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德班协议或促中国碳交易发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击数1784  更新时间:2011/12/26 8:58:5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陈欢认为,碳市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庞杂的体系,涉及法律法规、交易规则的制定、相关基础设施的准备以及能力建设等等,我国要从无到有建立碳交易体系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时间的准备。

  “顶层设计很重要。”王毅刚表示,目前中国还是以单位G D P排放的强度为目标,在发展碳交易上存在诸多制约性因素和前提性条件,因此中国发展碳市场的路径要求很高。要在中国建立起碳交易系统,首先就要做好顶层的设计,包括制度设计和框架设计。他个人倾向总量分置解决限制方法,这样既可保持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又可提高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质量。

  发展碳市场:财政与金融融资渠道需同步推进

  随着碳交易的发展,最终是要建立起来一个类似于资本市场的碳市场。在德班会议上,中国代表团表示,中国政府除了扎实推进低碳省区和城市试点,开展低碳产业试验园、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和低碳产品的试点。

  但专家表示,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项目,而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需要多项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和多个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的共同推进。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际合作处处长黄问航认为,前一段时间,欧盟通过了通向2050年的“低碳路线图”,这意味着,投资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明确的政策信号,我国应该跟国际潮流密切结合。

  在国际融资方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首要途径是借助世界银行一类金融机构、法国开发署一类双边政府机构等渠道的主权外债。过去主要是通过国家发改委外资司立项,通过财政部办理借入手续。明年起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应该对主权外债中涉及气候变化的资金,加强顶层设计和日常监管。”黄问航进一步说道“应该积极参与到德班会议后成立的绿色气候基金的国际谈判中,在向这个"壳"注资的过程中增强中国话语权,并参加国际资金制度的设计工作。”

  在国内融资方面“目前节能减排已拥有相关专项资金,但仍无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项资金。财政部可设立相关预算科目以填补空白。”黄问航说。

  黄问航坦陈,目前国内既没有碳排放权的财务会计处理机制,也没有碳资产盘查的会计规则,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衍生品设计业存在局部空白。

  参与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郑喜鹏表示,此前大量低碳技术在研发后只能变成论文发表,无法实现市场化;许多地方政府推行的示范工程、示范园区难以向全国推广。“这是因为缺乏一座桥梁商业模式。光靠政策、资金、技术的堆砌,是堆不出一个成熟市场的。”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