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碳战开锣,中国怎么办? |
作者:金微 陈慧 文章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点击数2284 更新时间:2012/2/25 22:43:4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碳交易事关货币主导权 相对于普通的贸易战,碳贸易战还裹着道德的外衣,欧盟征税的出发点是保护气候。“这实际也意味着碳贸易战比单纯的贸易战更难打,欧盟要拯救地球,他们是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很难公开反对。”林伯强说,碳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而又艰巨的战争。 碳税源起于全球气候变暖学说,但科学界对全球变暖的说法存在争议,尤其是2009年底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会议“气候门”丑闻的爆发,这更加让人质疑“全球变暖”这一命题的真实性,但这丝毫不影响碳排放成为了一门生意。 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当某国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时,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简称CER)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同样,在一国内部,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也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的企业那里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 在全球碳交易市场,有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为代表的许可权交易的配额市场,以及以项目为基础的碳减排交易的项目市场,也即CDM,中国属于后者。“碳排放”也由此逐渐形成“大宗商品交易”的国际市场,大量公司活跃其中。比如欧洲企业可以通过买卖二氧化碳排放量信用配额来实现排放达标。在伦敦 金融 城,除了股票、证券和 期货交易 所外,还有不少交易所专门从事碳排放配额交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给《国际先驱导报》介绍,由于金融危机,金融衍生产品都已经遭遇失败或被怀疑了,金融企业需要找到新的金融产品来赚钱,于是开始大力发展碳金融市场。“大量的金融企业已经把减排指标的交易都做成了金融产品,甚至还分类打包再卖出去。” 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全球“碳交易”的总额从最初不到l0亿美元迅速增长到千亿美元,其中金融衍生工具带来的交易量更是不断上升。根据联合国相关机构测算,全球降低碳排放活动的市场将达到2万亿美元。这个诱人的“蛋糕”引发各国利益的博弈,发达国家迅速建立了碳减排交易平台,在金融领域方面占领了主动权。 目前世界上的碳交易所共有四个: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EU ETS;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ETG;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国家信托NSW。渣打 银行 、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等欧美金融机构都做出了有益的创新试验。新兴市场机构也不甘落后,如韩国光州银行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推出了“碳银行”计划,尝试将居民节约下来的能源折合成积分,用积分可进行日常 消费 。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张茉楠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碳交易带来新的金融战, 欧元 、 日元 、韩元纷纷争当碳交易的主导货币,这使得碳减排权及其框架体系下的“碳金融”逐渐演变成为“类布雷顿森林体系”。张茉楠说:“一个国家的货币之所以崛起成为世界货币,通常遵循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权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碳金融成为新的角逐场。” 中国的新机会 在这场碳金融的争夺战中,欧盟无疑走在最前面。由于美国及澳大利亚均非《京都议定书》成员国,在目前世界四个碳交易所中,只有欧盟排放权交易制及英国排放权交易制是国际性的交易所,美澳的两个交易所只有象征性意义。 “全球碳交易的主导权掌握在欧盟手中,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场内交易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因此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丁一凡说。 在哥本哈根会议和坎昆会议上,美国加拿大与欧盟所持相反立场可以看出这背后的博弈,中国曾以极大的善意和努力使气候会议没有失败。 在 财经评论 员盛骏看来,欧洲既没有石油美元也没有足够的土地发展粮食美元,只能玩新概念,欧盟推碳欧元是为了与美元在货币主导权上竞争,“通过碳货币实现对局部领域如航空的控制,再慢慢推向更广泛的领域。碳交易实际上就是欧元对美元的工具。” 在欧债危机背景下,碳税对欧盟来说有着更加实际的利益,不仅成为财政收入来源之一,而且为财政的一体化创造契机。欧盟国家虽然实现了货币统一,但欧元区财政并没有实现统一,欧盟多轮峰会的重要议题就是强化财政纪律,推进财政联盟。 丁一凡说:“财政联盟不光是靠纪律约束,关键是要有财政收入,如果逼成员国出让已有的税收,选民不干,但是如果推出新的税种,他们不会觉得侵犯了自己的利益,而碳税正是这个统一税收的来源,欧盟就此可以解决财政与货币不统一不匹配的问题。” 美国向来作为规则的制定者,他自然不会接受欧盟的规则。而中国则处境尴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权供应国之一,却没有一个像欧美那样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也不利于争夺碳交易的定价权。有学者认为,欧盟凭借对航空运输业和 制造业 领域的市场控制权及技术标准,可能导致中国航空事业和飞机制造业的发展“命门”被掌控。另外,中国将丧失碳减排的交易定价权,不利于产业升级和低碳绿色发展。 张茉楠说,现有规则下中国需要走不寻常路。“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与碳金融市场结合,把金融转型与能源转型结合起来,碳金融就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融合。如果中国掌握了碳金融的发展主导权,我们国家有可能在全球产业分工和金融分工的舞台上实现双赢。” 2012年后,新的碳减排协议可能导致全球碳交易市场重新洗牌,由此全球碳金融格局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其影响不仅仅是碳交易本身,还可能因碳交易的特殊作用影响到全球的贸易平衡和金融平衡。张茉楠说:“中国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谋划,构建碳资本及其主导下的碳减排发展权体系框架,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这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争取定价权的关键一步。” 链接:欧盟碳税 2005年1月1日,欧盟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体系(ETS),按“交易与限制”的原则,通过每年分配给企业有限的碳排放配额,迫使企业 节能减排 。2008年,欧盟又立法规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将航空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根据规定,所有在欧盟区域机场起降的国际航班,不论是否中转,其碳排放量都将受到限制,超出标准部分由各航空公司在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体系中购买。对此,代表世界93%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空协会直斥欧盟为“税收强盗”。(记者金微 实习记者陈慧发自北京) |
![]() ![]() |