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秀凤
作为第二届地坛论坛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首个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企业排行榜——中国企业自愿减排2010年度排行榜日前在京发布。这一榜单汇集了过去一年中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指标(VER)实现碳抵消的企业与机构,梳理了2010年国内自愿碳减排市场的发展状况。
2010年,共有光大银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等41家机构入选中国企业自愿减排排行榜,这些机构共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约21万吨。 这一榜单由北京环境交易所发起并联合众多专业机构共同发布。在发布仪式上,关于《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的话题成为关注焦点。
自愿减排是强制减排的试验
通过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及公开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北京环境交易所采集了大量的数据样本,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出相关详细评价指标,包括项目类型、采用标准、抵消类型等。根据不同抵消类型,入榜机构最终按照购买自愿碳减排指标的数量进行排名。除了采集大量企业数据,北京环境交易所还调研了100余家专业机构,这些机构包括各大环境交易所、国际碳买家、碳咨询公司、核证机构以及各类相关社会团体等,调研规模基本覆盖了国内碳减排相关领域的机构。
据了解,此次上榜企业创造了多个“首家”。比如,中国光大银行以其最大规模的减排量购买成为本次榜单之首;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购买自愿碳减排指标的企业;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推出国内首个绿色航班;兴业银行发行了国内首张低碳主题信用卡——中国低碳信用卡等。
主办方表示,这一排行榜旨在表彰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指标实现绿色发展的企业,在彰显社会责任的同时,将碳管理纳入企业的管理与运营中,有远见并系统地开展低碳管理,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目前看来,这些企业的自愿减排行动仍只占少数,来自高耗能行业的企业仍不多见。主办方希望,随着国家自愿减排市场不断完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自愿减排,通过科学的碳排放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发布现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实现低碳发展有3个途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全新的能源消费体系和打造低碳的能源供应系统,这其中都蕴藏着商机,需要企业积极参与。“自愿减排是强制减排的试验,强制减排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企业现行一步,探索一条发展道路,就能在低碳发展中占得先机。”他说。
管理办法即将出台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俊峰表示:“《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正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出台。”
今年2月,在“北京绿色金融协会成立仪式暨绿色金融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透露,《办法》文本已经完成,正处在征求意见和履行报批手续阶段,将尽快出台,使自愿减排项目的减排量公正透明,以此增加对买方的吸引力。《办法》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将着力解决国内自愿减排市场缺乏信用体系的问题,同时将明确自愿减排交易的交易产品、交易场所、新方法学申请程序以及审定和核证机构资质的认定程序。
在国家没有推出规范的碳交易体系之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探索,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都成立了环境交易所。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碳排放交易存在重复交易、影响市场稳定发展的风险,这些不规范因素也会影响买家的信心。因此,必须提高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公正性、公平性和透明性。
在参加此次地坛论坛时,孙翠华指出,下一步,要规范项目的自愿减排交易活动,建立中国碳减排的注册登记系统,维护市场健康发展,降低交易成本。
李俊峰说:“《办法》主要是从标准、登记、计量等方面对自愿减排活动进行规范,要通过自愿减排为强制减排积累经验。”但他也强调,通过市场机制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不是国家发一个文件就能实现的,还要通过企业等相关方自下而上的创新,完成从文件到市场真正形成的过程。“所以,交易所也好,地方政府也好,企业也好,要利用文件进行创新式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发文件的目的,减排市场才可以真正建立起来。”
业内人士透露,自愿减排量在全球一直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2009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量达到8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自愿减排交易量不到1亿吨,仅占1%。但是,自愿减排交易意义重大,可以为中国建立真正的碳市场做准备。
相关链接:
自愿减排市场最先起源于一些团体或个人为自愿抵消温室气体排放,向减排项目购买减排指标的行为。VER是与CDM平行的市场,也是对CDM市场的补充。当项目符合CDM标准,但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CDM执行委员会或国家发改委对CDM项目的要求进行开发和销售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申报VER,获得额外补偿收益。
对项目业主而言,自愿减排市场为那些前期开发成本过高、或因其他原因无法进入CDM开发的碳减排项目提供了途径;对买家而言,自愿减排市场为其消除碳足迹、实现自身碳中和提供了方便经济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