房前屋后没人收拾的犄角旮旯,家里没用的花盆、瓦罐都能成为居民们的“菜地”。公用电表下面窄窄的一小块地方“挤”满了花盆,西红柿、黄瓜、紫背天葵,品种也不少,这是社区炒豆胡同居民石建华大妈的“菜地”。而石大妈邻居张春燕阿姨更是连院墙石基探出的边缘都利用上了,还精心地为果蔬盆挡起了竹篱笆。而在团结湖北二条二号4单元李莉老人家里,高层住宅的阳台都被她充分利用上了。
自打弄了这生态种植大赛,李承虎也有了“职业病”,看见有点空地就想种上点啥。目前社区已经有40多个煤棚改造成了“菜地”,他还在找空间,想办法。记者借了辆自行车跟随李书记探访社区的“菜农”时,李承虎看到街边的一处煤棚的地面已经抹上了水泥,非常心疼。“太可惜了,要是换换土,就是块好地啊!”李承虎所说的“好地”不过四平方米,可在整个社区,这样方方正正的“地”资源已经是非常难得。
乐在其中
“不仅有绿色,而且有收成,看着高兴,吃得香甜,让人打心眼里舒服啊。”
“上我那看看吧,我去年种的黄瓜结得这么长,种植大赛还得了二等奖呢!”听说记者是来看“种菜”的,正瞧着张阿姨家种的韭菜的石建华大妈拉着记者往家里走。
“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它们,”看着门口的一排盆栽的果蔬,石阿姨满眼是笑,“不仅有绿色,而且有收成,看着高兴,吃得香甜,让人打心眼里舒服啊。”
为提高市民们的种菜积极性,保证蔬菜丰收,远洋之帆公益基金会免费为参加生态家庭种植大赛的市民发放菜种和菜苗,还为大家请来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怎么上肥,怎么浇水,专家手把手地教技术,让居民们种菜有了底气。
“我做梦都想有块真的地,要是那样一定能有更好的收成!”石大妈没想到,她的梦想在团结湖街道白家庄东里22号楼的四位老人那里实现了。
“发了种子种苗以后,这几位老人就不满足种在花盆里了,楼角和围墙之间这点地方就被他们盯上了。”民航宿舍物业管理中心一部的杨香玲大姐笑着告诉记者,老人们虽然年纪大了,干劲却很足,刨地、打垄、下种、浇水,活都不算轻松,可老人们乐此不疲。虽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玉米、黄瓜、豆角、萝卜、丝瓜,种的品种还真不少。
“乐着呢,老人们每天早晨都来,没有水源,就从自己家拿瓶子灌,他们心气高着呢!”,因为是午休时间,记者没有见到四位老人,但是从杨大姐的话语里,记者仿佛看到了老人们愉快劳作的情景。
杨大姐说,本来高层住宅居民交往不多,因为有了这块“菜地”,不少居民都记挂着,“菜园子”成了邻居间的一个纽带了。“去年收成真不错,楼里的居民不少人都来尝过鲜,光萝卜缨的包子就蒸了好几次,我还吃过呢!”
“你这肥不错啊,是怎么弄的?”“是麻酱渣子。”“我那有马粪,最适合种韭菜,去我那拿点。”“你这用布条搭架子不成,我有竹竿,给你两根,搭个好架子,才有好收成。”
……
这是南锣鼓巷社区“菜农”们的对话。用李承虎的话说,有了这个生态种植大赛,邻居们多了交流的话题,社区工作找到了互动的切入点,邻里更熟悉更和谐了。
绿色双赢
已有5000户市民参与社区种菜,一户“菜农”至少能减碳50斤
初夏的阳光透过大树茂密的枝叶在地面上投下斑斑驳驳,古色古香的仄仄街巷在游人的嬉笑声里有种说不出的宁静。这就是北京新时尚之地南锣鼓巷。不时有游人驻足,举起相机对准正在忙碌的冯子鸣和他的小小菜园。
“没改造前,这条街的确乱着呢,瞧瞧现在,看着就舒服,这才是我们北京。”李承虎笑着,满是自豪。
老社区大树多,但绿地却往往要么面积太小,要么缺乏养护。而在新东城、新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6个城区开展“老社区新绿色生态家庭种植大赛”的100个社区,不少社区正在发生着变化,整齐的菜地代替了过去没人管理的荒草丛生的绿地,而家中的盆栽蔬菜更美化了居室,同时,蔬菜生长、果实成熟,更能够为社区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除了人们眼中能够见得到的风景,在远洋之帆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段涛的心里,还有一笔生态家庭种植大赛的环保账。
段涛告诉记者,开展这样的活动,让居民们种植可食用果蔬,不但直接减碳,还可减少居民因买菜出行带来的碳排放,另外更能有效地利用雨水、洗菜水、淘米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初步估算,一户‘菜农’至少能减碳50斤。”段涛介绍,截至目前,已经至少有5000户市民参加了这项活动,可选择的蔬菜品种已经有30多种。
“这两年的活动带动了居民们种植的热情,找到居委会要求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撬动了社区的环境治理工作,我们借机请居民参与到更多形式的环保活动中来。”团结湖一二条居委会主任刘利欣告诉记者。“居民有爱绿护绿的心愿,我们也会细化工作,更多地为他们提供便利。”团结湖街道办事处的李鹏这样表示。
“欢迎更多社区参与其中,盼望有更多社区居民变身低碳‘菜农’。”段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