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草根的低碳生活
作者:任珂 刘娟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1745  更新时间:2011/11/30 6:39:3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在“地球村”人员的组织下,东四社区的居民发现,一些平常随便乱扔的东西,居然有那么大的用途。一些细小的生活习惯,会造成很大的浪费。陈婕和邻居组建了环保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推广活动。平时生活中也更注重节水节电。据她计算,水电费比以前大概少了20%。

  东四街道办工作人员郝颜军明显感觉到,居民们的环保观念增强了。以前居民们认为环保离自己很遥远。但随着各种环保活动的开展,居民们从不了解到主动参与,而且都能自发地实践环保理念。

  在这个社区,不仅有回收塑料外包装的小组,还有40多户居民通过养蚯蚓来消化厨余有机垃圾,也有的组织跳蚤市场搭建平台,让居民充分利用各自的物品。

  “环保事业,从自己做起很重要。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废物循环利用,顺手拔掉电线插头,不就实现了低碳和减排吗?”陈婕听说了正在南非德班举行的气候大会后,认为自己也为全球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作出了一份贡献。

  而在云南昌宁,通过与沼气建设相配套的村落建设,把农村的秸秆、粪便、垃圾等废料变成了燃料和肥料,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让农民们获利不少。

  据龙潭村村民张银祥计算,每口户用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节约电费开支500多元,省下化肥钱400多元,加上粮食蔬菜等作物产量品质提高,每亩可增收200元。

  除了沼气,还有节能灯和太阳能的普及。据云南省开远市乐白道办事处旧寨村委会白土墙村村民张朝纲介绍,家里的9只8瓦节能灯和2只24瓦节能灯每月能节约大约20元的电费。

  “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勤俭节约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我们先贤哲人的许多思想,都是保护自然的。”杨富强说。他认为,这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尤为宝贵。

  三十多年来,中国人致富的脚步不断加快。当收入提高后,人们总是倾向于从小车换到大车,而厂家也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消费者。对此,杨富强说:“我们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无可厚非,但人的欲望却不能无限制地膨胀。”

  作为非政府组织的代表,杨富强正在德班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他表示,除了鼓励各国政府,尤其是发达国家做出更大的减排承诺之外,他还将在会上提出一些针对基层的方案,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减少碳的排放。

  然而,长期从事社区工作、“地球村”组织东四社区项目组成员侯非认为,底层工作很不容易。往往耗费很多精力,但实际收到的效果离设想却有不小的差距。一些居民仍有抵触情绪,觉得增添了麻烦。

  “如果政府和整个社会能加大对环保和低碳的重视,让所有人明白,这些事是为自己做,而不是为别人或上级做的,肯定会有大不同。”侯非说。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